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的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老年教育论文

立足社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4)33-0050-06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0年11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一必然趋势,国际社会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的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和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有效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世界各国纷纷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应对措施和政策实践,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使社会保持活力,实现和谐发展。

       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更要积极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刻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准确把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积极探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区性,并寻找有效解决之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基数大、规模大,老龄化及高龄化均呈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一)老龄化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1]。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数为13.71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用很短的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考察中国和其他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差异,即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升高至14%的倍增时间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依据这个指标来衡量,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英国用45年,西班牙用45年,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6年已超过了14%,其间用了26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3],据预测,中国用27年就可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递增速度,仍位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发达国家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之后,人口结构才进入老年型,即所谓的“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而我国的国情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对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属于“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是在经济不够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综合国力有限、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快速的老龄化与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是老龄化社会的社会风险得以积聚、发展的直接原因,劳动力资源减少、劳动参与率降低、消费需求减少、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以及财政养老、医疗保障支出增加等都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还易引发诸如社会偏见、老年就业率低、就业渠道窄、政策与机制不完善,人均赡养数增大等社会问题。

       (三)老龄化程度地区间不平衡

       我国地区间存在着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速度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看,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较早地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上海于1979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我国率先进入的城市,随后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10%。相比较,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缓慢,一些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2012年)刚刚步入老年型社会,时间相差30多年。

       从区域分布来看,老龄化程度在不同地区变化趋势也是明显的。2000年“五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7.10%,其中老龄化程度排在前5位的省(直辖市)依次为:上海(11.46%)、浙江(8.92%)、江苏(8.84%)、北京(8.42%)和天津(8.41%),这些省(直辖市)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在后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甘肃(5.20%)、西藏(4.75%)、新疆(4.53%)、青海(4.56%)和宁夏(4.47%),基本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10年后,“东高西低”发展的态势发生了改变,据2010年“六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8.92%,其中,老龄化程度排在前3位的省(直辖市)依次为:重庆(11.72%)、四川(10.95%)、江苏(10.88%);老龄化程度偏低排在后3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宁夏(6.39%)、青海(6.30%)和西藏(5.09%)。重庆、四川领跑老龄化进程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人口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分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各种压力和挑战。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老年人口是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在力量,已被视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对策。“积极老龄化”是全球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发达国家已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促进老年人就业,通过包括物质激励、法规改革、改善工作环境、就业培训、营造老年人就业环境等诸多措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我国老年群体规模巨大,资本含量高,通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沉重的老年人口负担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效能,不仅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为社会和组织创造财富。

       人口老年化背景下,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其内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老年人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持续开发的优势

       所谓老年人力资源,也叫“银色”人力资源,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脑力和心力的总和,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阶段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老年人是一本书”,老年人的阅历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种财富。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广博的阅历、丰富的经验和人生意识的积累,具有知识技能优势和社会关系资源优势,具有责任心强,稳定性高,培训成本低,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强等特点,尽管老年人已经退出生产的第一线,但其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仍然可以作为宝贵的资源持续开发利用。

       (二)老年人再就业愿望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在退休之后,相当多的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他们不愿过早享受退休生活,希望继续发挥自己专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继续贡献给社会;一些知识型、技能型老年人,他们的劳动性质和专长也比较适合继续工作,尤其是规模庞大的低龄老人希望继续工作或再就业,发挥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对“社会有用”的自豪感。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扶养老人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为”,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三)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全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认识,破除传统的观念,纠正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正确认识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潜力,重视和珍惜老年人的知识、经验,通过政府重视、媒体宣传、社会推动,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老年人自己也要破除老而无用、老而无为的消极思想,增强自我提高自身价值的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为那些有再就业意愿、具备再就业能力和条件,适宜再就业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鼓励和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实现人生价值。

       当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发老年人才资源,促进高素质、高技能老年人再就业可以有效弥补人才的不足和断层的缺失。老年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他们在老年阶段的持续就业和再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老年人的经验、技能等人力资本,可以扩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可以延长老年“人口红利”。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使“退休”了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增加了劳动资源,又节约了劳动成本,不失为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四)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适应老年人的特点,注意量才而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有知识、技术和各种专长的老年人将毕生所学所积累的知识、技艺继续贡献给社会;积极引导老技工再就业,聘用能工巧匠带徒授艺,把“绝活”传承下来;吸收老科技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等。根据地区差异性,建立健全老年人再就业引进机制,使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始终紧跟时代的潮流,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学识特长,有的放矢地使用人才,“拾遗补缺”、扬长避短,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开拓老年劳动力市场,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做好老年人才的推介、聘用、使用和管理等工作。在一些大城市人才集中,许多老年人才无用武之地,要为老年人才流动开辟渠道,让他们从大城市到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帮助有能力的老年人实行弹性、灵活的工作制度,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更好地发挥一技之长。

       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区性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空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随着社会治理结构改革,社区正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解决居民生活问题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社区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社区为老年人力资源提供“用武之地”

       社区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现代化不断提速,社会正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随之分化重组。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居民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社区承载了居民基本需要的保障作用和社会功能,使它成为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为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

