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新世纪图书馆学门的战略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新世纪论文,知识管理论文,使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前言——图书馆的转机与永恒不变的宗旨
图书馆学基本上是一种研究知识成长的学问,不同时代的图书馆,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研究,但其总目标则在于知识的成长。图书馆学门与知识管理有不可解除的关系,早在以图书象征知识的年代里,图书馆自然就是知识管理的单位,但自公元20世纪70年代电脑应用兴起后,“资料”(data)和“资讯”(information)成为“知识”的象征,以藏书为主的传统图书馆似乎失落了许多,而必须向“资讯”或信息靠拢。经过几年的努力挣扎与整合,终于得到了图书馆与资讯(libraryand information)或简称为“图书资讯”这个图书馆与资讯和平共存的名字。但是“不能完全了解”的误解始终在困扰着这个学门。电脑这个名词太有魅力,懂电脑和不懂电脑的人把所有的信息意涵都纳入了电脑,最后社会大众中有不少人把“资讯”等同为“电脑”,由此造成了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困扰。大陆地区把information称为情报或信息,虽说脱离了和电脑的纠葛,但是情报和信息都是转借的名称(不若资讯是一个创新的名词),借用的名称亦有这个名词本身的包袱和局限性。直到网络出现并迅速地被广泛应用,资讯这个名词,包括大陆通用的“信息”一词,才从“电脑”中解放出来,恢复了70年代初期与“资料”(data)及“知识”(knowledge)为伍的身份。
就新时代的知识管理而言,由于data和information的技术愈来愈进步,数位化多媒体(hypermedia)的功能愈来愈完善,这使得元素性的资料、资讯和“知识”站在一条线上,透过人的智慧,形成一个全新的局面。
就图书馆学门而言,知识管理的实际绩效在于知识领航工作的绩效。从公元1960年至20世纪结束,知识管理的观念一直在发生巨大而剧烈的演变。知识管理的核心,不再仅仅是处理“知识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注入了社会生命的新意涵。因此,知识领航的功能也在扩大——不再只是如传统图书馆中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讯/信息而已,而是直接对于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这三个知识管理的核心层面做出贡献。知识领航也将成为图书馆学门从业人员的专业指标——必须能够担任某一个知识领域内的知识领航工作。因此,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学门整体应用于事业集团或社会各层面的使命,知识领航则是图书馆学门为知识管理所做的具体的知识传播服务。
图书馆学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深受社会环境与周边学科发展的冲击与影响,讨论图书馆兴废存亡之声,数十年不绝于耳。在知识经济领衔之下,全面化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在新世纪面临着最大且最有利的转机。图书馆学门永恒不变的宗旨当是促进知识成长,提供知识服务。
1 知识管理的诞生
知识管理自古即有。在古代,由于教育不普及,社会发展的速度慢,程度低,知识对于社会的作用就不够显著。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资源相对稀少,但是仍有知识管理的实例存在,例如我国东汉刘向、刘歆父子,奉命依当时社会情况,将能够收集到的文献材料与文献资源,组织编制成七录七略,并把征集到的文献分为7个大类,再予以摘记大要。2000年前这种编制目录与摘要式的文献管理,就是具体而有效的知识管理。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但知识必须透过媒体才能扩散出去,也才能产生力量。图书曾经担负着记载知识的主要任务,“图书即为知识象征”的观念,也一直被人们所认同(达好几个世纪)。在古代,“编书”(如司马迁作史记)便是知识管理。石渠阁、天禄阁等藏书阁就是知识管理的单位,而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便是编制系统化的大类书——明朝《永乐大典》的编制和清朝《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的编制,都是极为重要的系统化知识管理。据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的研究,公元1775年以前中国所拥有的书籍,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换句话说,当时中国拥有的知识占世界总和的一半之多。故上述几项的编书工程,又堪称15世纪和18世纪世界性的系统化知识管理。
2 近代知识管理的发展
知识管理随着近代印刷术的推广、资讯媒体的扩散、教育普及所引发的个人知识蕴藏量的增加、工业革命后集体劳动力和组织性商业活动的发达以及内在和外在双重知识的量增与质增,促使社会性知识的“创新”、“组织”与“扩散”,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停轮转的现象,而且是呈扩大化的螺旋状成长。知识的增长推动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近年西方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第一个共同认识,便是知识管理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非一个新的观点,这一点是正确的。如前所述,知识管理真的是自古即有,对于图书资讯/情报学门而言,知识管理的问题只是愈来愈严重、愈来愈重要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科技知识不断累积,原子能和太空科技竞赛又引发了全面性的科技人员总动员,因此,人类的知识创新和资讯创量都达到新的历史记录。