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探微论文_杨鹏

高中文言文教学探微论文_杨鹏

红兴隆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杨鹏

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这分遗产是继续整个文化的前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文言文,是应该好好学习的,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也想学,但是有点难,最终我放弃了。”“文言文应该学,但是除了考试要考,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用。”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曾经感慨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文言文教与学的不利局面呢?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的。”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首先,创设古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了,才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就背诵过很多的唐诗宋词,教师不妨勾起学生的这些陈年往事,在课前或活动课上让学生朗诵,创设一种文言情境,给学生一个展示文学修养的机会,背出古诗文越多的人往往吸引来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起到帮助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配乐诵读、播放影片等方式在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细胞,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自己也做回古人。如在讲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重古朴的古典文化氛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

可以说,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情感。

通常教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只是简单介绍关于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字、号、所处年代,仅此而已。而这种做法往往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境。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都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经历,都是作者内心思想的体现。比如:学习李白的作品就要了解他身处唐朝的鼎盛时期,由于他恃才放旷,被免官,继而游历四方,摆脱了世俗的烦扰,因此所写之作多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景和对权贵的蔑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通过对梦境中天姥山奇丽景物的描写,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感慨。南宋时期的陆游,经年的战乱和朝廷的腐败让这位有志之士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来表现自己心系国事的壮志雄心,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于这些内容,教师稍加扩展,往往能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宏观的把握,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第三,古今对照,掌握文言知识。

在宏观把握作家作品的基础上,还要系统地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代汉语较之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生不能只是知道文章的大意就了事,还要古今对照,了解字词的用法。比如《阿房宫赋》中“勾心斗角”一词,在古代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而今演变成了贬义词,还有如“妻子”“牺牲”等常用词语,古今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在通假字方面,除了应掌握课下注释外,还要注意归纳总结,如“已”处于句末无实义时,就通“矣”,“厌”当满足讲时,就通“餍”等等。又如特殊句式,在文言语句翻译时间接考查,所以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并熟记一些典型的例句,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以“之”为标志词的定语后置句,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依此判断出“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等也是以“之”为标志词的定语后置句了,这样就做到了举一反三。

第四,熟读成诵,提高自己的古文修养。

学生学习文言文,最怕的就是背诵,其中中长篇作品尤其让学生生畏。但学习古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背诵方面,我不赞成学生为了背诵而背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当时迫于压力暂时背会了,没过多久全部忘记了,之前的所有工夫化为零。我通常是让学生利用早读和自习课的时间熟读,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我曾教过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每周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齐读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半个学期下来竟然达到了全班学生全部会背的程度。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背诵下来了,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更应该博古通今,就让我们从古文的课堂中去更多地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成就更为精彩的人生吧。

论文作者:杨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高中文言文教学探微论文_杨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