       大量的退休老年人进入社区,依托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有效支持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区蕴藏了巨大的优势。其一,社区组织优势。体现在加强老年人与社区的联系,广泛动员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征询对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需求和意见,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组织召开居民会议,共同协商解决社区问题;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实现居民间自助和互助。其二,社区协调优势。社区成为连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为政府做好社区服务,为老年人代言,及时反映老年人的要求和呼声;培育和发展老年公益组织和互益组织,做好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协调,提供各种活动的参与机会,促进人际交往和互动。

       社区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社会参与是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也是“老有所为”的实现形式。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离不开社会参与,而退离工作岗位、回归社区的老年人是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人力资源,老年人借助社区平台,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之中去,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社区管理等工作,在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把身体条件好,精力充沛,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发适合本社区需求的服务项目,成立老年经济实体,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机会,创造经济效益;以社区服务为抓手,提倡和扶持“以老助老”,调动老年人积极性,发掘老年人的潜能,引导老年人教育互助、生活互助和社会参与,实现“以老助老”和“助人自助”。老年人通过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等,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获得更充裕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用自己的知识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在参与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实现“老有所为”。

       (二)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

       1996年我国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1.智力开发。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提高老年人力资源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发挥老年人的智慧,以再造福社会。2.知识开发。不断更新老年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领域。3.技能开发。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技术经验,着力提高老年人力资源的综合技能,获得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条件。4.培养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力资源参与社会的意识,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能力。

       社区老年教育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使他们更顺利地适应退休生活和新的社会角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到了基本的或者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老年人退休离开岗位后,生活方式随之发生转移,老年人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社区,从紧张的工作到闲暇的休息,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一些老年人不能很快适应,产生种种困惑、焦虑、孤独和空虚等心理问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交流等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来充实生活,调整心态,更新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积极发展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实现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增进他们与社会的融合。通过对老年人的终身教育,不断挖掘老年人的潜力,使老年人力资源成为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社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的问题。

       其次,再就业培训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渠道。老年人渴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提高新技能,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参与教育与培训活动,开展终身学习,增长和更新文化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技能,使那些身体健康并有重新就业愿望的老年人获得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条件;社区老年大学设立再就业培训中心,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老年人的从业技能。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重点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的老年人,重点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又没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重点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

       第三,丰富余暇生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和更富有意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交流感情、表达诉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整心态、团结互助的平台,使老年人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支持者、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如一些地区以老年群体为主导,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担任校外辅导员,网吧监督员,革命传统宣讲员、环保科普推广员等,组织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与孤身老人、空巢老人结对子、做好事、送温暖。老年人在求知中体验快乐,在求乐中享受幸福,在求为中余热生辉。

       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社区,推进老年教育的普及化。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省(市)、市、县、乡(镇)、社区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和社区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92.0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0万个。但是我国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不高,覆盖面也不广,社区老年教育机构远未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社会的效应。

       教育与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教育活动,进行多样化的学习。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要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向老年人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和全民共享。

       2.面向社区,实现老年教育的平等化。老年教育的平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有获得相关学历证书和受到社会认可尊重的权利。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群体内部而言,对于老年群体的教育,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受到职业、地区、种族、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办好社区老年教育,让所有老年人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获得终身学习权益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公正。社区老年教育要坚守公益性、彰显平等性、增强民主性、体现开放性。改变对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年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不受特定年龄阶段限制的开放式入学制度,形成有助于老年人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

       社区老年教育具有就近的地理优势,在时间、课程和内容上可以进行灵活的安排,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做到学习、家务两不误,使老年人花费较少的时间、低成本享受教育的乐趣,自主选择喜爱的活动和参与学习。特别是满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的服务需求,方便他们在社区接受教育,使老年教育权利的理想成为现实。

       3.服务社区,完善老年教育的多样化。目前,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主要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话、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主要有老年文体活动、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教育与讲座以及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在内的老年人文化、艺术素养的培训等。老年教育的定位造成了教育内容、形式的单一和雷同,也导致诸如老年职业技术、人生理想、心理健康等教育培训发展缓慢,社区老年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老年人广泛参与的共同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机会。社区老年大学和社区学校,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个体差异和需求,设计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载体,促进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健康、闲暇等活动的整合,使老年教育多层次、多方式,开设老年人所需的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知识和文化的需要,组织老年人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

       强化技能和职业培训。关注老年人群、弱势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教育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服务,通过再就业创业培训、提高生存技能培训、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专项技能;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搞好老年人力资源培训,健全老年技能和知识培训网络,使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条件。同时,为老年人充电加油,提高老年人享受现代生活的能力,扩大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机会,培养老年人健康的心理,为创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保障。

       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区域内企事业单位为社区老年人的学习活动提供服务,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普基地等公益性社会设施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使人人有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数字化学习,创设网络社区、网络图书馆,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全新学习形式。目前,远程教育已成为老年人“空中学习”的便捷渠道,是社区老年教育新的增长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办好老年电视大学,建立以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为依托,以老年人群为主体的网络教育运作机制,开设针对老年人群的空中课堂,开发针对老年人群的网络课程,消除时空障碍,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不断地引领老年人群走进数字化学习。

标签:;  ;  ;  ;  ;  ;  

基于社区的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老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