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上海地区农村党支部组织设置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支部论文,上海地区论文,新变化论文,新趋势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地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可经营性的资产正在重新组合,农村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农村的人口正在向城镇集中,这一切都标志着,上海农村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而这一切,对依托于农村经济基础之上进行活动的农村党支部,又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使得农村党支部无论在组织设置原则、组织结构与模式,还是在组织管理工作机制,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研究和分析这些变化,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农村资产重组,使农村党支部由按行政村建制设置,向按产权关系设置的方向发展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上海地区农村党支部由原来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级规模狭小,整体资源配置不甚理想,其局限性便突出地显露出来。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适当行政推动,并借助市场化办法,进行实行厂际合并,厂村合一,使农村榀经营性的资产重新组合,以达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形势下,以行政村设置党支部的格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开始出现以产权关系为基础来设置农村党支部的新趋势。
首先,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以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保证。要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一是要掌握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土地、劳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现状,并预测这些生产要素的变动趋势,从而选择合适的模式和途径,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经济资源;二是要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减少重复投入、盲目投入,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方式获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效益。而以上这两个方面,都有赖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来加以具体实施。如果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则很难为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中可经营性的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必要求农村组织资源同样实行优化配置。
农村的组织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和民兵组织等。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中最可宝贵的组织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社会中的第一类组织,是农村其他各种组织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如果忽视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最可宝贵的组织资源的作用,农村资产运作和经济发展就会丧失强有力的保证。但必须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基层党组织很强,有的一般,有的甚至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根本无法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而对于那些核心作用薄弱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单靠自身力量又难以解决问题,因此,为适应农村资产重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为原则,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实现农村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是势在必行。
其次,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村际合并、厂村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重新组合。但这种组合不是原有成分的简单联合,而是在原有框架中引入新的市场机制。因为,村际合并、厂村合一是中国农村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一种产权制度创新。农村资产重组的结果,形成新的产权关系,这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新设置来说,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从具体实践来看,村际合并、厂村合一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以谁为主体来建立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判定:
一是在资产重组中,各投入主体资产量的多寡。一般来说,资产投入量多的主体,应是基层党组织所依托的载体。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两个或两个以上投入主体的合并,应进行产权评估,对各投入主体拥有的实际资产值进行具体量化,以确定新的资产归属。但由于目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上海地区农村尚处于迈向市场经济的早中期阶段,这种资产重组主要是通过行政推动来实现的,因而对各投入主体的资产值并未作出具体量化。但这并不等于未作任何产权界定,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大体上界定了各投入主体所占的比重,这在富村、强企业兼并穷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就闵行区马桥镇来说,无论是友好村兼并紫星村、彭渡村兼并韩仓村、联建村兼并青登村,还是钢窗厂兼并联盟村,都是以经济实力的强弱为依据的。而经济实力的强弱,就反映了投入主体资产量的多寡。因此,以富村、强企业为载体建立新的基层党组织,就体现了在农村资产重组中,基层党组织设置必须根据资产投入量多寡的这一原则。
二是在资产重组中,各投入主体产权营运效率的高低。农村资产重组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产权营运的新机制,即明确产权营运责任,提高产权营运效率,以巩固和扩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而提高产权营运效率,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农村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效率,这就需要资产经营主体不仅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丰富的资产运作经验,而且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一般来说,产权经营机制完善的主体,往往是产权营运效率高的主体。因此,在村际合并、厂村合一的过程中,必须把产权归属于营运效率高的投入主体,并依托产权营运效率高的主体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投入主体资产量和产权营运效率,实际上就是农村资产重组中产权关系的体现。这就说明,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进程中,既然资产重组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打破行政村地域界限,而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这种新趋势也是必然的。
再次,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体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是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四是完善一个好经营体制;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其中建设好班子和选准一条好路子是重点。
在农村资产重组过程中,以产权关系为纽带来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是相一致的。首先,无论是村际合并,还是厂村合一,资产投入量为多的主体,无一不是由于那里的领导班子力量比较强,特别是党的支部书记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带领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走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从而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产存量不断增加。因此,以资产投入量多的主体作为建立新的基层党组织的载体,最能体现建设一个好班子的目标要求。其次,产权营运效率高的主体,也必定是经济发展路子好的主体。这些主体往往能够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村办企业,使村办企业日渐成为农村的主柱产业;往往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生产布局的区域化;往往能够在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中,坚持集体统一经营的主导地位;往往能够把农村经济引向市场,商品的生产率比较高。正因为这样,依托产权营运效率高的投入主体来建立新的基层党组织,最容易找到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再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衡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归根结底,是要看那里的生产力发展了没有,集体经济上去了没有,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没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而资产存量增多和产权营运效率提高,则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农村资产重组过程中,以产权关系为纽带来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也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检验“五个好”目标要求的标准。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农村党支部由一体化逐渐趋向多样化
