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
新近一期的《经济导刊》刊载了王绍光的文章,就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之关系发表了看法。
王绍光说,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 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经验是否能证明,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呢?恐怕未必如此。不管是在过去400年里,还是在过去40 年中,很多国家、地区都进行过改革或开放,但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这种想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缺乏依据。仅仅有所谓的改革开放,未必能够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除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王绍光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必须具备两类大前提条件。第一类是坚实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独立自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消除“分利集团”)、社会基础(社会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质基础(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过去40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新中国前30 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对研究区以及研究区各县NDVI、RUE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P<0.2)(表 1)[13]。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NDVI无显著变化,而RUE显著降低,整个研究区植被变化的人为影响呈中度负向干扰。分县域来看,每个县NDVI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石渠县、若尔盖县、红原县与阿坝县4个县RUE均显著降低,这4个县对植被变化的人为干扰呈中度负向干扰,其余3个县NDVI、RUE均无明显变化,人为干扰不明显。
编剧为了讨好某类观众的喜好而刻意设定人物性格,叫“卖人设”;演员为了表现人物特点而进行虚假浮夸的表演,叫“硬凹人设”;一段时间内屏幕上集中着某类角色,叫“人设雷同”;演员的真实作为与塑造出来的完美形象相差太大,叫“人设崩塌”。精心包装出来的“人设”,并非经由令人动情而又符合逻辑的故事情节所表达出来的人物特性,而是一种主题先行、刻意为之的“贴标签”,“设”的味道太重,演的痕迹太浓,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创作的本意。
第二类条件,是要有一个有效政府,即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政府。每一项改革都必然导致既有格局和利益的重组;越是激烈的改革,重组的广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要应付这种局面,就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能够掌控全局,采用各种方式来缓和、减轻相应的冲击,克服各种各样的抵制和阻碍,由此改革才能成功。总之,就是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
血痂儿结在嘴上 Upon lips, blood scab is ruthlessly growing
什么是国家能力?就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的能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志,即想做的事,但是要把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决非易事。
改革开放的成功有赖于一个有效政府的存在。历史的、跨国的和当代的研究都表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比较顺利、现代经济增长出现比较早的国家都是国家能力增强在先,经济发展随后。这种时间上的前后揭示了逻辑上的关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除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与举措正确以外,还需要一个有效政府作为前提条件。换句话说,仅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能力的铺垫是不行的。
为什么对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而言,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是必要和重要的呢?第一,国家能力比较强,可以为改革开放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保障、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第二,国家能力比较强,可以为改革开放创造比较有利的内外环境。比如,只有具备一定国力,才能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第三,国家能力比较强,可以比较好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节奏。改革开放并不是线性运动,不是按照一个速率、朝着一个方向不拐弯地直行,有时必须要绕道走、要调整步伐。国家能力比较强,才有能力调节改革开放造成的损益分配,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补偿,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防范政治上的风波。
(廖述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