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祥[1]2004年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整治建筑物施工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河口与海洋交汇的河口地区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拦门沙浅滩,成为大型船舶通海航道的碍航区段。自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海上航运事业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纷纷着手用各种工程措施对拦门沙航道进行整治,以增加航道水深,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改善安全航行条件。100多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各国河口拦门沙治理都获得了成功,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长江口是巨型多沙河口,其特有的水沙运动特点,形成了长达数十公里的拦门沙区段。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北槽作为通海深水航道,确定了“整治加疏浚”的治理原则及总体方案。 本文就长江口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整治建筑物Sw标施工中所遇到的设计方案优化、专用船机设备的研究、GPS控制网的布设、堤身结构施工工艺、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系统的开发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就工程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一期工程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佚名[2]2019年在《两项在建航道整治工程开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日,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整治建筑物区域局部冲刷修复工程开工。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施工内容包括护滩堤和南线堤,总长约16 km。工程完工后,长江口将在现有12. 5 m深水主航道的基础上,新增一条水深6. 0 m、宽600~1 000 m的优质辅助
刘杰[3]2008年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文中认为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受到流域来水来沙和外海波浪、潮汐、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子的迭加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水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条件。经过长期自然演变,河口形成了与自然水流和泥沙条件相适应的平衡地貌形态。人类进行的航道整治工程,即使调整或改变其中的一个因子,都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航道整治工程与河口动力、沉积和地貌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响应过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是我国水运交通行业关注的热点,又是世界河口治理的难点。周边河势的新变化、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理论的不完备和现有模型试验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工程前难以精确预测工程后的实施效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水流、泥沙和地形边界条件出现了新的不利航道建设维护的方向变化,上航道淤积强度增大。为此,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系列的原型水文、泥沙、地形和航道回淤资料,试图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河床冲淤调整作用、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二期工程后上航道集中回淤的机理和减淤对策等几个问题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河床调整作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采用“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的平面布置形式,其设计思想为“导流、挡沙、减淤”。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段)河床冲淤演变特点为“丁坝缩窄河道、主槽冲刷加深、坝田边滩淤涨”。一、二期工程引起的(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效应持续至整治工程完工1年左右,调整后的航道自然水深保持在8~9m。在一、二期工程实施阶段,(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量与丁坝长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每km丁坝长度可引起主槽冲刷量达761万m~3。综上可知,“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整治建筑物在工程实施阶段(1998—2005)展示出良好的“导流、挡沙、减淤”效果,具体表现为北槽水流向中泓汇聚,不同阶段工程实施后相应的(丁坝段)主槽冲刷增深,航道成槽率高,在疏浚工程的配合下,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预定目标(航道水深8.5m和10m)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在北槽形成大范围的丁坝坝田。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坝田经历了持续的淤积过程,平均淤积速率约0.5m/a。随着北槽丁坝坝田淤积量增加,2002年之后北槽河槽总容积(坝田+主槽)呈现减小趋势。北槽河槽总容积减小同时伴随着潮间带面积的增大,造成北槽纳潮能力下降,落潮分流比不断减小,这不仅导致北槽进口段(非丁坝)淤积,而且使丁坝段主槽由冲转淤。若按丁坝坝田淤积至0m水深时估算,在二期工程完成后上述河床的淤积调整尚需持续6~7年。因此,二期工程完成后,伴随着丁坝坝田淤积引起的主槽河床淤积调整,整治工程实施阶段对主槽河床冲刷调整的效果将有所弱化。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航道回淤与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边界条件有关。由于整治工程引起的北槽水流、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的改变,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航道回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全槽回淤强度减小,局部区段回淤强度增大。