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式的文化思考_商业文化论文

企业形式的文化思考_商业文化论文

关于商业业态的文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态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代形成新业态

国内贸易局讲商业业态是八种,这是从常规层面看的。从各行各业外延层面看,实际存在并不止八种。工业也在搞商业,也在形成各种特色的商业形态。建筑业有它的特殊业态。如在社区建设、小区建设上,把办公楼、住宅及物业管理同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及其他服务行业在一起建设,就跳出了简单盖房子的领域。和农业相关的商业业态,除了农民、小商小贩之外,乡镇企业是中国重要的特色。交通、邮电,也在搞营销。百货商店与公共交通部门合开新的线路,把客源引导到商场中来。旅游做为商业行为开发、创新,竞争非常激烈,内容包括休闲、观赏、餐饮、娱乐、商品零售等,是综合性的事业。金融进入市场后,保险业也搞上门推销。其他还有咨询服务业。上海成立私人侦探事务所,东北也有了。其他行业也延伸到流通领域来了,

从社会层来看就更多更复杂,更丰富多采。比如说娱乐,它不仅是卡拉OK,各种吧文化,酒吧、茶吧等兴起来了。比如休闲,花样更多,周末旅游、度假村,吃喝玩乐都有。社区中心正在兴起。如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和新加坡合建),有邻里中心。里面有银行、邮政、商店、专卖店、超市,有餐饮业,有娱乐业,儿童乐园,有书店,有影院,有健身房、诊疗所、美容美发厅。它集商业、文化、社区服务和公益服务于一体。文化体育行业也在产业化,势头很大。江苏省有个经济文化中心,引导文化进入产业化。运用文化进入市场。他的产品是软件,现在又出现新型的出租业,大城市中有。老人们闷时可以临时租个“孙子”、“女儿”享受天伦之乐。社会需求各种各样。农村庄园经济也是从这个角度发展出来的。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当“地主”的愿望,买块地,让人管理,种上果树,闲时可以去休息。酒店业也有新概念出来,客房空了,可以招股,你出多少钱可以拥有多少间房子的使用权。全世界可以连锁,叫做空间共享,时间共享,并实行会员制。

二、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形成多种业态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业态。不是现在常见的百货商店、粮店,而是非常丰富多彩。从西方史料看,资本主义形成阶段留下的图片,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差不多。市场上,小商、小贩、卖鸡鸭的、卖饼的、卖肉的、烤面包的,应有尽有。这里,决定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力有相应的业态。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产生各种文化特色的业态。但共同趋势是市场化、城市化、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培育过程中社会需要各种业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业态的发展,跟城镇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种业态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化的进程。商业业态和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我们的现代化水平与西方确实有差距。现在我们是二元结构的社会,城市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在市场化、城市化、社会化、现代化过程中,应考虑国际化的交往带来的因素。我们曾经有对外开放的历史。我们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外面很多东西。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融,在各个时期形成各种业态,一直发展到当代。厦门的中华街、中山路,曾经是很不错的。北京也形成王府井、西单、前门大街等几个中心,多种业态。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变化非常快。外国有的,我们也有了。购物中心把购物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块儿。我们的快餐业发展起来了。是生活节奏快带来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现在人们在研讨麦当劳,他们是全世界一个面貌,一个口味,一种样子,有竞争力,形成麦当劳文化。同时,中国小吃也有一定生存空间,可以发展中国特色的快餐。拿各种各样吧来说:酒吧、咖吧、网吧、茶吧、泥吧、布吧。吧是种外来名词,我们中国应是茶坊、酒坊。吧文化适应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调节生活,进行社交活动。大家聚在一块聊聊天,谈工作,喝喝咖啡。喝茶,中国本来叫茶馆,现在改为茶吧。不是卖传统的乌龙茶、铁观音,而是泡茶时加入各种的营养饮料,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块的茶文化。上海、北京已经有好几百家了。英国酒吧是站在那里喝啤酒,大臣们下班后也在那里喝,弄点花生米、开心果之类,边喝边聊天。这种文化是提倡一种平等。如果我们哪个部长到酒吧去跟人聊天,好象有点不文明。法国还有实行心理治疗的酒吧、咖吧。为了消费者求得心理上的调式,提供一个环境使其解闷,发泄。现在有一种吧,只要进去他就瞪眼睛,刺激你生气,然后让你摔碗、摔杯子,发泄完后,拿账单让你乖乖地付钱,这也是一种需求。社会上各种需求都有,经营者不能老停留在百货店的境界。我们的连锁店、便民店比较受欢迎,在于这种业态价格比较便宜,比较方便,能够自由选购。从新的需求看,现在还出现股票热,股票的炒作是经济问题。从玩的角度看也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乐趣。彩票这种形式将来也会多起来。赛马活动是香港、西方的一种事业,对社会有贡献。老年活动有各种各样需要,除了服装,还有老年保健,有老年保健中心,养老中心等。将来还会有许多新创造新发明。上网交易刚刚起步,上海第一个网上商店关门了,说明中国还不太成熟。到网上采购,要到邮局汇款,消费者认为是多此一举。新鲜东西多,说明业态的多样性,不能框死。常规的八种之外,有些业态可能更有生命力,所以看问题要有发展眼光。业态有多样性问题,还有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是要符合中国国情及地域特点、民族特点。我们的购物中心多了,但合理性不够。业态还有他的可调性,可变性。业态的布局还有整体性问题。这是政府行为,行业行为,业态的管理不能从微观的一个企业一个业态来考虑,应有战略眼光。

