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_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四综合”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_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布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6)04-0068-005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进程所提出的“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教育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动员、引导、团结广大群众,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做贡献。同时要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一、明确新要求,提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指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提高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认识,主要包括提高人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背景、关系、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增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行动的自觉性。

       第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时代背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以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引导人们正确分析这些现实背景的特点与要求,才能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客观依据。如果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特点缺乏了解,就难以对我国攻坚克难阶段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就很难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站在理论与实际、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进行学习、讨论,才能切实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义。

       第二,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性与发展性。从理论上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由每个“全面”的小系统所构成,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依次对应形成奋斗目标、社会动力、根本保障、领导核心的重要社会功能,而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有机整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历了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加快“全面依法治国”的步伐;根据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不仅富有逻辑性,而且经历了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讲清理论的逻辑性、实践的发展性,才能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性、科学性与价值性。

       第三,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本质与蕴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接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与“四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法治支撑和领导核心,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相衔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因而“四个全面”的本质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我国快速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全面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必然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阐述“四个全面”的本质和蕴涵,认识它的来源、基础、发展与前景,才能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治国理政的蓝图,它统领我国发展目标,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关键,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都围绕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核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人们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只有围绕这个核心,才能更好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强大力量,共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

       二、坚定新目标,激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人的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巨大力量,推进人们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抵御风险、凝心聚力、实现目标。所以,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P35)

       第一,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蕴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目的就是加强党员自身建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提出的这些远大目标、总体要求,都融会贯通在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之中。精神力量同远大目标或理想信念直接相关,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源泉,精神力量是理想信念的激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确立的宏伟目标,激发着广大人民的热情,充分调动着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因而,习近平对理想信念与精神力量的关系,形象地进行过阐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P159)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置于核心地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P159)理想信念不仅能够源源不断地激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坚定方向、防止腐败、抗御风险、战胜困难。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统领,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战略目标,结合各领域、各单位的实际,把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帮助人们切实认识、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确立的目标及其对国家、集体与个人的作用和价值,自觉地认同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需要精神创造力和精神凝聚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在当代社会具有更高的形态,其中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尤为重要。所谓精神创造力,是指精神在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精神创造力既是社会竞争的需要,也是自主创新的需要。包括远大而执著的追求精神、顽强而坚毅的拼搏精神、不怕挫折与失败的牺牲精神、不求安稳与名利的奋斗精神、执著与献身事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些都具备了,精神创造力才能形成和持久。否则,精神创造力要么陷于抽象的想象,要么只是昙花一现的冲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的精神创造力,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引导人们认清全局、长远的发展目标,又要帮助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进行理想信念的自觉内化和外化践行。这些多样的要素与复杂的关系,都需要教育者精心策划、认真实施。

       所谓精神凝聚力,就是把分散的、多样的精神力量,通过凝结聚合而形成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它是凝聚各种不同的目的、意志与情感所产生的精神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如果说精神创造力主要通过个体来体现的话,精神凝聚力则通过群体来展示。由于精神在性质上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在内容上有政治精神、道德精神、职业精神和科技精神之别,在状态上有理性与感性之差,因而人们在追求精神价值、形成精神动力时,各有选择和侧重,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随着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随着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随着社会发展与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呈现,人们在精神价值追求与精神动力上的差异更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敢于正视、面对这些现实差异,又要善于辨别、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还要进行教育、引导、整合,传播、凝聚正能量,形成正面的精神凝聚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形成与强化精神凝聚力的过程中,要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为基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确定的目标为教育内容,研究人们认知、情感、意志内在要素的变化与转化,研究人们在共同目标、精神价值追求上的相互交流、协调与激励,研究人们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的积极实践、密切配合。这是一个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主导与多样、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过程,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与新要求。

       三、研究新课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P38)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研究,创新发展,才能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发挥优势与作用。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继续解放思想,激发内在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为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主观条件。为此,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内容,创新民族与个人精神家园建设的途径与方式,在各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课题。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国防、军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其一是改革的方向,“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2](P55)其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坚持和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三是“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3](P67)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明确的改革目标,掌握正确的改革方法,既是我国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与实际课题。只有围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大局,开展坚持正确方向、目标的教育,掌握和运用正确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才能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得到广大群众拥护。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正在顺利向前推进,总体形势很好。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的压力,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利益格局多样化的隐忧,加上国内外风险挑战不断,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为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3](P10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结改革的经验与成就,把握改革的形势,研究改革的问题,坚定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深入进行理论武装、思想动员,引导人们“把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搞得多多的,为深化改革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力量。”[4]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3](P144)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规定了依法治国坚持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法治建设的体系,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任务。

       我国实施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化的重大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要适应并推进这一战略实施,必须根据新的任务与要求进行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5](P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求“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所提出以上目标、任务、内容与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教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需要认真学习法治理论,深入了解、研究依法治国形势,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才能有效培养人们的法治精神,引导人们积极主动投入依法治国的实践。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从严治党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从严治党包括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并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坚持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是管党治党的实践逻辑,正如习近平所说:“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2](P169)为此,各级党组织集中解决了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从严治党所包含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联系群众等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腐败现象,脱离广大群众,侵蚀党的肌体,究其根源,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所以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习近平还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P159-16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不仅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而且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广大党员和群众,特别是党的干部,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克服面临的危险,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拒腐防变,凝聚力量,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  ;  ;  

“四综合”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_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