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业内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中期爆发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发展为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格局。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又称作行业内贸易,指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进出口活动。(注: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0页。)按照国际上通行做法,一般假定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3位数或HS(Harmonious System)4位数分组为一个产业。所以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组产品的贸易行为。当然,产业内贸易也不是刻意的贸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新出现的贸易现象。在西方国家,从1960年沃顿研究比、荷、卢联盟发现这种现象起,很多学者、专业人员等开始关注产业内贸易,并致力于这项研究。然而,我国国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落后,无论是经验研究、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综述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形成以来,过去20多年,出现了很多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跨国家、跨行业的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勒特斯克与乌尔特(Loertscher & Wolter,1980)对经合组织13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注:Loertscher,R.and F.Wolter.1980,"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Among Countries and Across Industries."Weltwirtschafrliches Archiv 116(2):PP280-93.)伯格斯传(Bergstrand,1983)对经合组织14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注:Bergstrand,J.1983."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International Trade."In Intra-industry Trade,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edited by P.K.M.Tharakan.Amsterdam:North-Holland.)哈夫林森与斯安(Havrylyshyn & Civan,1983)对6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注:Harylyshyn,O.and E.Civan.1983."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In Intra-industry Trade,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Edited by P.K.M.Tharakan.Amsterdam:North-Holland.)巴拉萨与鲍温(Balassa & Bauwens,1987)对3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注:Balassa,B.and 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 Specialisation in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Economic Journal,Vol.97,PP.923-39.)李(Y.S.Lee,1989)对13个亚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以及秋、(注:Lee,Y.S.1989."A Study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the Pacific Bacin Countries."Weltwirtschafrliches Archiv 125(2):PP.346-58.)科尔格曼、沙切莫若夫(Chow,Kellman & Shachmurove,1994)对3个经合组织国家与亚洲4小龙的产业内贸易研究。(注:Chow,P.,M.Kellman and Y.Shachmurove.1994."East Asian NIC Manufactured Intra-Intrustry Trade."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5(3):PP.335-48.)以上这些研究除了哈夫林森与斯安(Havrylyshyn & Civan,1983)只采用国家特征,秋、科尔格曼、沙切莫若夫(Chow,Kellman & Shachmurove,1994)只采用产业特征实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以外,其余的都是综合采用国家与产业特征进行实证。
由于产业内贸易最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体上比较落后。在我国国内,从事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人比较少,而进一步实证研究的就更少了。1999年,周戈、任若恩通过指标分析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得出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认为增加产品多样性和寻求规模经济是增强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注:周戈、任若恩:《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制造业的竞争力》,《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年第6期。)同年,香港岭南大学马跃在研究我国产业内贸易时,以1995年截面数据不仅做了国家特征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又详细研究了产业特征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注:Hu,X.and Ma,Y.(1999).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35(1):PP82-101.)2001年,徐娅玮通过时间序列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规模经济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影响不大,说明中国的许多企业可能还没达到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或是规模太小。(注: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2期。)2002年,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采用产业特征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样发现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影响不大,但受产品差异化影响显著。(注: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
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保持着持续增长。1989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仅为23.8%,而到了90年代末,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近,比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要高出许多。但是,由于对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选择上的差异,我国目前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至今不是很明确。
1.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自产业内贸易出现以来,计量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有很多,关于方法的研究也是产业内贸易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这里主要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格鲁伯和洛伊德计量法与埃穆克森计量法。格鲁伯(Grubel,H.G.)和洛伊德(Lloyd,P.J.)(注:Verdoo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in edited by Robinson,E.A.G.,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London:Macmillan,1960,PP.291-329.)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剩余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为:
为产业内贸易指数,为特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很显然,,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表示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格鲁伯和洛伊德计量法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不能有效规避贸易失衡造成的计量偏差。虽然格鲁伯和洛伊德随后对该指标进行了调整,阿奎诺(Aquino,A.)也尝试过别的方法,但沃那(Vona,1991)等一些经济学家对调整后的G-L指数和阿奎诺指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用数学上的例子证明了调整的不合时宜性。
1995年,为了克服因贸易失衡造成的计量偏差,埃穆克森(Ramkishen S.Rajan)在研究新加坡同日本和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时,尝试了另一种计量方法。(注:Ramkishen S.Rajan." Measur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IIT)Re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Singapores Bilateral IIT with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July 1995.)