三、商业业态的文化因素

上面我说的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业态的,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来看各种各样业态。流通领域有三种功能:经济的功能,社会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几种:一个是求生存,第二求进步,第三求新,第四求乐,(迪斯尼说他是生产欢乐),第五求富,第六是求美。中国人讲真善美,中国人的美与外国观念上的美有差异。从消费心理状态来看发展趋势是六个:第一个趋势是强调自主。满足消费者自主的要求。第二个趋势是参与。是自主带来的,是一种乐趣。各种吧的出现,布吧、泥吧,是一种参与。搞个餐饮业,你来选购,自己动手做,我收费,你做得不好也是你自己的事情。第三个趋势是交谊。人们交往增加友情,通过流通服务交朋友增加感情,第四个趋势要求和谐。在流通领域活动中间创造和谐。第五个趋势是消解。心理上的各种烦恼要发泄,工作上紧张,借酒浇愁。日本人在年终有忘年会,企业请员工吃饭,忘掉一年中老板批评你带来的烦恼。第六个趋势强调自然。旅游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在野外烧烤与全聚德吃烤鸭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因此要抓住趋势,营造相应的业态,满足大家的需要。从人们的消费、服务来看有个人性化的问题。所以商业文化或企业文化其本质是人性化。我们要抓住这个要害。过去不讲人性,认为讲人性是反马列主义的,这是不对的。尊重人就是包括对人性的尊重。所以我们的商品也好,服务也好,怎么能触动人的感情,触动人的神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专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慢慢地也要不适应。浙江湖洲出现一种服装新的服务方式,叫做一件式。就是为客人定做,可以只做一件,要什么包装都可以,这样已经服务到家了。工厂、企业、商店都有效益。相对应的,经营者怎么办?如何把为顾客这个上帝服务作为真正的最高宗旨树立起来?这就要经营者有科学的定位,不断地探索、调整。有个新名词叫定主题,人家知道什么是主题,回头客就多了。北京复兴商业城卖服装卖得好,是全市第一,这就突出了主题。济南三联卖家电,“买家电,到三联”,销量山东第一,全国第三。实行会员制,我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拿会员卡打折,而是把会员作为合作伙伴,千方百计地经常联系,创造销费。推出新的服务款式,不能只停留在优惠上。会员可以分成一般和核心的两种,要输入网中。需求的多样化,使我们各种服务要多样化,要更深层次的来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从文化角度看,各种业态出来后也带来一些劣质的文化。从商业文化生态角度看,是破坏了文化生态的。假冒伪劣商品就是一种。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四、重视中国特色