在美国与前苏联两大集团的竞争下,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5年进入资讯/信息爆胀的时代,据当时的专家估计,1750年至1900年的150年间,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了一倍,1900至1950年的5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年至1960年,仅10年的时间,知识总量就又增加了一倍。美国在登陆月球的前一年,即公元1968年,出版了68万册科学书籍和近100万种研究报告。20世纪60年代研究报告资讯量和出版量的爆胀,促使70年代进入所谓的资讯时代,并产生了资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早期的资讯科学,纯粹是为了处理“知识爆胀”的问题。当时亦有学者在提出“资讯工业”观念的同时,又提出“知识工业”的观念。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rinz Machlup)所提出的知识工业,它包括:①知识与资讯的媒体——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②知识与资讯的传递——电话、电报、邮政、通讯卫星等。③知识与资讯的供应——图书馆、图书要目、索引服务、电算机资讯中心、数据储存库等。④资讯制造与维护——硬体生产单位等。⑤媒体内容的专业服务——教材设计、电脑计划等。⑥财政、行政、人事方面的支援工作。⑦研究与发展的工作——调查、分析等管理作业。⑧教育单位的事业。公元1976年,国际图书馆学会联盟(IFLA)在韩国汉城召开了全球性研讨会,该联盟会长哈佛·威廉斯(HavardWilliams)认为,“知识工业即资讯工业”,倒是简单明白地道出了早期的资讯工业和知识工业根本上是“一个认知”。另外一个更接近于图书馆学的观点,则是柏宁格和亚德金生(Douglas E.Berninger and Burton W.Adkinson)在《国家资讯计划中公私两种因子的连锁反应》一文里所提出的:资讯工业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资讯技术工业;其二为资讯制造工业。资讯制造工业的产品包括下列各项:①学术期刊及学报。②评论性的期刊。③通讯稿及新闻杂志。④索引及摘要服务。⑤缩影出版品。⑥资料库的发展。⑦资料库的充实与外贷。⑧选择性资讯传播服务。⑨对使用人的教育计划。⑩受托性的资讯服务。(11)资讯处理交换作业的咨商服务。(12)研究与发展的资讯。上述12项产品所涉及的物材均与媒体有关。就原料与制造过程而言,资讯制造工业就是将资讯组合在媒体里,并使其公开化和流通化,西方人称之为交易化。资讯制造工业的目的是以资讯消费者用品为主,换句话说,资讯制造工业即是推广资讯消费的工业,与国计民生、社会活动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说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早期的资讯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试图透过媒体处理的方式,来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陆地区的“信息管理”可以约略地等于现代的“知识管理”(包括实质上和语意上两方面)。在公元1970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知识管理事实上有赖于广义的图书馆界和广义的出版业这两个支柱来支撑。图书馆人员则又和各级教师、研究工作者共同担负着“知识领航”者的社会任务。
3 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下解决大量资讯/信息所带来的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方法。知识管理亦可区分为不同的面向与范围,包括:①个人的知识管理;②公司/企业团体的知识管理;③社会的知识管理等。
就个人的知识管理而言,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需要阐发,第一,只有运用个人的智能,才能把“公共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知识”;第二,也只有运用个人的智能,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知识可以分为存储在大脑中的隐性(tacit)知识和存储于媒体中的显性(explicit)知识,另外还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门嵌(embedded)知识,亦即实务性的(know how)知识,个人需要消费公共知识,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主要属于公共知识的管理,公共知识是个人知识的燃料与能源。因此,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整合性思考来识别、获取、评估、检索及分享知识的行为与方法。
就公司/企业团体或组织的知识管理而言,所重视的是对内部分:系指对组织/团体内部的知识加以明显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该组织/团体的目标。对外方面,系指如何运用知识达到系统性、明显性、更新性、慎选性的企业目的,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达到扩大企业效力和回馈成果的目的。因此,公司/企业团体的知识管理,其基本条件包括:①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录音等;②技术,如储存技术、通讯技术、处理技术、电脑网络技术等;③人员,主要从事研发创造、专利维护、组织知识、运用知识、推广知识等;④过程,指资料流与知识流的管制、控制与品质。简单地说,各种组织(包括公司/企业/社团/政府)的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相关的条件(包括资料、技术、人员和过程等)进行管理效益的集成性行为。
