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迎
(江苏新沂市人民医院CCU 江苏 徐州 2214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肌衰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我院收治的43例心肌梗死后心肌衰竭的病人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俩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肌衰竭的病人实施临床观察以及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抢救速度,增加患者生存的几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衰竭;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271-02
1.资料和方法
1.1 常规资料
抽取我科收治的43,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男23例,女20例,年龄56~88岁。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选用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常规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患者均采取扩血管、抗凝、抗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同时配合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的治疗,执行心梗的护理常规,观察组选用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氧疗:病人确定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时,马上实施连续吸氧,按照病情可以采取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补充合适的氧流量,一旦病情加重,疼痛剧烈时进行5~6L/min氧流量吸入,确保大概40%氧浓度。病人病情稳定或改善时可将氧流量保持在3~4L/min。因为氧疗能够快速缓解心肌缺氧,从而防止或减小梗死的范围,所以成为急救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1.2.2创立静脉通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必须创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抢救病人生命起到重要的作用。静脉通路的创立能够确保短时间内抢救药物快速注入到机体,迅速的起到疗效[1]。按照病人的病情,必要时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来供抢救治疗。密切观察静脉通路的畅通情况,依照医嘱快速准确给药。
1.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医护人员应提前备好急救药品及用物。护士应持续性观察心电状况,放置电极贴时应避开点复律部位,同时避免导联脱落,影响电复律的正常监测。了解心肌梗死急性期特征性的变化:ST段抬高性的心电图特点为:[2](1)面对透壁心肌坏死区域导联ST段显著上升为弓背向上型,存在病理性Q波,T波发生倒置。(2)背对心肌坏死区域导联呈相反状态,即R波提高。ST段下降和T波上升并直立。非ST段抬高心电图特点为:(1)不存在病理性Q波,ST段下降≥0.1mv,但aVR导联ST段上升,T波对称性倒置。(2)不存在病理性Q波,ST段没有变化,T波出现倒置。动态性心电图变化:ST段抬高心电图变化过程是:[2](1)发病几小时里T波没有异常变化;(2)几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并和T波相连,变成ST-T曲线;之后几个小时或几天里R峰下降,出现病理性Q波,这个时期是急性变化期,有永久性的Q波。(3)一旦急性心肌梗死病患没有尽早进行治疗,ST段在几天到3周里T波变水平或发生倒置,这个时期是亚急性变化期。(4)几周后,T波呈倒置称V型,这个时期是慢性变化期。注意观察监护仪波形是否清晰、正常,间隔20~30min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指标。观察心电图情况时,应首先掌握正常心电图,以此判断异常心电图。若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先将心电波形冻结,其次选取代表性波形进行分析处理。出现心衰时如室性心动过速时,立即注射利多卡因;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静脉输注1mg阿托品;若出现心室颤动时,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若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应配合医生安装起搏器。用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改变及时和用药前对比,给药后注意检测心率降低大概为20~30次/min,以平均心率为90次/min,血压降低大概为10~20mmHg,呼吸变缓,保持在18~26次/min左右,心电监护所示室性早搏频率发生减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获得稳定,通过长期治疗心房纤颤变为窦性心律,说明用药效果为佳[3]。
1.2.3对症处理:病人胸部极剧疼痛通过按照医嘱选用以下药物实施治疗:(1)哌替啶50mg~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h后再一次注射,然后每4~6h可以重复运用,密切监测注射吗啡时病人的呼吸情况,因为吗啡能够抑制呼吸中枢[4]。(2)疼痛较轻病人选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g~0.06g肌内注射或口服。(3)采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心肌血流量。
1.2.4用药护理:病人发病时需要对其一般生命体征检测下根据医嘱用药。同时把除颤器和有关抢救药物准备完整。服用地高辛前必须测量病人的脉搏,若脉搏小于60次/分,不许运用此药。由于此药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当,容易产生中毒,所以用药后密切监测有无地高辛中毒征象如产生视物模糊、视绿,胃肠道不适并心电图出现ST断鱼钩样变化时说明地高辛中毒。服用利尿剂后监测病人有无口干、皮肤弹性消失、皮肤干燥、全身疲乏无力等低血钾症状[5]。所以,给予利尿剂时,要严格注意病人的尿量及颜色,准时补钾预防和缓解缺钾情况。
1.2.5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病情较复杂且具有反复性,同时该病常常多有胸闷气短、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不适症状,使患者情绪较烦躁、郁闷,心理负担较重,且长时间的治疗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应增加医护人员巡视的次数,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与精神状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负担,鼓励安慰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使其树立治愈的信心。
1.2.6环境护理:调控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加强对病区人员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1.2.7生活及饮食护理:在发病第1d应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预防其他原因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并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宣教,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低脂、低盐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与水果的摄入,规律饮食。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其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1.2.8有氧锻炼护理:在治疗前3周应在护士的帮助下做一些简单的活动,运动量不宜过大,随疾病的不断康复,应逐渐提高运动量及难度,注意应循序渐进,不宜过急。
1.3 结果判定标准
显效表示护理24h后病情获得控制;有效是指48h后得到控制;无效指72h后无效。
1.4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3分析,以P<0.05为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比较俩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病人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具体见表。
表 两组病人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有4点:①心肌缺血严重时易导致心力衰竭,常常出现心律失常;②代谢异常、植物神经的反应、药物作用等均影响体液改变,易出现心律失常;③心肌缺血坏死易造成酸碱失衡、低氧血症及代谢产物的积聚等,均可能是造成心律失常的因素;④心肌缺血坏死同样会使心肌电生理改变,因此造成心律失常。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采取急救治疗配合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学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治疗与护理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对于该病的护理措施也应相应提高。对于心内科的护士,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而且应了解各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康复评价等,以此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需要遵循“早发现、早救治、早护理”的原则,配合急救治疗及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6]。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供应心肌的某一节段的冠状动脉血流明显缩少或间断,造成相应心肌的缺血性坏死。高血压能够促使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引发出血和管腔内血栓,管腔堵塞,造成冠状动脉全部堵塞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为常见,属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若抢救治疗不及时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病人采用科学的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奠定了早期治疗的重要基础,获得了治疗时间,保证出现心力衰竭病人更快的脱离了危险,有效控制病死率,提升了抢救成功率,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朱玲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3,2(12):7023.
[2]马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一年随访[J]现代医学杂志.2012,23(9):729.
[3]于俊民,3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护理杂志,2013;19(5):673.
[4]孙美玲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杂志 2012,23(6)678.
[5]陈佳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
[6]乔智蔚.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
论文作者:王迎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病人论文; 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心电图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病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