2000~2005年,尽管航道维护水深有所增加,但北槽航道回淤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航道年淤积强度由工程前的2.93m,减小至一期工程的1.46m和二期工程的1.00m,一、二期工程航道治理效果明显。从空间上看,一、二期工程航道主要回淤部位经历了下移和上提的过程。航道回淤强度与地形因素即滩槽高差有关,各单元回淤强度与航道两侧7m、8m河槽的宽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的河槽宽度,随着航道维护水深的增大,航道的回淤强度将明显增大。当8m河槽宽度等于1000m时,维护8.5m和10m航道水深,航道回淤强度分别约为5m/d和20mm/d。伴随着二期工程北槽整治段主槽的冲淤调整,航道回淤分布呈现向上航道集中的特点,回淤强度大的区段位于W3以上及附近区域。从时间上看,航道回淤的年际、年内变化与流域的来水来沙关系密切,航道回淤呈洪季多淤、枯季少淤;洪季淤积位置下移,枯季淤积位置上提的特点,洪季(5~10月)北槽航道回淤量约占全年回淤量的80%,8月通常为航道回淤强度最大的月份。回淤量的年内分布与来沙量的相关关系好于来水量的相关关系,径流变化可引起航道回淤重心的变化,洪枯季北槽航道回淤的重心上、下移动约7~10km。北槽上航道(W2~W3)淤积的机理地形因素。二期工程后北槽上航道两侧地形冲淤的非对称性,即上航道上段(G单元以上)北侧淤积,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南侧淤积,致使上航道轴线与深泓线交错,滩槽高差加大。动力机制。①落潮分流比的减小。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的落潮分流比仍在减小,导致主槽落潮流优势降低,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出现滞流点;②涨、落潮动力轴线分异。上航道上段受科氏力、横沙通道和长兴岛涨潮沟落潮流水流下泄的影响,落潮主流偏南。受科氏力、横沙东滩窜沟封堵的影响,上航道下段涨潮流偏北,上航道区段涨、落潮动力轴线分异,水流分散;③水流与上航道存在夹角。④盐淡水混合。上航道处在盐淡水交会活动的范围,航道主要淤积部位与洪季5‰盐度等值线、最大混浊带核心的摆动范围基本吻合,进一步说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形成近底高含沙量带,促使了上航道的集中淤积。泥沙来源。近几年南导堤南侧的九段沙不断淤高,部分滩面已呈跨越南导堤进入北槽之势,九段沙与北槽之间的泥沙交换明显增强。九段沙滩面相对较高浓度的含沙水体涨潮越堤进入北槽,演变成为上航道淤积的重要泥沙来源。北槽上航道(W2~W3)的减淤对策根据上航道回淤机理分析,结合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的理论与经验,进一步的减淤对策有:①加高南导堤,阻挡九段沙越滩泥沙进入北槽:②修复瑞丰沙,减小上游泥沙来源;③调整航道轴线,减小上航道与深泓线之间的夹角;④延长丁坝,缩小河宽,减小主要回淤段治导线的放宽率;⑤增大治导线曲率半径,避免水流过分弯曲跨越航道;⑥南槽进口段进行防护与限流,以增加北槽的落潮流动力和落潮流优势。
程志磊, 徐加峰, 冯海暴[4]2015年在《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二期、叁期工程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建筑物工程,开发了八大工艺成套技术和十项核心技术装备。通过应用突破了传统深水航道建设中恶劣工况的条件限制,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填补了世界的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建设的装备和技术空白,为未来大水深条件下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对我国航道整治工程具有引领作用。
夏方[5]2015年在《长江口航道行政法律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航道作为水路运输基础,是沿海港口的生命线,更是不可再生的基础设施。长江是我国主要的通航河流,是沿江流域运输体系的关键要素,对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长江航道的咽喉,长江口航道是关系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运输通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05年,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成立,作为交通部直属长江口水域的航道管理机构履行长江浏河口至长江入海口122公里的航道规划、管理、建设、养护和科研的职责,负责长江入海口12.5米深水航道以及自然水深航道资源保护。长江入海口河势复杂变动频繁,滩洲调整剧烈难预测,非常容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非法采砂、非法倾倒、违规建造涉水工程等行为,不仅破坏航道资源、改变地形河势,更会造成通航安全隐患。受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委托,长江口航道管理机构对破坏航道及航道资源的行为进行执法。2015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颁布施行,开启了我国航道行政管理的新局面。笔者以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自成立至今在对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追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梳理归纳长江口水域内违法行为和类别,梳理研究长江口违法行为,分析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针对实际存在的无法对航道违法行为进行法律责任追究、阻碍航道行政管理的落实、危及到长江口航道及航道资源的有效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条分缕析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违法行为责任追究难题的对策,为长江口航道管理部门顺利开展航道行政执法工作打下基础。本文将基于对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分析,即长江口航道行政执法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和对应法律责任归纳梳理,分析目前长江口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追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结合本人实际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对提高航道行政执法水平和效果,推进航道管理机构法治部门建设的进程,确保长江口航道及航道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陈志昌, 乐嘉钻[6]2005年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原理》文中认为回顾了长江口治理研究工作的简要历程.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主要潮汐河口深水航道的整治经验.根据长江口的水文、泥沙及河床特征,给出了确定长江口整治河段治导线的起始断面宽度、沿程放宽率和曲率半径等主要参数的方法.提出了整治工程建筑物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和确定导堤长度和堤顶高程的依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一、二期工程实施以来的整治段河床变化表明,本文提出的整治原理基本符合长江口地区的实际情况.
