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德育实验与调查的元分析_道德教育论文

我国十年来道德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的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十年来论文,道德论文,我国论文,教育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德性”一直是衡量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以往的道德理论研究相比,近十年来道德教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的量化研究,这些研究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的人格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分析道德教育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可以大致理清它的发展脉络,从而较为客观的理解我国道德教育量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它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道德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论分析在本文中是对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和反思,以期从方法论方面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各要素进行清楚的剖析,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近十年来道德教育量化研究的现状。

二、研究的方法

本次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检索自1994~2005年来的研究文献,以“道德教育”和“实验”及“调查”为关键词限定道德教育这一特定领域;(2)对个别研究进行编码和分类;(3)计算每项个别研究的效果量;(4)分析结果,主要是分析各项的研究特征和研究效果的共变关系。

(一)研究对象

研究检索了1994~2005年以来有代表性的11份教育研究杂志:《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版)、《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教育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吉林教育科学》、《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以及《当代青年研究》和《教育探索》,同时吸收了其它核心期刊的一些优秀研究文献。目的是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除去一些明显不符合研究规范的文章后,最后剩下实验研究共14篇,调查分析14篇,共28篇文献。

(二)研究工具

参照Javk.R.Fraenkel(1993)提出的“分析教育研究报告的9个指标”:1.研究的目的与理由(purpose/justification),2.操作定义(definitions),3.先前研究(prior research),4.实验的假设(hypotheses),5.样本的采集(sample),6.研究的工具(instrument),7.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8.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9.结果与讨论(result and discussion)。同时参照王俏华、顾荣炎(2003)和黄向阳(1993)等有关实验研究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框架进行元内容分析,笔者建立了本文进行内容分析的工具。

三、具体的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与理由

从图1中我们发现,与实验研究相比,调查分析在目的与理由陈述方面并不太重视。14篇分析中有9篇目的明确,5篇只是含糊概括,在实验报告中,13篇对目的和理由的表述比较详细,1篇含糊言辞。其中,实验研究中有几篇陈述非常明确,如在《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有关萌发幼儿集体情感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章中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目的“1.了解我区3~6岁幼儿“爱集体”的现状。2.探讨萌发3~6岁幼儿爱集体情感的可能性。3.确定对幼儿进行爱集体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调查分析中也有明确表述的,如:第12篇提到:“本文试图以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资料,对不同类别和地区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并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在中小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变量的选择上,实验研究中单变量和多变量都是6篇,变量不清的有两篇,调查分析中多变量有3篇,单变量7篇,变量不清的有4篇,其中有的研究变量概括非常含糊,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5期的一篇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文章,在研究变量的选择中,则是侧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考察。详见图2:

(二)操作性定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需要作者对其进行界定,操作性定义便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界定。从图3可以看出,仍然有一部分文章没有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出界定。在对实验研究的统计图当中,有8篇文章有明确的操作定义,还有6篇文章对自己的研究定义没有明确提出。调查分析的统计图中无操作定义的文章数目有10篇,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5期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考察的文章中读者虽然已经对“思想道德状况”,这一名词有了大致的理解,但调查将如何来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作者应该详细表述。其中也有做的比较好的文章,如在《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关于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自关系调查的文章中作者对“期望”的操作性定义就十分明确:“期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和对父母的期望两部分。对孩子的期望评定的内容涵盖学业、人际关系、生理特征、行为、个性、道德品质六个方面。在子女版中,对孩子的期望又分为孩子对自己的期望与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对父母的期望又由对父亲的期望和对母亲的期望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对父/母自身、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父/母之间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评定。”这样的澄清使得文章操作起来非常容易。

(三)先前研究

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善的,它都是在不断的拓展和深化。在14篇实验研究中,6篇有先前研究的,8篇没有提到是否有先前研究。其中有2篇对先前研究介绍的比较详细,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有关运用主体互动启发模式提高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水平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文章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国内关于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还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同时还指出了相应研究的局限性。10篇没有先前研究的文章通常是开篇阐明自己的研究意义,或直接进入研究方法一栏。在14篇调查分析中,3篇有先前研究,11篇没有先前研究,其中有4篇是承担的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大部分是局域型的调查,推广性比较差,因此更需要不断去拓展和深化,从图4的显示中,我们发现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联系性不高,没能使研究达到深化。

(四)实验假设

从图5中我们发现,研究假设在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中都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实验研究中有4篇有实验假设,10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而在调查分析中情况更加严重,几乎没有一篇文章注意到对自己研究假设的陈述,在4篇实验研究中3篇提出的研究假设非常明确,以《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1995年第1期关于小学三、四、五年级互助行为动机的实验研究的文章为例,文中提到:“测验的基本假设是:被试总能把他的需要和动机投射到故事中去,通过对被试所讲故事的分析,主试可以了解到他的需要动机,在投射测验中,被试将自己置身于某种刺激情境中,被试做出的选择是因为这种选择对被试具有意义的。”但也有假设提出很模糊,如《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的一篇关于传统美德方面的实验研究的文章中的假设:“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探究学校传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即成中华美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的21世纪现代中国人打好道德素质的基础,提高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显然,这只是对研究目的的陈述,不能称之为研究假设。

