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志愿服务 深入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志愿服务论文,首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志愿服务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全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较早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表彰等制度基本健全,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现有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近40000支,目前在志愿者联合会384家团体会员单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已达到215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4%。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北京市初步建立了志愿者工作协调机制。其中团市委牵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志愿者组织——北京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由民政局牵头,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由首都综治办牵头,建立了对首都治安巡逻志愿者的工作协调机制;由首都文明办牵头,建立了公共文明志愿者工作协调机制,各区县分别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和志愿服务指导中心。2008年2月,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方案》以后,北京市成立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协调小组。由此,将北京的奥运志愿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统一纳入首都迎奥运七大志愿服务行动之中。2008年10月,《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下发以后,北京市委根据首都工作实际情况,将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
(二)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综合性志愿服务组织的枢纽作用。1993年12月成立的北京志愿者协会为志愿者提供报名、注册等服务,及时向志愿者提供有关服务项目的信息。积极发挥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社团组织作用。引导养犬协会、网友协会、球迷协会、车友会等社会团体在组织会员开展日常活动的同时,积极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北京球迷协会针对赛场不文明言行等突出问题,招聘1200名球迷志愿者,积极开展赛场文明引导行动。绿色家园志愿者组织、绿色啄木鸟公益组织等都拥有大批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坚持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北京车友会开展了“文明行车无违章”、“志愿爱心车”、“汽车也排队”等活动,吸引了二十多万名车友志愿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在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作用。1993年成立的北京市慈善协会,坚持募集资金与扶弱济困同步,共募集慈善款物3.5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近26万人次。积极引导境外在华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组织通过资助志愿服务项目、派遣境外志愿者来华工作等方式,在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创新载体,拓展领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工作品牌不断推陈出新
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系列品牌。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形成品牌。1990年,以服务第十一届亚运会为标志,先后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非论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提供了热情、周到、高效的志愿服务。二、创立了公共文明志愿服务新载体。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以迎奥运、迎国庆、迎世博为契机,持续开展礼仪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观赏文明、环境文明、网络文明等六大领域志愿者行动,精心设计了“排队推动日”、“假日文明行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三、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特色。社区“关爱工程”志愿者以服务社区居民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生活为目标,开展了以“一助一”结对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志愿服务活动。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北京服务团和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奔赴西藏、内蒙古等边远地区和北京的贫困山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四、围绕智力支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高学历志愿者广泛开展文化传播、科学普及、法制宣传、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
(四)统筹规划,建章立制,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结合工作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文明委制定下发了《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把社会动员志愿培训作为人文奥运四大工程之一写入文件,对筹办奥运过程中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认证、注册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首次制定《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以奥运志愿服务为契机,整合各级各类社会志愿者队伍,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完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使志愿服务成为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2007年,颁布《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定义、组织形式,志愿者权利、义务,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注册、保障等进行了规范。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已逐步实现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阶段性活动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由松散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
(五)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志愿者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北京市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为先锋、以党员干部志愿者为表率、以各类专业志愿者为骨干、以通用志愿者为基础、以外籍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志愿服务网络。奥运会比赛期间,全市170万志愿者累计提供服务2亿小时,为奥运会节省筹办经费943万元。在推进公共文明建设中,首都文明办组建了4500人的文明乘车监督员队伍,常年坚持在1882个公交、地铁站台开展文明乘车引导活动;在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开始组建“绿袖标指导员”队伍,对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指导;4200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博场馆、社区、农村开展讲解咨询、艺术培训、艺术教育、组织民间艺术活动等;2万多名社区文明小使者利用在社区开展“小楼门长”、“环保小卫士”、“小孝星”、“文明小宣传员”等实践活动。组织“五老”人员建立“五个一百”志愿队伍(100名文化市场监督员、100名爱心使者、100名辅导员、100名专家学者、100名文体明星)。为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正在组建万人网络监督社会志愿者队伍。
二、北京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精神
北京市精心设计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口号。“我参与”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我奉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当今时代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我快乐”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志愿者的微笑服务是“我快乐”的集中反映,也是北京的城市表情。“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理念倡导文明风尚建设从我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二)以重大社会活动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跨越式发展
在筹办奥运过程中,北京奥组委专门设立志愿者部,成立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推出了一系列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和以奥运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奥运志愿者在语言翻译、运动员接待、信息咨询、赛事服务、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积累了大型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的丰富经验。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代表献花的仪式,联合国还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在国庆60周年纪念活动中,全市共有95万名志愿者直接参与了庆祝活动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三)遵循国际惯例、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国际化运作水平
在筹办奥运过程中,志愿者工作充分借鉴历届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有益经验,以开放自信的胸怀引进和吸收国际通行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如:制定和发布赛会志愿者的报名条件、工作保障、激励措施和岗位运行等通用政策;开通网络报名系统,作为接受申请人报名的必要渠道之一;邀请悉尼、雅典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专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专家到北京开展志愿者培训;组织骨干志愿者到国外志愿服务机构学习锻炼,组织300多名外国志愿者和包括孙茂芳、谢亮等道德模范在内的中国志愿者开展交流和联欢活动;积极吸纳国际友人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接受国际志愿服务机构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相关国际机构对奥运会志愿服务的考察和评估。
(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发展
大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在筹办奥运过程中,各类志愿者组织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章程、管理办法、志愿者注册体系,制定了志愿者职责规定,下发了志愿者服务手册,并通过网络平台对728个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奥运会结束后,积极转化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在志愿者招募和注册方面,重点对开展招募的志愿者组织资质、招募信息发布、招募工作流程、审核录用工作等进行规范,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在志愿者管理和培训方面,建立更加规范的志愿者档案和志愿服务记录手册,对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及使用进行规范。
(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志愿者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首都文明办以发放志愿服务心语卡的形式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志愿者心语征集活动,20万名志愿者包括部分外国志愿者踊跃参加,志愿者们用真实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感受到的喜悦和光荣,交流了他们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切感悟。在对志愿者的培训中,除进行志愿服务的理念、知识、技能等专业化训练外,还特别加强对志愿者文明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