就社会的知识管理而言,其影响面最为广泛,并且涉及社会整体提升的问题。人的素质的提升,关乎生活经济改善与致富、社会伦理构筑、文化资产积蓄以及综合社会潜质与能量等。因此,社会知识管理必须重视教育系统的建立。资讯传播管道的建构,包括网际网络在内;社会大脑机构的组建,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馆、美术馆、音乐馆等等。只有懂得知识管理的民族,才会在新世纪、新千年有真正的希望。
4 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
所谓知识管理,是为了解决大量知识或者说大量资讯/信息的创新、组织与扩散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知识创新的处理技术、知识组织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扩散的路线与途径。
关于知识创新的处理技术:我们都知道,知识得到创新后,必有资讯/知识产品产出,而产品处理的技术,关系到资讯作品或产品能否有充分的运用机会,或者说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可资提供知识消费或资讯消费的成品。
关于知识组织的管理:它直接影响到知识储存及资讯/信息储存的问题,其组织的管理方法在于组合知识/资讯/信息,使其成为一个可以分辨的组合体,然后再从这个知识/资讯/信息的组合体中,分解出知识体或资讯体,或者二度组合成新的知识体或资讯组合体。知识组织的管理方法可以是一个小型的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群。
关于知识扩散的途径与路线:它是知识管理是否可以再度进入创新循环的关键。如何发挥知识的影响力或新创知识的影响力,均与知识扩散的方式与方法有极大的关系,同时,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还会有主观与客观条件上的必然不同。
兹将公元1960年至2010年这50年间知识管理在不同时段之本身名称的演化、知识创新处理技术、知识组织储存管理方法、知识扩散途径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核心观念,列于表1:
表1 知识管理的演变与发展(1960~2010年)
知识管理的核心观念,在近50年中围绕着“创新处理技术”、“组织管理方法”、“知识扩散途径”这3个方面不断发生快速的跳跃式的变化——从追随人类工业社会到紧随人类资讯社会,再跳到引领人类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知识管理的观念与数百年前没有太大的差别,人工式的文件整理依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不过已经开始注重空间上的储存管理,如缩影技术(micrographics)的发展,创新出许多压缩资讯/信息空间的胶卷及胶片媒体,透过知识/信息储存空间的压缩管理,达到对知识媒体实质空间的管理,进而达到方便辨识、快速取用等“知识管理”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电脑资料处理技术逐渐成熟,尤其是图书目录/索引方面的文字资料处理技术,更是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知识管理的观念也因为电脑应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尝试将信息/资讯从传统的媒体中抽离出来,以“化繁为简”的原理将资讯/信息化码化。知识与资讯/信息的外形经过代码化后,直接送交机械电子资料处理(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作彻底的讯息解析。当然,知识与资讯/信息的内涵也因其符码化的关系,被分解开来而分析到最小的极至,并以“同其所同”的方式,在标准化加码(encoding)的状态下储存起来,等到需要还原时,再用“以简御繁”的方式组装起来,即遵从与加码时同样的规则,采用可以还原的解码(decoding)程序,使得知识与资讯/信息重新回复到肉眼可辨识的状态。在进行知识解析与知识还原工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不同的知识体与知识体之间,可以建立起“知识链”的关系。其简单的哲理便是:“化繁为简”、“以简御繁”和“建立关系”。理论上,再“繁”的知识都可以进入“管理”,而用最“简”的方式,获得资讯/信息或知识,使得“知识管理”彻彻底底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10年间,电脑系统和通讯系统虽然尚未融入一个更大的体系之中,但是电脑系统之间已经可以透过通讯系统的连结,进行资讯/信息传输和资讯/信息交换。这种科技环境的进步与改变,使得知识管理的概念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说,运用电脑系统连结通讯系统,足以建立起一个跨越时空的即时分享系统。70年代的广播电视等单纯的通讯系统,虽然也有即时分享的功能,但那只是单方向的资讯/信息传输,而无法进行即时交换。1980~1990年间,电脑和电讯(英文中称为C&C)的结合,使得即时分享资讯/信息与知识的系统应运而生(如可以对谈的资料库及资料库系统群的组建及应用),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也由此得到了跨越时空的发展,可谓美梦成真。
5 网络、数位与知识管理三种革命
以公元2000年为基准点来看,过去的10年间在资料处理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为数位/数字革命;二为网络革命。数位/数字革命使得任何载体(media)上的资讯/信息都可以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上去,例如扫描可将纸张上的讯息数位/数字化,而后输入到电脑中去,报表打印机又可以将电脑磁碟的资料转为纸张上的讯息/知识;缩影扫描机则可把拍摄在胶卷上的资料转录到光碟/光盘上去。另外,数位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统合数位资料、声音、影像、动画等原本分立的载体于一种全新的多重载体(hypermedia)之上,数位/数字Bit变成了资讯/信息载体的共同基因(DNA)。数位化的资讯/信息因此迅速扩张,估计到2000年底时,数位化的讯息已经将超过其它媒体/载体所承载的各种讯息的总和。