(五)样本

14篇实验研究中,有8篇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法,6篇是概率抽样,其中大样本有4篇,中样本1篇,9篇是小样本。14篇调查分析中,非概率抽样占8篇,概率抽样6篇,大样本容量占7篇,中样本4篇,小样本占3篇。在所有的样本中共有6篇采取了分层抽样方法,作者一般都对样本所处的年龄、性别以及生活地域,所属学校的重点与否作了明确的控制。有11篇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但是关于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样本抽取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差却很少提及,影响了对抽样效度的衡量。

从图6可见,无论是试验研究还是调查分析,研究工具主要是以自编问卷为主,在14篇实验研究中自编问卷占9篇,14篇调查分析中有11篇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测量,但是对自编问卷效度的检验的文章却很少。在调查分析中只有2篇,其中以《教育探索》2005年第1期一篇关于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调查的文章为最,它用4点量表对期望值的一致性进行测量,问卷编好又请专业人员进行了鉴定,问卷回收后又请专业人员进行归类并进行过一致性检验。其它测量工具中主要以访谈为主,辅之以情景测试,教材及故事的学习训练。

(六)内部效度

 

1.设计效度

从表3可以看出,3篇的设计情况不明,1篇为等组后测试验,7篇为对照组前后测,2篇单组前后测,1篇为仅单组后测试验,但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很少提到。表3显示,调查分析中有9篇是自编问卷设计,4篇为问卷加访谈,3篇是采用标准化量表。关于是否有设计效度,仅《关于中学生和家长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调查》中作了验证。

2.实施效度

(1)抽样效度

文章已考察(见表1、2)。

(2)操纵效度

主试及调查者:14篇试验研究中仅有2篇对主试态度有明确的控制,有1篇明确主试的态度但未加控制,关于主试有无增减,是否进行过专门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其思想、情感是否对被试产生影响导致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戈莱姆效应,文中没有涉及。类似问题在调查分析中要好一点,除了调查者操作途中是否有变不明确以外,大部分文章对调查者的态度以及公正性、客观性都作了控制。

被试:14篇试验研究有4篇对被试的流失作了控制,有1篇对被试的特征作了控制,关于被试的成熟程度,有6篇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被试的试验态度仅有1篇明确出来。14篇调查分析中有5篇对被试特征作了明确的控制,9篇明确被试特征,关于被试态度方面只有1篇文章明确,但还未加以控制。关于被试的流失有2篇作了明确控制,2篇明确但未控制。关于被试态度方面很少有研究重视,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效应,如霍桑效应、亨利效应等。

测量与工具:实验研究中,测量工具能够做到很好控制的实验研究有6篇,测量工具不明的有2篇,调查分析中有4篇得到很好的控制,有1篇测量不明。另外,测量手段是否明晰对研究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测量手段不统一,实验结果就会产生误差。同时还有前后测试验,前测是否可能对后测产生影响,14篇实验研究都没有考虑,调查研究中有2篇考虑到,并作了明确的控制。

数据收集:实验研究中有5篇对数据收集进行了明确的控制,但还有3篇根本没有说明数据收集的情况。调查分析中有5篇对数据收集有明确控制,但未加说明的却也有5篇。关于数据收集者特征两类研究也没有做多少明确控制,影响了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最后,关于无关因素和偶然事件的干扰,两类研究者都忽视了。

3.统计推断效度

影响统计推断效度的因素是置信水平,实验研究中有2篇提到。其它都没有明确。

(七)数据分析

如表5所示,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简单化,技术涵值不高,实验研究中有4篇仅采用频数分析,调查分析中则有9篇,一方面很难使人信服,另一方面使得文章的分析过于表面化,没能够探测深藏表面背后的深度原因。所有文章中有2篇用到了方差分析,但关于方差是否齐性又没有做出陈述。

(八)结果与讨论

是否能使文章的研究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陈述,又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结果是对所获得数据情况的陈述,讨论是根据结果所获得的推断和建议。

14篇实验报告中,有1篇没有结果分析。3篇没有直接的结果分析,有直接结果并有推论的有3篇。14篇调查研究中2篇没有结果分析,没有直接进行结果分析的有3篇,结果分析加推论的有两篇。28篇文章中有13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8篇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文章的讨论都是针对结果而进行的,证实了研究的有效性(详见图6)。

四、分析结果与建议

(1)道德教育量化研究要注重研究的规范性。

规范操作是道德量化研究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从研究的理由与目的陈述到结果的讨论分析,从研究的设计到对设计效度的检验,从研究变量的选择到对研究过程的操作控制,都需要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有详细的了解。为了使量化研究更加规范化,教育研究方法应成为每一位研究者的必修课。

(2)道德教育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对同一问题的教育研究应该像“学无止境”一样不断的拓展和深化,我国目前的量化研究大多数只是对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特定问题的局部性研究,代表性不够明显,为此研究者要不断的去了解对自己研究领域先前的研究经验和最新的研究进展,联系历史,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做到“知己知彼”,才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

(3)道德教育研究要以科学为依据,提高研究的技术涵值。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道德教育量化研究有很大一部分的数据分析仅是以频数分析为主,没有进一步分析造成频数差异背后更深层的根源,频数上的差异往往受到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所得的结果信度不高,很难有说服力。与频数分析相比,一些对外部因素控制较好的差异性检验更具有说服力,研究者应该超越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的瓶颈,进入更科学化的分析领域,提高自己研究的技术涵值。

标签:;  ;  ;  ;  ;  

近十年来我国德育实验与调查的元分析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