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及审计成果的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成果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其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
另外,审计报告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①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②审计评价原则不明确。主观意识较浓,违背谨慎性原则,有些事项的提出也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③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和工作事务。比如:“在任职期间,工作勤恳,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为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
和一般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具有针对性;其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更具有特殊性;其评价结果是对干部考核任用的重点,更具有严肃性。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类别,相应确定所需运用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审计方案并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观推理、判断,可以减少和避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防范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恰当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①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业务培训,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目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时,大都是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③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禁用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3)选择最佳审计时机
目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存在发现问题滞后的情况。为了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审计方式,确定最佳审计时机。①“先审后离”方式;②“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③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方式。3种方式选择的审计时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审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审计方式。使审计不仅能达到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目的,而且可以将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揭露出来,将它们消灭于萌芽状态,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或少遭受损失。
(4)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只有在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对领导干部做出适当的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界定以下责任:
①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领导干部除负责经济工作外,还要负责人事、行政、党建等方面的工作,而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审计人员仅需关注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或与行使该职权有关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责任,这要求审计中要正确区分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需要事先根据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来确定细化的标准。这样的系列指标应当涵盖财务和非财务两大方面,全面体现审计目标的根本要求。当然,在考察和评价时,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并尽量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以做到客观和符合实际。
②正确界定前后任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任领导的决策、效果都反映在后任期间。因此,审计时划清前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到后任身上,后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改变了“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状况,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③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均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若领导干部没有尽其领导或管理责任时,下属部门或单位出现了问题,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
④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经济活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因领导干部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国家、集体财产流失属主管责任;而因灾害、上级指令、通货膨胀或进行探索性改革等造成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失误,应属客观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成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审计机关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当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依法作出处理。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本级政府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的可靠可信的依据,丰富了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便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具体来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具有3个方面的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考察干部的依据材料
对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只是检查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它通过对审计对象任期内遵纪守法,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主要经济指标的实现,办公物品的清理移交等情况多方面进行检查核实,然后综合分析,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公正、具体、说服力强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债权债务资料,盘点检查实物资产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点是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性揭示,这种揭示有大量的、客观可靠的经济活动事实为依据。基于上述来源,经济责任审计才有别于政审考察,其提供的具体客观、说服力强的经济责任数据、经济责任结论和经济责任评价是干部管理部门正确、科学地考察干部,任用干部所不可缺少的。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的证明材料
领导干部本人在任期内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的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客观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予以褒扬,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予以揭露、曝光和惩处。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特别是对那些虚报、谎报“政绩”,玩“数学游戏”者,审计结果报告通过揭露事实、划清责任的手段,可以起到制止、警示、约束和纠正作用,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纪律观念,促进廉政建设。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评价材料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引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和经营行为。用大量具体的审计事实来为大胆改革、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辩明是非,撑腰说话。对那些弄虚作假,投机钻营,钻改革空子的领导干部,同样用具体客观的审计事实予以揭露,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廉政规定建议进行处理。无疑,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于正确使用干部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对领导干部教育、任用、监督和奖惩中发挥着越采越重要的作用。联系领导干部任期目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业绩作出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正地确认其经济业绩,全面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关口。
由于审计成果利用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过程,因而还需要有一定行政措施来加以保证。
①完善干部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领导,成立党政领导牵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评价和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依据。
②要建立健全利用审计成果责任追究制度。在确定实施审计对象范围后,对利用成果的相关事项应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在相关事项中,如在强调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和提拔一定要经过审计问题上,应明确作出:干部不经审计,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任用、离职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法人变更登记手续,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不予兑现奖惩或授予荣誉称号等;在确保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问题上也应明确规定: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对通过审计发现有问题的干部,不应重用、提拔的,坚决不能重用、提拔,谁违背了原则,就追究谁的责任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成果被充分有效地利用到干部管理中去。
③要制定具体工作衔接措施。为了确保审计成果的科学和有效利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为规范,使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和审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也只有这样,在具体工作中才能做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方案和审计方案同时研究,实施和审计同时进行,考察材料和审计材料同时形成、同时汇报,组织部门切实将审计成果作为选拔、任免、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将审计成果作为考核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依据。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