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_儒家论文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_儒家论文

以道御术——如何成为卓越领导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道御术论文,卓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企业卓越领导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提出做企业的卓越领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成为众多的企业经营者的领头人物、标杆人物。从国际竞争角度看,中国也需要一批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被世界企业界认可的人物。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管理,有自己的创新,代表中国企业的水平,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较量。没有这样的人物,中国经济还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这样的企业家,我们称之为“企业的卓越领导者”。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看,改革开放的一个最伟大的成果就是企业家阶层的出现和成长。目前,中国企业家阶层还是处在从“自在阶层”向“自为阶层”过渡的过程中。成为“自为阶层”需要三个条件:一、形成了这个阶层的独立意识和理论;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家阶层自己的组织;三、出现了一批企业家阶层的代表人物或领袖人物。

企业家阶层,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般的企业经营者。第二个层次,有显著经营业绩和较高水平的,可以称为“企业家”。第三个层次,企业领袖级人物,企业家阶层的代表人物。这个层次的企业家我们把他们称为“企业卓越领导者”。

第二个问题,企业卓越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我们概括为“五有”。

有文化。不能只是懂得赚钱,还要懂得文化,懂得中国文化,懂世界文化。如果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孔子、孟子都不知道,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走向世界,连西方的最基本的文化都不知道,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有文化素养。

有品德。企业家的品德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做生意就是做人,做人做不好,生意很难做好做持久。李嘉诚最近在一些场合讲他怎样经营企业,他没有讲什么具体的诀窍,而主要是讲了如何做人的问题。做小事可以靠才,做大事一定要靠德。没有品德,消费者、用户不买账,合作者也不买账,政府和社会不买账,你怎么发展起来呢?品德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条是诚信,一条是社会责任感。

有思想。大企业家一定是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思想者。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独到的思维能力。

有能力。企业家不是理论家。理论家说完了,他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企业家不同,他必须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因此他必须有实践能力,有领导能力。

有影响。这个影响不仅是在本企业有影响,而且在社会上有影响。不仅在经济上有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在社会上有影响。支撑这个影响力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和业绩,更要靠本人品格的魅力。

第三个问题,为了做到“五有”,企业家怎样学习?

除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本原则之外,我提供四句话:

开阔视野。提出“有文化”首先是为了开阔视野。企业家要有宏观视野。要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走势,要了解世界和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是微观的,但产业是宏观的,市场是宏观的,国家和世界经济动向是宏观的,不了解这些宏观,企业就像睁眼瞎子一样,很难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多维思考。世界是连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只是一种相对的抽象,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体化的,孤立地看某一个领域的事情往往看不懂,至少是看不深。所以必须善于多维思考,善于透过经济看政治,透过政治看经济,透过经济看文化,透过文化看经济,透过经济文化看社会,透过社会看经济文化。事物都是多维的,只有能够多维思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道御术。这个问题我下面专门讲。

追求卓越。不要满足于一般化,要追求不断提高,追求出类拔萃。

关于以道御术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简言之,“道”就是基本原理,“术”就是操作方法。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术。(这是一般说的,当然也不那么绝对。)“天人合一”这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中国早就提出来了。“有无相生”这个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也早就提出来了。但现代企业管理的整套方法,还主要是西方提出来的。我们现在要把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其中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就是“以道御术”。

所谓“以道御术”就是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的统一,不变的规律和万变的应用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根干和枝叶的统一。

“以道御术”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悟道。对学习者来说,也是重点环节,就是从万变的术中悟出不变的道。这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环节,御术。懂得了道就可以更好地驾御术。即使是学习别人的术,也知道它的实质和根本,才能消化吸收。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第三个环节,创新。把握了道就更有利于创新,创造别人没有的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但创新的基础在于对道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悟哪些道?

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举例做一些分析。

易经说的道:变易、不易、简易

《易经》这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说是异常博大精深,对于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成为最神秘而永远理解不透的东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它不是为了用来占卜算卦,而是为了把握其中的基本道理。这中间,把握这三个“易”——“变易”、“不易”、“简易”,可能是把握易经之道的一个重要角度。

所谓变易,就是事物永远在不停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是这样,企业自身也是这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与其说是经济管理的书,不如说是通俗哲学书。

所谓不易,就是变中有不变。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企业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应该是不变的。企业成功的诀窍在于“目的是不变的,手段是多变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目的是多变的,手段是不变的”。

所谓简易,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最重要的方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果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让人们从理论体系高度把改革开放说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企业管理要有效地实施,办法也要比较简约。过分复杂的办法,写成文字的制度就是几百万字,肯定是难以执行的。