与G-L指标不同的是,D的取值区间为[0.5,1],而G-L指标的取值区间为[0,1]。D的取值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贸易比例越高;D的取值越接近0.5,则表示产业内贸易比例越低。这种计量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直观性,能客观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变化过程,同时,在解释新加坡同美国和日本的特定产业内贸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有效避免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失衡造成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客观反映了新加坡同美国和日本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过遗憾的是,埃穆克森计量法在具体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产业内贸易水平。
所以,格鲁伯和洛伊德计量法是计量产业内贸易的最优方法,埃穆克森计量法有利于反映产业内贸易变化过程,更适合于实证研究。
2.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一般假定SITC 3位数或HS 4位数分组为一个产业。这样,国际贸易及产业数据的统计标准容易统一,便于世界范围内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在我国国内,没有经济意义上规范的产业,只有行业划分,并且行业划分与SITC 2位数或HS 2位数分章标准非常接近。虽然这种划分包含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相对于国际贸易划分的产业,行业的概念更接近经济意义上的产业。以下将选择我国制造业中16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截取1999、2000、2001三年的数据,分别用格鲁伯和洛伊德计量法与埃穆克森计量法计算我国同所有贸易国家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近三年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为61%。在各行业中,以纺织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达到90%左右,这也正好反映了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当然,电子及通讯设备业、木材加工业也达到了较高水平,紧跟纺织业之后。我国的家具业、服装业则显示了较低水平,还未达到10%的水平,说明这些行业都是我国的薄弱行业。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结合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国际比较,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水平相近,比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要高出许多。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足以参与国际水平分工,部分行业已具备实行规模化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我国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国民福利水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各项因素。
表1 我国产业内贸易计量表
SITC 2B D E
行业名称
位数代码 20012000 1999
2001
2000 19992001
2000
1999
医药制造业 54 0.7619 0.6952 0.6567 0.8077 0.7664 0.7445 0.6154 0.5328 0.4889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59 0.7396 0.6964 0.7186 0.7934 0.7671 0.7804 0.5868 0.5342 0.5608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61 0.6849 0.5026 0.4290 0.7604 0.6678 0.6365 0.5207 0.3356 0.2731
橡胶制品业 62 0.6247 0.5728 0.6856 0.7271 0.7007 0.7608 0.4543 0.4014 0.5216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63 0.5923 0.7871 0.8539 0.7104 0.8245 0.8725 0.4207 0.6489 0.7450
造纸及纸制品业 64 0.5858 0.5313 0.3798 0.7071 0.6809 0.6172 0.4142 0.3617 0.2344
纺织业 65 0.8554 0.8860 0.9186 0.8736 0.8977 0.9247 0.7473 0.7953 0.849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 0.6815 0.6763 0.6035 0.7585 0.7554 0.7161 0.5169 0.5109 0.432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8 0.6993 0.6653 0.7361 0.7688 0.7492 0.7912 0.5376 0.4985 0.5824
金属制品业 69 0.4106 0.4115 0.4297 0.6292 0.6295 0.6368 0.2583 0.2591 0.27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72 0.3164 0.3077 0.2816 0.5940 0.5909 0.5819 0.1879 0.1818 0.1639
普通机械制造业 74 0.8515 0.8609 0.7498 0.8707 0.8779 0.7999 0.7414 0.7558 0.599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6 0.7175 0.7777 0.8351 0.7798 0.8181 0.8585 0.5595 0.6363 0.716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7 0.7744 0.8054 0.8561 0.8159 0.8371 0.8742 0.6319 0.6742 0.7485
家具制造业 82 0.0895 0.0717 0.0595 0.5234 0.5186 0.5153 0.0469 0.0372 0.0306
服装及其纤维制品制造业 84 0.0672 0.0640 0.0707 0.5174 0.5165 0.5183 0.0348 0.0330 0.0366
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 0.6041 0.6134 0.6173 0.7406 0.7495 0.7570 0.4811 0.4990 0.5141
资料来源:行业数据取自三年《中国统计年鉴》,贸易对象为所有贸易国,贸易数据则来自联合国数据统计中心(www.un.gov/comtrade)。
三、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两类。国家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单位资本收入、资源禀赋、GDP、贸易成本等;而产业特征影响因素则主要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等。考虑到国家特征影响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大,以下将主要验证产业特征影响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的显著性。
1.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1)产品差异
