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述评_经济全球化论文

西方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述评_经济全球化论文

西方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西方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同时,反经济全球化浪潮也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着。反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理论。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流行而风靡全球的,那么反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则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所引发的各种矛盾的一种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反经济全球化理论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但对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们在部分地肯定经济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其弊端进行了批判,逐步积累形成了今天较为完整的反经济全球化理论。

一、自由放任的经济全球化政策本身弊端凸显

经济全球化倡导国家取消贸易壁垒,走贸易自由化道路,主张市场对经济关系的统治,对经济实行私有化和非调控化,弱化国家对经济的作用。然而,这些经济政策在经济学界受到了批评。地区经济主义贸易保护论的代表Tim Lang和Colin Hines(1994)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缺陷,它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多。[1]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带来的却是过度竞争,全球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平均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自由贸易政策本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缩小世界不平等现象,但带来的却是相对贫困的扩大。因此要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在市场的作用方面,著名学者Samir Amin(1996)认为,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过分热衷于私有化,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结果却迷失了方向,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以及绝大多数居民人口的贫困化,带来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和政治动乱。[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7)在争取连任的竞选报告中也告诫美国人,不要完全迷信市场,因为“市场并不能给我们安全的街道、清洁的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贫穷婴孩的健康孕育以及健康而可靠的晚年”。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th(1997)也认为,“自由放任”政策早已不合时宜,管制、调节、计划才是当前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瑞典学派同样否认资本主义自动调节机制可以恢复被破坏的均衡,强调国家采取旨在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各种措施的特殊作用。[3]

在国家主权方面,迪特根(1999)归纳了民族国家终结的三种看法:(1)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国家的经济自主性;(2)社会的世界替代了国际的世界,夸大国际机制、国际组织的作用;(3)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削弱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价值。怀疑派的代表人物P.Hirst和G.Thompson(2002)在经过大量的定量研究后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4]

二、不平等的世界格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南北差距

依附论者A.G.Frank(1969)在其著作《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指出,不平衡发展是资本全球扩张的核心现象,核心国家的发达和边缘地区的不发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只要世界经济结构不变,核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改变,发达和不发达的分界就会存在下去。边缘地区和国家即使有所发展,也只能是依附性发展。特别是在现存全球化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区的国家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十分有限。[5]

世界体系论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化研究最系统、最完整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世界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核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分别为当前世界上少数最富裕的国家、最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的国家和地区。核心国家主要从事高科技、高垄断因而高利润的生产;边缘国家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低科技、低垄断因而低利润;半边缘国家中这两类生产的比重大致相当。现代世界体系的这个等级结构保证了世界财富在损害边缘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利核心国家的再分配。只要这个体系的结构不变,边缘国家的发展前景就不会乐观。

巴兰(1978)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一书中认为,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按照他的看法,来自国外的破坏性竞争窒息了国内羽毛未丰的产业,使得发展中国家先前的积累和现在生产的经济剩余的很大一部分被发达国家拿走了,从而使不发达国家难以获得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足够数量的原始积累。而且,由于国外资本的渗透,创造了一种相对于总产量的较大的经济剩余(提高剥削率,使总产量的较大部分成为经济剩余),使不发达国家内部消费水平下降,甚至低于生存线。另外,虽然商品流通的扩张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创造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但是这个发展是以西方国家的意图制定的,常常被迫脱离了其正常的进程,变成了扭曲的、跛足的进程。[6]

由于穷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世界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源源不断地流向富国,进一步破坏了其积累和增长的手段。“这种价值从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使贫困更加贫困。”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91)从“回流效应”和“传播效应”方面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

事实也是如此,汉斯一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1998)在分析了大量统计数据后尖锐地指出:倍受推崇的全球化的神话就是,占世界人口1/5的最富有的国家决定着世界84.7%的社会总产值、贸易额的84.2%、各国储蓄额的85.5%。自1960年以来,这些最富有的国家与世界上1/5最贫穷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了一倍。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任其发展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结构的全面崩溃,经济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法遏制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7]埃斯特万·巴伦蒂(2002)认为,全球化对各国都利大于弊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存在着两种全球化:“富裕国家的全球化”和“贫穷国家的全球化”。联合国也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就连美国前国务卿Kissinger(2000)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由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起的有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14国政府首脑参加的2000年6月3日柏林国际会议通过的《21世纪现代国家管理柏林公报》中说:不能听任全球化任意发展,因为“全球化没有给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8]

三、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也带来了威胁

不少学者也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如新贸易保护论将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理论应用于对外贸易,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实行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限制。而且,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无障碍自由贸易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大量逆差,导致发达国家工人失业的扩大,从而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贸易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德国前财政部长拉·方丹曾在《不要拒绝全球化》一书中认为,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条件下,企业恐怕不会(也不能)再有任何社会的和政治的顾虑,而会坚决地转移劳动岗位。Robert.Samuelson(2000)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有争议的过程。”[9]

综合起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国内产业空洞化,工人失去就业机会,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财政收入下降,政府公共支出减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民族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降低等等。以至于有学者把全球化看作当代“人类灾难的根源”(Burbach,Nunez and Kagarlitsky,1997)。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999)说:“全球化是一个骗局。”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1999)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动荡可能是冷战后一场划时代的危机。”[10]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霸权的全球扩张

