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宋伟新, 李宏英[1]2003年在《系列Ni(Im)配合物的研制及结构中氢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常规方法,以对苯二甲酸、咪唑和 Ni(NO_3)_2等为反应物,合成了四种 Ni(im)配位化合物,进行了 UV-VIS-NIR 光谱、IR 光谱、X 光四圆衍射测定,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测定了各种化合物在1.5~300 K 温度范围内的变温磁矩,对它们的磁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每个化合物晶体结构中无限伸展的叁维氢键网络及具体键合模式对它们磁性的影响.
杨华[2]2001年在《系列Ni(Im)配合物的研制及结构中氢键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常规和非常规方法,以对苯二甲酸、咪唑和Ni(NO_3)_2等为反应物,合成了四种Ni(im)配位化合物,进行了UV-VIS-NIR光谱、IR光谱、X光四圆衍射测定,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分子式如下: (1)[Ni(im)_6](NO_3)(OH)(H_2O)_4 (2)[Ni(im)_4(H_2O)_2][C_6H_4(COO)_2] (3)[Ni(im)_6][C_6H_4(COO)_2](H_2O)_4 (4)[Ni(im)_6](NO_3)_2 四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除化合物(3)外,其余叁种化合物晶体中都含有无限伸延的叁维氢键网络。首先,叁维氢键网络的存在加强了化合物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其次,由于叁维氢键网络的存在使分子间,以至于金属离子之间相互连接,有利于电子传递及质子传递,从而对化合物的磁性质产生影响。测定了各化合物在1.5~300K温度范围内的变温磁矩,对它们的磁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氢键网络及具体键合模式对化合物磁性的影响。经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化合物(1)和(2)晶体中,Ni(Ⅱ)间氢键链距离最短,有利于Ni(Ⅱ)间进行磁交换,表现为反铁磁性。化合物(3)晶体中虽含有多种类型氢键,但未形成叁维网络,Ni(Ⅱ)间无氢键链联结,化合物(4)Ni(Ⅱ)间氢键链距离较长,不利于Ni(Ⅱ)间进行磁交换,化合物(3)和(4)表现为Ni(Ⅱ)的顺磁性。 虽然80年前就提出了氢键的概念,但系统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的工作对深入氢键研究,特别是关于氢键在超分子自组装中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系列Ni(Im)配合物的研制及结构中氢键的研究[J]. 杨华, 宋伟新, 李宏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 系列Ni(Im)配合物的研制及结构中氢键的研究[D]. 杨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