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学之美,提高数学之趣论文_石春秀

挖掘数学之美,提高数学之趣论文_石春秀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源泉和动力。只有爱好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才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美、鉴赏数学美。若要领悟数学美,就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数学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受到数学美的熏陶,使学生在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天地里产生感情的共鸣,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获得思维的启迪。

【关键词】数学美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寓美于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些学生怕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症结就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教师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如何用数学美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究竟美在哪里?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的美的最主要特点是感性的内容在抽象的理性形式中随处可见,这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讲授概念以及公式之前先通过对大量生动感人材料的讲解铺垫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严谨的推理加上优美的图形以及科学的板书等进行完美的审美示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将数学的简单统一美以及和谐对称的美进行全面阐释,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呈现,再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十分优美,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方程中的b开始似乎纯粹是为了追求方程的和谐美而引进的,但在研究椭圆性质时,可进一步发现a,b恰好为椭圆的长、短半轴长,b竟有鲜明的几何解释。教师在推导过程中的示范,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也进入到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加深了对椭圆标准方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定义画出椭圆,更加巩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揭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优美对称的图形使学生看到美的形象,领略到美的神韵。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链”,形成了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所学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前后比较,提炼出其中的规律,教师将归纳总结的方法和手段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中存在的美,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解题方法中也蕴涵着数学美,在教学中,老师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发掘美的解题功能,相信这样的解题理解是深刻的,也能培养思维能力的。

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能构造出解题模式,使数学美得到升华。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具有和谐美、对称美的例题,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是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具体体现。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五、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只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还应该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技能,有技巧地在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普遍特点“好想”“好动”,在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变化的数学,引导学生多方向思考,找出最好的一条解决方法。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教学机制,创设一个美好的思维境界,用数学美启迪学生,当他们的思维被数学美吸引时,是他们的思维最广阔的时候,这时,所有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出数学美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思想教育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教育中,同样在数学中的审美教育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对于缺乏数学素养的人以及那些知识和审美能力有局限的青少年,他们很难像对待文学艺术一样不能够轻易地发现数学教育中的高级美。所以为了能够使之发现数学中的美,感受其中的美以及欣赏和创造其中的美,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地发现和发掘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和谐愉快和优美的氛围。

数学美能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中的审美原则在数学发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美感与直觉紧密相关,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越强,从而数学发现与发明的能力也就越强。数学教学如果没有美的挖掘和欣赏,无疑是一种缺憾。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方法美、内在美,就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优美、愉快的享受。总之,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源泉和动力,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追求数学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身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方明一主编:《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200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沈阳主编:《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徐学莹主编:《教育学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石春秀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挖掘数学之美,提高数学之趣论文_石春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