上海地区农村过去一向以种植粮棉为主,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农村改革之初,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因而这一时期农业产值比重仍然较高。1985年后,随着村办企业的崛起,农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工业产值比重以较快速度上升,第三产业产值缓慢攀升。特别是1992年后,由于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值份额继续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工业产值份额以更高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增长有所加快,这一变化表明上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迈进。而随着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一是使部分党支部的内部结构呈现多元结构形态。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模式下,与单一的产业结构相联系,农村党支部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单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村级经济内部逐渐产生出新的经济实体,特别是二、三产业的经济实体。为加强领导,在这些新的经济实体内逐步建立起党的组织,从而使农村党支部由简单结构演变为复杂结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农村同分布状况的变化,如全国著名的马桥镇旗忠村,全村109名在职党员中,行政部门17名,占15.6%;第一产业6名,占5.5%;第二产业48名,占44%;第三产业38名,占34.9%。第二、第三产业的党员占全村在职党员总数的78.9%。为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按照党员的就业岗位,分别建立不同产业属性的党组织,这样,就使农村党支部由一元结构演变为多元结构。因此,同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的产业结构发展紧密相联的,就是农村党支部的内部结构也由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演变。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党支部外在形态趋向多样化。产业结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外壳,产业结构不同,农村党支部的外在形态也就不同。根据产业结构的不同状况,上海地区农村党支部大致有如下几种形态:
第一种是工业主体型支部。这些支部所在的村,村办工业已成为村级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这一类型支部在农村党支部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这类党支部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即以发展村办工业为重点,全面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是农业主体型支部。这些支部所在的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规模经营道路,积极推进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其第一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50%以上。这类支部在农村党支部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农业主体型党支部的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上。
第三种是企业型支部。近年来,由于经济开发等原因,造成一部分村的第一产业逐步萎缩以至消失,而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成为村的唯一产业形态,于是,这部分村党支部便转化为企业型的党支部。
这类支部目前数量并不多,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增加的趋势。
第四种是混合产业型支部。这些支部的主要特点是,所在村一、二、三产业同时发展,但主体产业的地位尚未形成。混合产业型党支部在农村党支部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支部在今后发展村级经济过程中,或是继续走三业并举的道路,或是调整本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确立具有优势的主体产业。
总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农村党支部的结构与模式上,必须推行多结构,多模式的不平衡战略,允许多种结构、多种模式的农村党支部存在和发展。
三、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农村党支部从村级地域管理逐步迈向新的区域管理
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以中心城、重点集镇、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组成的城镇体系建设的规划正在开始启动。加快现代化农村城镇建设,必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镇集中。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势必冲破原有的组织管理体制,而逐步形成新的社区管理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党支部在打破村级地域界限,实施区域管理方面,就我们调查及接触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基本融入社区管理体系之中。有的村因为城镇建设的需要,土地征用贻尽,也不存在村的经济实体,绝大多数人口已转为城镇户口,有关归居委会管辖。但由于某种原因,行政村的建制至今还未撤销,村党支部也存在着。这样的村,实际上已融入新的社区管理体系之中。
第二,兼具社区管理的职能。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地被大量开发,农民基本上同土地分离,相当部分的农民已迁居新的居民小区,但村的经济实体依然存在,农民同村之间仍保持着紧密经济关系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村党支部的工作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一方面要领导本村的经济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着村实业公司的董事长,具有农村党支部工作职能;另一方面要担负新村社区的管理职责,各行政村成立新村物业管理小组,负责计划生育、民事纠纷、社会治安、卫生绿化、宣传教育、外来人员等管理工作,其中除社会治安、卫生绿化管理属物业管理外,其他几项均为居委会工作内容,因而又具有居民委员会党支部工作职能。这种村党支部,从领导经济工作来说,有别于居委会党支部;从担负新村社区管理工作来说,又有别于一般农村党支部。因此,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具有双重工作职能的村党支部。
第三,实施中心村管理体制。上海继推出10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之后,又要求各县区建立1至3个试点中心村,目前,已有21个村被列为区县级中心村试点单位。中心村作为上海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是将若干个行政村合建为一个新的社区。上海郊区现有2984个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445多户,约1288人。而新建的中心村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在设施配套上,都超出了原来的行政村,形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新的社区。中心村的建立,对于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实施区域化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四,正在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在大部分地区,农民同土地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土地仍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收益仍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是迁居城镇的那部分农民,也没有完全脱离土地,他们居住在城镇,种田回农村,离乡不离土。
但是,由此也造成了农民居住区和工作区的分离,以及居住和户籍的分离;给农村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有的村支书说:现在开会通知不到人,收税收费见不到人,钉“新风户”、“五好家庭”的牌子找不到门。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组织管理工作,这已成为摆在大多数农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农村党支部的组织管理工作必须从狭小的村级地域管理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区域管理,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区新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要理顺组织关系,按照党员的工作地和实际居住地,加强对党员的组织管理。特别是对那些已迁居城镇的党员,如果是退休党员,则划归当地居委会党支部管理;如果是在职党员,则按其工作单位参加一个支部的活动,从而使党组织能找到党员,党员也能找到党组织。
由于上海地区农村城市化体系是多层次的,即按中心城、重点城镇、一般集镇、中心村的层次有步骤地推进,这就要求农村党支部必须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目标,来建立新的管理体制,而决不能采取单一的管理体制。对于不同地区和农村党支部来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适合本地区、本层次特点的目标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