从商业文化与商业业态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外国的。真正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要动脑筋。中国还处在不发达国家阶段,跟过去比虽有很大进步,但跟世界发达国家比距离很大。特别是中国这个二元化结构社会是当代外国没有的。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近期要求达到1∶1,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城市与农村这两个市场要双向推进。城市带动农村,现在各种业态也逐步向农村集镇发展,城里有的差不多镇上也有,比如:桑拿、卡拉OK等。农民进城了,带来很多问题:环境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但城里人离开他们不行。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去年卖了200亿, 一个大商店一年卖多少?我们郊区的疏菜基地给很多政策也搞不好。后来寿光疏菜批发市场起来了,周边那些地方也带动了,正在走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城乡这两个不同的结构的经济运行,相互之间又互为补充。将来副食品,我看不是城市主导是农村主导。因为农村饲养加工一条龙。工业城市强,但农村小商品也有,同时并存的局面应很好重视。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中,有个城乡互动,还有中外互动,是国内国际的两种交流。参加世贸组织带来的问题更多,外国的东西挡不住。中国只能奋起应战。关起门来不行,投降也不行。中国应以借鉴西方的商业文化为主,同时研究探讨我们中国特色。对外来东西一概拒绝是不行的。几年前我调查过深圳的沃尔玛,我认为他还不了解中国国情,如果他了解后动用其营销手段和我们竞争优势会更大。深圳市比照沃尔玛模式我们搞了副食和水产,还不错。如何提高行业中的经营规模,也不是大家并在一起,要自然而然形成。北京华联在好多地方发展,租用人家厂房,或自己盖,可以延期付款,包括货架也可以延期付款,实行低成本扩张,我们传统的东西,许多还是可以要的。奥地利一个酒吧,后面种葡萄园,自己酿酒。店堂中都是传统的长板凳,长条桌子,客人很多,很有特色,我们不能只发展大购物中心,中国应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的特色。农村也开始走向世界,农民的乡镇企业走出国门了。不能因为小商品市场落后,业态中没有小商品市场,但它是存在的,还是有生命力的。中外比较看要承认差距,而且差距还很大,不仅经济水平,文明程度也不行。从发展趋势看,我们既应有大规模的经营业态,同时要有小门点,这两者同时并存。不是越大越好。人家购物中心在郊区可以开车去。人们说到一个商店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走二万七千步,因为路远就心理不耐烦了。生理上承受能力是二万四千步,累了走不动,因此不一定越大越好。小的可能是小巨人,效益会更好一点。大小要结合;现代化与传统的要结合。有特色的店要支持。如:瑞蚨祥,同仁堂。同时还要创造新的有特色的名店。雅俗要结合;精品店和特色店要结合,各种业态与各种文化交融。

五、提倡智慧型商业

经商的人面临知识经济到来时要提倡一种智慧型商业。计划经济经商靠产品,市场经济要靠动脑筋。我对知识经济各种表述有不同看法。现在讲知识经济重点讲高科技,教育为基础,这是对的,但知识经济社会,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是并存的,光讲自然科学,不讲人文科学是误导。知识的超越是智慧,知识是基础。如何把知识用活要靠智慧,智慧能够激活知识,日本大坂大学校长说,“知识离开了智慧是无用的。”这里再简单说个例子,刘邦当了皇帝后评论手下的三个人说,“用计我不如张良,管理政务我不如萧何,打仗用兵我不如韩信”。他说,这三人都是人间的豪杰。用现在眼光看这三人都是大知识分子。刘邦说,“我用他们因此我能取得成功。”这几个大臣大将还要有帝王的智慧来统帅,刘邦才能得天下。智慧和知识不是一个层次,因此智慧型商业我们要提倡。要不断地有一种创意、创新,新概念,新思维,不能老一套。创意从什么地方来?要运用灵感。艺术家的灵感从那里来?他们从大好河山得到灵感,得到启示。企业家的灵感从那里来?应该从市场中找灵感。据说80%的老板睡不好觉操心事太多。但要有点时间去修炼,我建议在普陀山搞一个老板修炼场所,上上人生哲理课,象我们党校一样,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现在“三讲”也是修炼。老板们根据自己特色,也要自觉讲相关的问题。闭门思新吧!启动经营者的智慧是时候了。教授上课是一种做法,自己自修也是一种做法。只拉车不看路是有问题的,是危险的。美国一个经济学家讲,真正的财富资源是什么,是主意,就是智慧,不是物质。人的头脑和想象力可以把无用的资源变成有价值的资源。运用智慧去操作市场各个要素,就会成功。