网络革命则使得前10年完成的“点对点或站对站”的通讯分享系统,改变成为“多对多”的资讯/信息传输与交换环境,这使得联线知识分享系统,透过应用伺服、介面伺服、网站伺服、电邮伺服等措施跃进成为全面化的知识分享系统。网络革命不但在通讯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也进一步促进了资讯/信息数位化的发展。据估计,到公元2002年时,网络将超过报纸成为新闻的主要来源,因为网络可以同时具有电台播音、电视放映和报纸新闻的各种功能。20世纪的最后10年,人类受到数位革命与网络革命顺利成功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的核心观念,又再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最新的知识管理核心观念包括:①以知识扩散为目的的“网络化知识管理”;②以知识保护为目的的“网域化知识管理”;③以国际交流合作为目的的“全球化知识管理”。
21世纪开始,知识管理被注入了生命观。也就是说,知识管理变成一种直接的具有生命力的驱动力量。知识管理早先只是为知识本身服务,对于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影响虽然强大,但毕竟属于间接效应。知识管理被注入生命观后,其重要性被许多行业视为其核心观念,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经济”。新经济又称知识经济,系建立在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条件及新型生产能力之上,并以建立知识/资讯/信息为发展资本。因此,知识管理成了一种直接的投产力量。培根原先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所指的知识影响力,便形成了物质般的投产力量。
对知识管理的核心观念,还有可能做更全方位的界定与调整;除了服务于“知识经济”外,更须服务于“知识社会”。21世纪的开始,恰逢知识管理上的一大革命。
6 知识领航与知识管理
知识领航出自于知识管理,而只有透过优良的知识领航,才能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成效。换言之,知识领航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知识领航和知识管理一样,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对于中国古代的藏书楼和西方中世纪的书院图书馆,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都是有秩序的书籍仓库,既没有公开的阅览,也没有自助式的书目服务,得到书籍的唯一方式,便是请求藏书楼的管理者,即知识管理者,代为查找,这便是原始的知识领航。这种知识领航的方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近代公共图书馆兴起,都不曾有太大的变化。在这段历史长流中,中国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相当重要的以书本形式抄写的书目产生,一则象征着中国社会里的知识管理,二则可以作为知识领航的原始工具。
公元19世纪后叶,近代公共图书馆开始在欧美各国发达起来,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开始有所改善,以适应公众阅读与公共阅览的社会需要。首先,代表各种知识分类方法的图书分类法(如十进分类法等),纷纷被研订出来,图书馆馆藏目录的编制,也改进成为“卡片式”,以便灵活地以手工抽换目录,并且加入新的目录。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但促使图书馆学门诞生并走向成熟,而且对于社会知识管理与专业性的“知识领航”工作,也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譬如图书分类法从学术角度出发,对图书作了大体安排与序列,并且标定了一件图书文献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这对于当时的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因为它使得图书馆中的知识领航不再只依靠个人的记忆,而是按照一定的系统管理而为之。这是知识领航从原始阶段走向系统化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7 知识领航的应用发展
公元20世纪60年代时,由于出版量及研究报告量大幅增长,加之电脑新科技开始发展,知识导航也从纯粹的人工式逐渐转为现代机械导航。在以电子资料处理(EDP)程序处理文字的时候,资讯/信息检索(IR)的概念与研究,也在进行着。当时的资讯检索研究包括各种人工的和机械的卡片系统——以打孔方式,标示或标定卡片上的记载内容与类别,并借着卡片打孔的检选功能,达到识别卡片的目的,进而达到检索特定资讯的目的。当时,另有一种卡片系统是以词汇为主的,它将文献中所出现的相同词汇,都纪录在同一张卡片上面,因此要检索一个复合概念时,可将两张词汇卡中具有共同纪录的代码查找出来,从而检索到符合特定要求的资讯。那时,人们便意识到在资料储存的同时,更需要研究怎样才能找到资料的检索方法。换句话说,知识管理和知识领航是并行的。现以个人的理解,将知识领航的应用发展,列于表2:
表2 知识领航的应用发展(1960~2010年)
基本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知识领航,仍然是人力领航,领航的工具则有赖于图书馆中的传统参考工具书,包括书目/索引/百科全书/指南等。虽然自60年代起已经有成功的电子化书目性储存与检索系统(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ARS系统、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性机读资料交换格式MARC),但是实用性的机械式储存与检索系统,则是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8 现代化知识领航