Samir Amin(1996)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说,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80年以前的竞争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垄断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家垄断时期。第三时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经营的巨型跨国公司崛起;新的科技革命使未来工业引力中心转向新兴工业部门;技术、知识向巨型跨国公司集中。Samir Amin认为,对利润的竞争性追求使得资本主义内的利润率下降,驱使资本家不得不寻求原料和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传播,一种新的分工在企业内部再生产出来,中心国家生产软件和复杂的设备,外围国家则只能生产硬件,使外围国家的扭曲的发展过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更加深了不平等交换。Samir Amin还进一步指出,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质上表现了资本要控制一切的倾向,其逻辑是建立在阶级原则之上的,是为谋求金融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后殖民时代向发展中国家灌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意在促使发展中国家实行“门户开放”的政策,以便发达国家可以不费一枪一弹就将西方文化和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将大量财富运回本国。所以,新自由主义是强国欺骗和控制弱国的意识形态工具。[11]

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A.Callinicos(2003)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

国际上一些左翼人士也持同样观点。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者查尔斯·洛克(1987)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他说:“谈到全球化,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危险的事,它与帝国主义者的令人眩目的修辞诡计共谋,谈到它我并不抱友好和关心的态度,我对此不抱任何希望,也无能为力。”Alain Touraine(1989)指出:“重读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惊讶它的现实性,从最初的几页开始,只需将资产阶级换成全球化,就是当今的现实。70年代全球化以来,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的第二个时期,全球化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商品主义的统治,就是资本主义的统治。”[12]阿兰·鲁格曼(2000)也认为,人们所谓的‘经济全球化’,不过是由目前最为强大的‘三级集团’,即:美、欧、日三大经济巨人主导下的超级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而且,无论是这些公司的结构性规律及其扩张方式,还是他们的生产管理,抑或贸易经营,都表明它们的全球化运作根本上只是一种资本扩张式的‘区域性行为’,而非人们所想象的无限制扩张的经济全球化。”[13]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Clyde Prestowitz(2000)曾直言不讳地说:“全球化是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在。……过去10年中惊人的增长与繁荣并不仅仅是由于美国人工作得比较辛苦和聪明,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从国外注入的资本、商品和服务。这种注入为美国的借贷提供了资金,保证了美元汇率上扬和通货膨胀停留在低水平上。外国市场使美国制造商和出口商得以制造和销售更多的商品,并且由于出口量的增加而降低了成本。”[14]

他们都认为,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其实是强国霸权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边界的自发扩展。正因为在霸权的主导下使经济全球化畸形发展,才会带来这一系列的弊端。

五、西方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评介

西方反经济全球化理论从主流的、非主流的、边缘的和弱势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理论有其深刻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也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么犯了片面性的错误,要么带有极端主义的色彩,或者是代表着某一特定阶级的利益,未能全面地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客观的评价。[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经济学家(Samir Amin,1996;A.Callinicos,2003;巴兰,1978)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体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主导的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地区经济主义贸易保护论(Tim Lang/Colin Hines,1994)分析了在当今世界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发生,并不一定完全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的政策等其他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由贸易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确具有双重作用,但经济全球化并非与环境保护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相容,在适当的宏观经济指导和微观约束下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伯克特从金融方面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但也是有失偏颇的。尽管目前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但不能据此认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因为这不符合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普遍落后和新兴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在于金融全球化,而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政策的失误。实际上,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意义。经济发展首先要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矛盾和撞击中发展和融合。

依附论(A.G.Frank,1969)对新的世界体系格局的分析具有开拓性,使人们进一步清醒认识到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弱势地位,解释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方之间经济贸易关系不平等的本质,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开展以及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认为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有失偏颇的。客观地说,旧的国际分工格局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成长,但这只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摆脱贫困,主要应从自身内部找原因。这些理论后来也遭到挑战,有些学者以新兴工业国家为例,认为冲破这种束缚而求得发展是可能的。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自由贸易不利于解决西方经济增长缓慢、世界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问题,自由贸易是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西欧国家长期存在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滞缓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由贸易政策带来的矛盾,而是其自身在变化了的世界竞争格局中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的结果。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实质是利用新的国际形势,借用各种所谓“合理”、“合法”的手段,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在传统贸易产品上日益衰退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的[16]。

通过以上反经济全球化观点的述评,我们可以作如下总结:反经济全球化就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的不满意,是对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担忧。基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可以认为反经济全球化就是反对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反对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强行推行其政治、经济模式;基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财富日益集中和贫富悬殊日益加大,可以认为反经济全球化就是反对西方国家主导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基于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主权的日益侵蚀,可以认为反经济全球化就是要限制跨国公司的极度扩张;基于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失业率提高、产业空洞化、福利国家制度难以维系的矛盾,可以认为反经济全球化就是反对单一的市场主导经济;基于贸易、投资的自由化造成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可以认为反经济全球化就是主张贸易、投资与环境三者之间应协调发展,维护地球生态的可持续性。

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来说,反经济全球化就像一面镜子,将它的各种负面影响和弊端及时地映照出来。它向世界昭示:我们所赞成的经济全球化是消除了贫富分化的经济全球化,拥护的是消除了不平等现象的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是实现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走上长期共存共荣发展道路的经济全球化。它使得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西方发达国家在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和解决反全球化运动所提出的种种抗议和要求。从这一点可以说,反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标签:;  ;  ;  ;  ;  ;  ;  ;  ;  ;  

西方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理论述评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