吴华林, 戚定满, 刘杰[7]2006年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科研及监测技术创新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不仅规模大、投资多、工期紧,而且建设条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充分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在现场监测、泥沙基本理论、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由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在现场监测及科研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使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周海, 季岚, 应铭[8]2015年在《创新设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文中认为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创新的治理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和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该工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促进低碳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陆梅兴[9]2003年在《航道治理工程软件排铺设船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长江口通海主航道的水深受拦门沙的制约,长期以来进港主航道南港北槽多年来依靠疏浚维护,已严重影响了长江作为“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不能适应国际海运向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发展的形势。为建设以集装箱运输枢纽港为主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必需要对长江口航道进行整治。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航道治理工程,其一期整治建筑物主要由两座导堤及10座丁坝等总长63KM组成,护底结构设计均采用土工布软体排,软体排的压重形式有砼联锁块压载、砂肋压载以及块压载叁种。护底施工是整个治理工程的关键,其中制定适合长江自然条件的科学合理的护底铺排施工工艺和开发研制与之匹配的专用船与机是在工程筹划初期就碰到的一大关键技术。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在航道治理工程中所需软体排铺设专用船的船体选型与设备装置的设计和论证。 本文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中对铺设船的特殊要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的设想 (1)要求将宽40M、长140M的软体排整张地铺设下去,同时要求铺设质量平坦并不能有任何的损坏。 (2)要求铺设船能在6级风,0。8M波高以下正常作业。具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 (3)要求吃水浅,同时能在高滩地铺排时还可以坐滩作业。 (4)在远离岸边情况下,能精确定位,保证铺设质量。 (5)机械化程度要求高,以达到日铺排效率5000平方米以上。 针对以上对铺设船的特殊要求,参照国内外的铺设船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设想的几种方案来解决其特殊的要求。 (1) 利用卷筒和倾角可调的翻板实现整张排体机械化、平稳地铺设作业; (2) 普遍增强、增加了锚缆系统,抗风、浪能力大大提搞; (3) 增加船体宽度,在保证稳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吃水尺度; (4) 为保证施工质量,全部采用GPS定位,定位、移船、铺排作业均实现了集中控制;(5)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装置船载起重机、吸砂泵以少量人工实现 软体排快速组拼; 根据上述的分析,本文对软体排铺船的关键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设计,通过计算和校核,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本方案目前正提交工程项目的进一步论证,希望能被项目组采纳,作为本人为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作一份力,尽一份心。
周海, 郭豫鹏[10]2002年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设计简介》文中认为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的治理原则、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整治建筑物施工与关键技术研究[D]. 曹根祥. 河海大学. 2004
[2]. 两项在建航道整治工程开工[J]. 佚名. 水运工程. 2019
[3].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D]. 刘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深水航道整治建筑物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C]. 程志磊, 徐加峰, 冯海暴. 水生态安全——水务高峰论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集. 2015
[5]. 长江口航道行政法律责任研究[D]. 夏方. 华东政法大学. 2015
[6].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原理[J]. 陈志昌, 乐嘉钻.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7].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科研及监测技术创新综述[J]. 吴华林, 戚定满, 刘杰. 水运工程. 2006
[8]. 创新设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J]. 周海, 季岚, 应铭. 水运工程. 2015
[9]. 航道治理工程软件排铺设船与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陆梅兴. 上海海运学院. 2003
[10].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设计简介[J]. 周海, 郭豫鹏. 水运工程.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