公元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中,知识领航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早期的检索概念包括逐字索引(concordances)、关键字索引(keyword index)、组合索引(coordinate index)、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等,均因为电脑处理资料技术的不断改善,而获得了更多的实际应用的机会。
各种以机械方式处理的索引方法,在技术应用上虽然尚未成熟,但很快就形成了新型的领航工具,例如KWIC、KWOC、KWAC等,这些新成果促进了知识领航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先前,传统的知识领航工具只能带引领航人员进入到以“资讯/信息媒体物件”为导航方向的航道上去,主要的标的物是期刊文章、图书、唱片等。新型的领航工具则可以带引领航人员进入到更加深入的“资讯/信息”中去,两者比较起来,“资讯/信息媒体物体内容”的领航,显然能够更精确地标定所寻找(及领航)的具体知识。因为进入文章内容的领航工具,经过词汇组织之后,可以更直接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但是,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细致的知识领航作业,仍然属于单一的情报区,亦即属于各资讯/信息媒体内的知识域区。实际上,当时知识领航工作的范围已扩展了许多,即已经将传统出版品、缩影出版品、简易资料库、各种研究报告等包括在内。在这个10年之中,另外两种知识导航工具也得到积极的发展,其一为“知识摘要”,其二为“知识浓缩”(它们均运用电脑处理并自动化制作摘要与文摘)。
现代化知识领航应从自动化索引与书目的机械化、电脑化处理开始。比较成熟的自动化索引与书目系统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盛行以后才有,由于自动化触发了知识查找与搜寻工具的全面机械化,知识领航工作亦随之逐步现代化。80年代至90年代的10年,承袭了70年代的发展经验,使得电脑化书目与索引工作,愈来愈趋成熟,知识领航的功能也由辅助性(computer-assisted)进展到协助交换性(computer-aided),再进一步发展到全面支援性(computer-based)。同时,更由于运用索引典检索、引文索引技术以及权威档词汇的处理技术,知识导航工作又向前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当全文检索及跨资料库检索这两项技术有所创新突破时,知识导航实质上已具有了多元情报的内涵。1987年,当DIALOG公司宣布一次检索(one search)的政策时,以资料库/数据库为领航工具的知识领航,已发展到了顶峰。
1990年至2000年间,知识领航进入了电脑化及网络领航的时代:各种传统资料库/数据库,配合入口网站、搜索引擎和导览系统,组合成了网络化图书馆与环境,各种新兴多媒体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知识领航不仅能在网际网络上驰骋奔驰,而且更融入了多元多重情报的内涵。
9 新世纪的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
在新世纪,知识管理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将超越20世纪后期“人口政策”、“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网络全球化”等课题,而跃居首位。事实上,在倡议知识管理的同时,我们正在进入第三个资讯/信息爆胀期。
第一次的资讯/信息爆胀发生在70年代,它由出版品的大量增加而引起,但在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第四代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第二次的资讯/信息爆胀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它由全文资料库/数据库、文献影像库以及其它数位集成库的大量产生而引起,后因为网际网络的普遍使用以及检索系统的日趋成熟而于90年代后期获得“解决”。目前的第三次资讯/信息爆胀,起因于多媒体的发达、e-mail及电子档案的大量发送以及网站网页资料的遽增。在90年代末,虽然已有性能优越的搜索引擎、入口网站以及导览系统,但是资讯/信息量每隔1年半就增加1倍的增长速度,还是使得资讯/信息及知识管理压力重重,而且不得其“解决”之法。于是,知识的成长量再次严重地“压迫”着知识管理。
在新千年、新世纪,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的关系将更为密切。知识领航工作的系统化、智慧化与全面化,将促使庞大而复杂的各种知识系统在多元多重的运作下,有条不紊地寻找出确为人们所需,而且可及时获得的知识及信息。第三次的资讯爆胀,不可能再像前两次一样,仅仅依靠硬件/软件的新发明与成熟发达而获得“解决”,换句话说,它必须依赖于知识管理本身在系统上的精进和知识领航在技术上的飞跃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解决”。这是图书馆学门所面临的跨世纪的挑战与使命。
展望未来的10年,自动化搜索引擎及智慧型资料库/数据库检索系统,将成为这一代完全以“知识管理”为目标的新领航工具。新世纪的知识管理战略,亦必须建置三大核心系统网络,即创新情报网络、组织系统网络及扩散传递网络。
标签:个人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图书馆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电脑操作系统论文; 信息革命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领航国际论文; 创新论文; 领航教育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