因为差异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偏好,产品差异(Product Differentiation)被认为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偏好会逐渐出现差异化的趋势。以消费不同的产品来体现自我的个性,已成为新时代消费者的主要特点,人们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出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产品,大多数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同时,本国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也同样出口到别的国家,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所以,一个产业内产品差异越大,产业内贸易必将越大。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因为规模经济理论的出现,产业内贸易理论才得以不断完善。如果说产品差异是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决定了产业内贸易的话,那么,规模经济则是从产品供给角度决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之分,这里我们假定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并且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不同。这样,一个国家规模经济越大,则该国家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在产品差异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一产业进口、出口产品就越多。所以规模经济越大,则产业内贸易就越大。
(3)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是产业内贸易的另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有关市场结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至今存在很多争论,特别是将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之后。有的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产业内贸易就越大(Cavas,1981);有的则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Balassa,1986)。笔者认为,市场中某一产业垄断性越强,该产业内的企业数就越少,能生产出的产品种类就越少,在产品差异一定的情况下,该产业需要进出口的差异产品就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增加。相反,产业垄断性越弱,该产业内的企业就越多,则生产出的差异产品就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就越小。
(4)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要依据贸易的性质。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加工贸易,即从国外引入原材料或产品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组装成产成品,最后再返销到国外,则外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正相关关系。因为原材料、零部件和产成品都属于同一产业,加工贸易有利于同时增加进出口贸易额,所以这种投资将极大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当然,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替代贸易,则与产业内贸易是负相关关系。因为原先的进口或出口已被投资所替代,产业内贸易将逐步变成产业间贸易,这种投资将不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构建IIT模型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的产业特征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品差异(PD)、规模经济(SE)、市场结构(MS)以及外国直接投资(FDl)四个方面。所以,构建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计量模型为:
其中,为常数项,为误差项,i表示各个产业。对产品差异的衡量有三种方式:一为广告销售比率;二为产品研发费用;三为SITC5位数产品种类。1999年马跃采用的是研发费用,2002年马剑飞等采用的是SITC4位项目数,本文将采用第三种方式,即每一产业下分类到5位数的项目总数作为PD的替代指标。规模经济一般采用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衡量,本文以每一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作为替代,类似于2002年马剑飞等的研究。对于市场集中度,在马跃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修正后的产业集中度。但是由于国内产业数据获取的有限,每一个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不能全部计算出来,所以同样以每一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单位数代替市场结构。最后,外国直接投资的替代指标为“三资”企业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这与前面的方法是一致的。总之,所有的产业数据均来自于2000-2002三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或者通过这些原始数据计算所得。
3.分析检验结果
根据表1选定的16个行业,1999-2001三年的数据,一共48个样本,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其结果如表2:
表2 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自变量 预期符号B D
常数项
0.423 0.250
(3.844)(2.451)
PD +
-1.3E-043.314E-04
(-0.27)(2.150) (0.441)(2.150)
0.105 0.0917
SE + (3.487)(1.343)(3.284)(1.343)
0.394 1.437E-04
MS + (2.269)(2.237) (2.126)(2.237)
-0.282 -0.316
FDI +或- (-1.935)(1.575) (-1.451)(1.575)
样本 48 48
0.420 0.411
F
7.780 7.489
标准误 0.20217 0.18734
注:每一行自变量括号外的数字表示回归系数,下面对应的第一个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第二个括号内数字为膨胀因子(VIF)。B表示用格鲁伯和洛伊德计算法计算的IIT,D表示用埃穆克森计量法计算的IIT。
表2中,用B指标分析时,产品差异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反,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用D指标分析时,该变量系数符合预期符号,只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很小。这一方面说明了产品差异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D指标更适合实证分析。除了产品差异以外,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系数都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F值和标准误都通过了检验,说明模型整体上结构显著。同时,适中的膨胀因子也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以上这些都显示出了比较好的结果,只是方程拟合度分别为0.420与0.411,整体看来不是很理想。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马跃(1999)研究中国同西方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时,拟合度不到0.2,沙马尔(2002)研究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时,(注:MONTOUT Sylvie,MUCCHIELLI Jean-Louis & ZIGNAGO Soledad."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NAFTA and MERCOSUR:The case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2001,PP.23-25.)拟合度仅为0.14;但是,也有比较好的结果,如蒙特奥特(2001)研究墨西哥汽车产业内贸易时,(注:Kishor Sharm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have any Impact?" Working Paper No.47/02,2002.11,PP10-14.)拟合度就达到0.66。所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检验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拟合度不算很好。以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一步加以验证,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验证的四个产业特征自变量回归系数与预期符号完全一致,首先这就是比较难得的。其次,从各个变量的膨胀因子也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紧接着,两项指标的分别为0.648和0.667,在跨行业的分析中,这已经属于很不容易了。在马剑飞等的分析中,拟合度只是达到0.461,国外很多研究的拟合度也都在0.5以下,像蒙特奥特(2001)那样能达到0.66实属少见。所以,上表显示的值表明该计量模型拟合得相当不错。最后,22.674与21.498的F值表明模型整体上也是显著的,这与马跃、马剑飞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总体而言,检验结果比较理想。
