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优化我校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论文_阎帅威

网络时代下优化我校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论文_阎帅威

(北京印刷学院体育部,北京 102600)

基金项目:北京印刷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2150119002/027)。

摘要: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正在逐渐“边缘化”,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全部取消或保留部分田径课程。本文结合我校体育基础课程开展情况,分析实际面对的问题困难,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方法、手段,从而达到优化我校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基础;田径教学

体育基础课程是我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之一,是从田径项目中选取具有代表性跨栏、跳高、跳远三个项目,并结合50米跑、立定跳远、前置实心球等身体素质构成;实则体育基础课程可以看作田径课程的一部分。

一、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一)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田径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运动之母”,是最基本的运动项目之一,原因在于田径能够全面地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高人的运动技能。田径项目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勤劳勇敢的精神、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因此,田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传统项目。

(二)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正在逐渐“边缘化”

现阶段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在当前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在诸多新型选项课的冲击下,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发生变化,并不仅仅将侧重点放在技能掌握和身体素质锻炼方面,更是将侧重点放在了有趣、轻松的项目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选择田径课程。田径课程正在逐渐“边缘化”,甚至部分学校已经取消田径课程。

(三)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田径项目由于自身项目特点,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枯燥、乏味,同时运动量又表较大。多数学生从心理上来说是被迫的、无奈的、甚至是抵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兴趣着手,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学习效率一定会事半功倍、学习效果、课堂氛围也会极大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方段等方面多下功夫,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

高校开设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田径项目,全面锻炼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但从目前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乐观,需要针对问题从多视角着手,寻求多元化改革,为高校田径课程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二、导致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不受欢迎的原因”

(一)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阶段有重复

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主要教学的内容跑、跳、投。从小学开始,这些内容,学生就已经接触过,上了初中、高中或者是大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体现出层次感。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个项目。

(二)学生对于课程认识片面,缺乏兴趣,甚至抵触

虽然从小学、中学阶段就接触过田径运动,但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田径的具体项目。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最害怕的就是800米和1000米跑。因为在中学阶段学校、学生为了在中考和会考中拿到高分,进行了大量的耐力跑,导致学生提到田径课首先想到的就是无止尽的跑,提不起一点兴趣;同时也而忽略了田径项目中除了耐力跑,还包含其他项目。

(三)课程运动量、运动强度较大,需忍受严寒酷暑

田径运动技术单调,重复性比较强,但对体能要求有比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从小没有受过“苦”,担心无法承受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更不愿意挑战身体的极限。而且田径项目更多是在室外进行,需忍受严寒酷暑,更加导致田径课受到冷落。

(四)相对于其他课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器械健身、体育舞蹈等项目)缺乏竞争力

进入大学,可选择体育课程增多,大多数学生首先会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课程;其次会选择相对“舒服”,在室内进行的课程;再次会选择相对运动量、运动强度小的课程;最后才会选择田径课程。

三、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丰富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惟一的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面对大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甄别选择优质的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利用网络资源更加便捷、快速的特点,与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达到全面认识所学课程,提升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深刻认识到开设体育基础课程(田径课程)意义

学生对于体育基础课普遍认识程度不高,甚至认为体育基础就是每次课“跑步”,缺乏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只有通过田径运动,增强了体质,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体育运动技能。大学生正处于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力量素质的敏感期。体育基础课正是迎合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这一特点,给予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全面身体素质的刺激;并以急行跳远、前掷实心球、跨栏、跳高(男生背越式、女生跨越式)等田径竞技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当中;教学方式也摆脱一味枯燥乏味的重复性练习,以多媒体、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练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有效发展提高全面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二)多角度认识跨栏、跳高、跳远项目;

提到要学习跨栏、跳高、跳远项目,学生会觉得比较难、担心,尤其是女生。在学习项目之前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从多个角度,如项目起源、发展,技术的发展、变革,相关器材的演变,以及规则,最新比赛录像,技术分析、爱国情操等等方面剖析项目,让学生彻彻底底了解所要学习的项目,同时配合相应的素质练习,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跨栏时,通过观看刘翔的比赛视频,导入跨栏教学,介绍跨栏项目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技术过程等,明确学习跨栏跑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以人为本,寓教于乐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打消学生顾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练习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娱乐性、竞赛性;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可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跟家人、朋友分享学习所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寓教于乐。

(四)利用运动健身APP,实现自我监控、自我锻炼

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显然是不够的。目前手机应用APP有很多运动健身的软件,如:Keep,悦跑圈,等等,可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后,跟着相关软件自行锻炼,时刻记录、监控自己锻炼的情况,和体育课堂形成互补,同时也为形成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五)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讲解要简炼、准确、生动、幽默,深入浅出,有吸引力。这样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加强记忆,开拓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有时,讲解时不一定要全部使用体育术语,可把丰富多彩、形象多样的语言艺术应用到体育课的讲解上,在一种幽默、活泼、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讲解要点。另外,教师除了讲解外,示范也很重要。示范动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示范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一个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会激发他们完成该动作的兴趣。例如在跳远项目中,如果教师动作规范标准,起跳和空中动作、着地动作都完成得很好,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l)要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接受和消化。

论文作者:阎帅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网络时代下优化我校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论文_阎帅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