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自信
郑英杰
(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 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信都是对自身的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从其轴承向度而观之,唯有坚持文化自信,方可做到文化自立及自强,最终做到保障文化安全,实现文化强国。在其轴承进展中,文化优化起着关建性作用,而其实现文化路径即是发展文化创造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创造力 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前提。树立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逻辑延伸。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更需要文化的自立、自强。建设文化强国,既不能走照抄照搬的路,也不能走回归与复古的路,而必须走创造与创新的路。
一、文化自信的当代释义
其实在1990年,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文化自觉”观点。然而,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作为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有其科学合理因素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具有下述几方面局限性:一是缺乏对现实问题解决路径的详细论证,带有空想成分;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最后,作为催生该理论客观因素的协调不同文明关系问题,其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也成为其理论痛处。
泛泛而论,文化种类存在多样性特征,可据其内涵及语言差异,将其划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等。但在习近平的文化观念体系中,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具体指向,已具化为三项内容。而这三种特定形式的文化自信在时间轴承上的纵向伸展,亦折射出不同阶段的中国发展史。
最后,如果将“被”看成一个类词缀就意味着“被XX”是一个词,词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不能再分的。而在“被XX”结构中“被”和“XX”之间所隐匿的成分补出不会引起结构意义发生改变[13]。
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一层面之自信,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自信上。而其本身又是一个筛选性概念,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二是“革命文化”:其浓缩了近代以来中国不同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此一层面上的自信,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上。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文化形态,此一层面上的自信,其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亦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自发性。因此,文化的反作用效应应该是多重、多方向性的。文化既是生成的,其演进过程即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推动文化扬弃的动因虽然植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但也离不开人们的主观因素——即文化优化。文化优化更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推陈出新,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文化创造力则为当务之急。
其三,文化自信的核心向度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文化本身具有诸多表现形态,比如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等,在这些表现形态中,处于最核心地位的就是价值观,它是文化的本质、内核及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定力与韧性之所在,也是其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择善而纳的气度与尺度之所在。若是价值观有所失落,文化之安全都将无由保障,更遑论文化之繁荣昌盛。
其二,文化自信的关键性向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信。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批判人类以往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牢牢立足于客观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有机、融贯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契合性。
四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既不能延用三年制教学方式,更不能照搬本科模式。“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暨学生达到普通本科水平的同时,还要突出高职特色与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并服务生产与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有学者研究表明,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公共基础教学目标不清晰[2, 3, 4],没有正确认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5]。这样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等状况,偏离开设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初心。
综观一部中国史,可见其上述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变迁实践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上述三者,即是中国文化的三项当代内涵之具体化。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创造力
其一,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向度就是要认可、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首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即来源于此,若是与其脱离,我们将失去自身的文化根基,无所皈依;其次,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所蕴含的价值和智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最后,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历史长河中都在不断鼓舞、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生态的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福站起来对姐弟俩说:“你们放心,我从不诬陷谁,也不会放走罪犯。最近请你们配合我们调查,不要离开本市。”说完,三个人离开了罗家。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实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各个国家因为地区、文化、经济多向性发展,如果仅仅靠科技的力量和经济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维持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这一现象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明显。因此,各个国家开始研究文化建设对国家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应该重视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对外文化交往;二是对自身资源的合理整合配置,增强自身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三是通过现代化技术构建文化传播、发展的平台,促进文化成果向现实的转化,尤其要通过鼓励自主创新,增强文化原创能力,积极维护自身文化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创造力的现实水平即成为标志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性指标。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正以其不可阻挡的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交融与发展。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民族,都试图通过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与世界的发展保持同步,并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这就需要不断激发和提升其文化创造力,促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文化成果。而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原创的乱象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现实问题,其表象特征背后的文化生态环境亦不容乐观。缺乏自身创造活力的文化产业,唯利是图,饮鸩止渴,断送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损害的则是本国和本民族的未来,文化自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就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要成为世界性文化强国的构建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实到我国自身文化创造力的实现上面。只有在我国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文化自信的保障,维护自身文化安全,进而推进文化强国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坚定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意义与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27(01).
[2]余洋,袁美静,杨强.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初探——以陕西商洛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9(6):56—57.
[3]王永桂,赵士德.文化自信与文化归属对文化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的调查[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3):39—46.
[4]孙九霞.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文化传承与空间治理”专栏解读[J].地理研究,2019,38(6):1283—1289.
[5]齐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丰厚滋养[J].现代交际,2019(10):194—195.
[6]姜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5):63—65.
[7]张继焦,杨林.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从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继焦教授访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3):66—70.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7—0241—02
[作者简介] 郑英杰,中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