我们的头脑里有了这三易之道,看问题处理问题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

老子说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从直观的现象看起来,天下万物都是有生于有。有种子,才能生出庄稼,有小猪崽才能育肥猪,有机器才能造产品,有钱才能办企业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有生于无。初看起来,有生于无是荒谬的,“无中生有”等于造谣,等于胡说八道。其实,现在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许多是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人类社会上的诸多事物更是如此。大的说,社会主义原来是没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来是没有的,现在都有了。小到你的企业,原来是没有的,现在也有了。许多都是从无到有的东西。有生于无,是一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有生于无”的道就是发展的道,创新的道。我们知道现存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创新创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创新,继续按照从无到有的规律办事呢?

“有无相生”,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之间互相循环、相互转化。

这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需要理解的道。企业的有形资产是企业的躯体,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健全的躯体,灵魂要受到很大制约,但没有高尚的灵魂,即使有健全的躯体也不会做什么好事,最后健全的躯体也会垮下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不认识“有无相生”之道,不认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是目前中国企业经营者最大的弱点。反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大都是领悟了“有无相生”之道的企业。海尔自觉实施名牌战略,就是悟出了有无相生的原理。

重视从无到有的创新,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重视有无之间的循环。

——这是我们对老子这句话的悟道。

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一生二”。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对立斗争和统一转化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接着是“二生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一分为二”这个正确的理论有时会把事情做错呢?以致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还要出来纠正说“不要老是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为什么老是争论“姓资姓社”呢?就是因为按照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事物不是姓资就是姓社。所以一定要分清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哲学上说,就是缺少了“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即没有认识到老子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不是“二生万物”,而是“三生万物”。

我在1992年写了《中介论》就是阐述这个问题的,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我认为,“一分为二”是研究事物基本性质的基本思维方式。“一分为三”是研究事物存在状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一切存在都是“三”的存在。上中下,左中右,大中小,过去、现在、未来,正电、负电、不带电,固态、液态、气态,我、你、他,敌、我、友……都是“三”。

世界万物是极其复杂的,但既然三生万物,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三”把“万”概括分析清楚,把复杂变得简单。用三生万物的思维来研究我们的企业,也是充满了三,可以把一切归纳为三,于是容易发现要害和抓住关键。

老子说的道:“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说贯穿其《道德经》全篇。

在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其中心的意思是说“使民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使老百姓没有欲望,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就可以治理好。

在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基本规律并不说话,似乎并不作为,实际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违背这个规律。

在第五十七章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一段讲的是文化理念这种无形东西的重要。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去管理,才是高层次的管理。

第二段讲的是道的重要性和特点。道是无形的,平常是并不直接说话的,但它是无处不在的,违背了是不行的。

第三段讲的是领导表率作用的重要。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必须是领导以身作则。

“无为而治”这个“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延伸。现代企业都讲“做大做强”。但做大了往往会发生“大企业病”,内部关系复杂松散,外部反应迟缓低效。之所以提倡把“垂直管理”改变为“扁平管理”,其中要义就是发挥“无为而治”的作用——企业内部运转不需要都到最高领导层去决策,而是主要靠各个部门自己解决。从最高层看,这就是无为而治。我还说过,大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应该学习“钱串子”这种昆虫。“钱串子”有很多节,每节上有四条腿。如果把它切开,如果每一段有一个完整的节的话,它这个单独的节不仅能够活下来,还能够逐渐生长成一个完整的多节的“钱串子”。

这就告诉我们,大企业的每一个组成单元都需要有单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样,大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儒家说的道:“以和为本。”

儒家学说很丰富,其经典著作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主要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两千多年的演绎,中间又加入了许多儒家学者的增添和阐述,其内容要义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那么这些字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个“和”字。现代儒家提倡“和合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谓“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手段。

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也是以和为核心的。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近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更是以和为核心的。

搞市场经济,“讲求市场竞争,是不是“以和为本”呢?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人和自然的和,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所谓“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市场竞争同时更重视合作的观念提出来了,有所谓“资源整合”、“企业竞合”的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所谓优势对接的问题。

济南钢铁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和顺文化”——以和求顺,它的企业管理就是“和顺管理”,讲求人和、物和、利和、心和。

儒家说的道:“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其直接意思是,君子和别人和谐相处,不见得完全同意人家的观点。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君子也要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