表3 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自变量预期符号 BD
常数项
0.227 0.0575
(1.853)(0.503)
PD +
1.910E-047.712E-04
(0.219)(3.568) (0.951)(3.568)
0.136 0.117
SE + (4.580)(2.857)(4.214)(2.857)
3.051E-04
2.652E-04
MS + (3.639)(2.932) (3.400)(2.932)
-0.655 -0.453
FDI +或- (-2.807)(2.634) (-2.089)(2.634)
样本 48 48
0.648 0.667
F 22.674 21.498
标准误 0.02552 0.02375
表3相对于表2虽然有了不少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品差异系数虽然与预期符号相一致,D指标显示的t检验值也比前面要大许多,但仍然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拒绝为零的假设。同时,该系数的数值非常小,即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也很小。当然,这可能跟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西方成熟的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国民消费需求方面,对差异产品的偏好还不是很明显。与产品差异相类似的是市场结构因素,检验系数为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也非常小,不足以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无法计算我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替代指标的选择有失恰当;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不甚合理,尤其是存在大量垄断的、没有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阻碍了规范市场结构的形成。三个正向相关变量中,规模经济是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最显著的一个。无论是系数还是t检验值,都毫无争议的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一个变量是外国直接投资,也是唯一一个系数为负的变量,其系数分别显示为-0.655和-0.453,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显著负相关,说明了我国的外资性质主要是替代贸易。即国外资本大量投入我国,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就地销售,开发内地巨大的市场。这样就替代了从国外的直接进口,在减少了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规避了关税,对于投资方而言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这种投资方式却直接削弱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不仅减少了国家关税收入,还不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市场角逐。
四、政策性建议
经上述分析,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业特征因素为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四个方面。前三个正向促进因素中,又以规模经济的影响最显著。外国直接投资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国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鼓励个性化消费
当前我国产品差异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大,主要是因为国内广大消费者还没有消费差异产品的意识,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人们对新生事物并不敏感,也不是很愿意接受。再加上支付能力有限,对产品信息不了解,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相对较少。所以,在提高人们收入的同时,应培养消费者追求新理念、尝试新事物,鼓励个性化的消费意识。当然,在研究领域,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我国现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多、规模小的现象非常普遍。行业内没有极具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竞争无序,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所以应有目的性的扶持一些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在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占领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逐步培养国际竞争力,从而规范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
3.吸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成分之一。虽然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不是很明显,但是,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大多从国外进口,经国内加工后再返销到国外。采用这种方式,其一,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当前,增加了国内劳动力就业;其二,加工贸易不会过多地影响到国内市场,有利于国内工业的发展;最后,加工贸易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所以,应制定一系列积极措施,不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让更多的加工贸易在国内落户。
4.减少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间接制约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贸易壁垒,国外资本会更多地选择替代贸易,而不是直接出口;由于贸易壁垒,国外资本会将更多的加工贸易项目转向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壁垒,国内规模企业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国外有实力的企业产品也难以进入国内市场,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所以,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应逐步减少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让贸易产品在国内外得以顺利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