六、补好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课

商业业态和商业文化离不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在我们面前有两种客观规律,一种是市场规律,一种是文化规律,尊重文化规律,我们还认识不够。十年来我们一直讲文化与经济结合,我认为西方经济这么发达,文化也高度发达,我们说的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重视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但还不重视文化力,这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文化是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还未拿在我们手上。我们扩大内需要启动两个动力,一个经济的动力,一个文化的动力。现在经济的动力很明显,如何用文化力来扩大内需好象没有到位。其实这两方面都要抓,两种动力都要运用,搞品牌、营销都是文化。我们对文化的定位没有解决好,因此要有文化思维。有人说要补资本主义课,当然不能同意先搞资本主义,再搞社会主义。但是资本主义发展有四五百年,有些东西我们应该借鉴,要补资本主义课,是借鉴资本主义成长中间它的经验,尊重客观规律。因此,要补课一是补市场经济课,二是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课。西方几百年来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们经济文化是一体的。我们是两张皮。这两张皮是怎么来的?是历史形成的。大家不是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吗,或有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资本主义吗?学者们有各种论断。我有一家之言:中国文化与经济是脱节的,不是一体化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孔子、老子的思想跟西方亚里思多德是同时代的。不比他差,有些方面甚至还高他一些,为什么没出现资本主义?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走的文化与政治结合之路,而不是文化与经济结合之路。唐代科举制度,世界公认是人类的一大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文官制度,比西方的文官制度早了好几百年,但西方更重视文化与经济结合。很多理论他们早就解决了,而我们没有解决。直到开放改革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开始提上日程。发展到现在,邓小平同志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说明文化和经济、物质和精神脱节了,因此他提倡两手抓。我认为我们要读邓小平理论还可以推进一步。现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上误区很多,一种是两张皮论,一种是文化与经济无关论,一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论,还有一种叫喝彩论。所谓“历史为未来壮行,文化为经济喝彩。”这种看法,文化与经济不是在一条道路上前进,文化是啦啦队,这显然不对。中国文化和经济没有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我的看法:经济和文化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手抓。左手抓、右手也抓。经济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一只手的两面,手心、手背的关系。如果手心是文化,手背是经济,怎么能分开来?一个铜板、一个银元的两面,分开来行吗?古代讲哲学,阴阳是分不开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是这个意思。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有句名言:醒得早,起得迟。我们中华民族也是醒得早,起得迟。为什么起得迟?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从历史上看,西方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城市里,我们中国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农村,在茅屋里,在寺庙里,和经济缺乏沟通。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把经济及时推向一个现代文明的道路。最典型的例子,鲁迅有两篇文章,一篇叫“孔乙己”,一篇叫“药”。最近浙江越剧团改编了“孔乙己”,到北京演出。“孔乙己”是中国最后一代的穷秀才,本来他是公认的举人,但满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度,他的路断了,就抄书,就研究“回”有四种解法。这种学问,对经济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悲呀!我的意思是大家重视文化经济的一体化。从大趋势来看文化的发展有八个字:继承、融合、创新、超越。超越是超越自身,超越历史,超越世界。到21世纪中叶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既有经济的高峰,同时也要有文化的高峰。

标签:;  ;  ;  ;  ;  

企业形式的文化思考_商业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