我现在把这句话加以引申,单独取出这四个字:“和而不同。”它的意思就要广泛得多,成为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需要承认不同,允许不同,并协调不同,才能建立和谐关系。

承认不同,就是承认任何事物、任何社会、任何单位、任何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着不同。没有单独存在的共性,一切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我们不能离开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去找“人”。

允许不同,我们不应该总是想办法消灭不同,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不同个性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展。都“一样”不仅不能和谐,反而是不和谐的原因。都想当总理,国家会是内战不断;都想当总经理,企业会是一盘散沙。

企业都是同一竞争,大家都会付出惨重代价。

协调不同,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使各种和各个不同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不是取消不同,而是协调不同,才是构建和谐的基本方法。

交响乐就是协调不同而生成的和谐。都是同一种乐器,不可能和谐。各种乐器各干各的,彼此不协调,也没有和谐。

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于“和而不同”的理念。

儒家说的道:“内圣外王。”

儒家认为,首先要“内圣”,自己成为“圣人”,才能在外面称王称霸。

所以儒家列出的顺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己而他,逐步扩展。我们请哈佛大学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在岳麓书院讲了一天课,他划了好多层次,我理解基本也是按照以上的思路展开的。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倒过来归纳:企业决胜在市场,市场决胜在管理,管理决胜在经营者,经营者决胜在老总,老总决胜在素养。

老总自身的素养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遇到问题,不仅要在下面找原因,还要在自身找原因,这样的老总才是不断进步的老总。

海尔在运用这个理念的时候,把顺序颠倒了一下,改为“外王内圣”。

他们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两条,一条是定位,一条是差异化。首先是定位,如果定位不准的话,做了很多事,可能是南辕北辙,做了许多成功的失败事。他们认为,所谓“外王”就是做世界名牌,所谓内圣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支持实现外王的目标。只有树立了外王的目标,才能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标准。

传统文化的道:法、德、礼、术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主要有四大家“儒”、“墨”、“道”、“法”。儒家强调德礼,法家提倡法制,道家崇尚自然,墨家讲求方法。

这四大家争论不休,后来到了汉朝又独尊儒术。仿佛儒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起码这四大家,都应该加以重视,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实际上,治理现代社会,治理现代企业,这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缺少。

“理”是社会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基本的原理我们可以称为“道”。而“法”、“德”、“礼”、“术”则是在“道”的基础上或指导下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四种基本手段或方式。

“法”是我们中国最薄弱的方面。法是强制性规则,不管什么人都要守法。法是“他律”,你不遵守法律,别人会用法来管你。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官本位的社会,所以总是以人代法,以言代法,即使有一些法律,也往往是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

“德”,一直是我国最强调的。德是道德,德是“自律”——自己约束自己。法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把法制定得面面俱到、处处俱到、粗细俱到,所以还得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一个人来讲,德的约束是无处不在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德也会失灵,有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所以没有法的规范,道德的作用就会打很大折扣。

“礼”是儒家最强调的。孔子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但他的礼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说的,所以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礼节、礼仪、礼貌。在封建社会,实际上是用礼仪来区分等级的。就一般社会来讲,礼作为一种行为的规范也是需要的。没有一定的礼仪,内涵表达不出来。

“术”在中国一直是被贬低的。中国的许多理念很好,也有一些世界级的重大发明,但因为轻视应用技术,所以真正能够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倒是一些阴谋诡计的所谓权术、骗术非常发达。

我们做好企业其实也必须用好这四种手段,并且让它们加以配套。

制度是企业的法。文化理念是企业的德。礼仪习惯是企业的礼。经营策略和操作方法技巧是企业的术。

我们在研究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全面借鉴和吸收这四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营养。比如“礼”的建设许多企业都是弱项。

孙子说的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平常说“商场就是战场”。商场其实不等于战场,这个道理我已经说过。

但战场的一些原理也还是可以借鉴的。

商场确实要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主要是争夺消费者。争夺消费者的办法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天天搞对手。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当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是“攻心”。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办法是获得消费者的心。

“上兵伐谋”,打仗最上策是善于利用谋略。“其次伐交”,第二位的是靠交际,靠交往,靠关系。“其次伐兵”,第三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下攻城”,第四才是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这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和策略运用的重要性。

孔子的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提倡不仅要学,还要习。学是由不知到知。习是反复领会,并付之于实践。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把学习不当成任务,更不是当成苦差事,而是当成一种乐趣。

孔子非常重视交友,有朋自远方来才不亦乐乎。

让我们在这个学习之道上永远携手前进。

标签:;  ;  ;  ;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