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尔都塞发现了意识形态到科学是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认为所有理论的形成普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这一过程,他通过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结构剖析,得出马克思思想发展是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到科学的形成,认为马克思晚年思想更具科学性和革命性。理论的解剖和语言结构的分析为理解马克思思想提供了多维视角,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学化的结构分析法所具有的局限性,理论的科学意义是以服务于人为目的。然而阿尔都塞将理论局限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把意识形态与社会剥离是不科学的;将生产关系看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具有反人道性质;忽视马克思关注人的讨论,说明结构化视阈的理论还不够全面。因此,结构主义的客观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主观精神的互补,才是马克思思想的完整理解。
【关键词】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症候;结构化
阿尔都塞认为科学主义和结构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诸多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巅峰之作,他们认为手稿之前的理论形成过程才是最值得研究的。对于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非科学到科学的转变,他更倾向于晚年思想的研究,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资本论》是综合性的总问题转换的成果,建立了反人道反历史的科学理论。严格来说,每一个学说都存在认识论的断裂这一过程,即由意识形态到科学。意识形态和科学是不同的问题框架,这需要依据症候阅读的方法准确把握语言内部所表达的真实图景。
2.2.3 对玉米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玉米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处理B>A>C>D>E(表2)。处理B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处理E提高了2.0(先玉335)和1.9倍(金穗4号),较处理A分别提高1.0(先玉335)和1.25倍(金穗4号)。
一、结构化语境的理论形成
(一)理论形成的结构问题
第一个方面,对于“断裂”的概念如何界定,断裂论不能错误的认为是认识论的空白期,而是新思想的生成过程。以1845年为节点,马克思早期对于人的研究和晚期关于人的探讨存在方法上的变化。对于阿尔都塞把马克思人道思想运用结构的分析方法正确与否,学界争论不休。
马克思思想曾被曲解为纯粹的人本主义,阿尔都塞提出保卫马克思的主张,他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史置于总体结构框架下分析。断裂理论强调在症候上剖析,思想的前后变化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不是看到早期思想看到神学批判回归于“人学”,就说整个马克思思想是人本主义的思想,这样的片面之举和贴标签式的马克思理论派绝无两样。阿尔都塞认为青年马克思倾向于意识形态,成熟马克思是科学的,整个理论的形成逻辑是这样的结构“找准症候—理论解剖—思想突破”,这个突破发生在他所谓的断裂时期。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由此所带来的各种慢性、急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做好此病的早期诊治工作,乃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基础途径。多年来,在诊断糖尿病方面,始终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所制定的标准作为诊断标准,但是在实际临床中,经常会出现早期轻度血糖升高的人群,若稍有饮食改变,会有比较差的试验结果。
第二个方面,关于马克思早晚期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如何去界定。结合19世纪的时代背景,科技融入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类造成了两方面的作用。客观上说,社会化大生产反作用于大多数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为了生产的工具,人丧失了主体性。主观上说,物欲、拜物教是人类的毒瘤,人类的意识受它左右;行为上一定程度上受它控制;思想被一步步吞噬,这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丧失。本来我们是所生产之物的主人,此时我们被迫受它奴役,造成人与物关系的颠倒。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1](P.107)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来看,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质》等奠定了人本学基础,马克思对于人的思考与其看法一致,认识到带有思辨神学性质的哲学对人类是种误导,在早期,马克思主要同费尔巴哈围绕黑格尔思想进行,在批判的基础之上修正发展。
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由政治经济学过渡到对历史规律的反思。历史规律与人的联系密切相关,社会历史规律等同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人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人的价值也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表达。马克思晚年思想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实践。要正确地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一,要遵循历史规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第二,整个社会承认和关注自由问题,无产阶级要有自由意识。历史决定论与人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历史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辩证法实质。下面我们将从理论的发展规律,即意识形态到科学的形成过程;结合结构化剖析与症候定位的方法来还原真实的马克思思想。
(二)理论形成的认识问题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过程,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也不例外。意识形态最开始所使用的范围是凝固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否定色彩和超历史存在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一切思想性上层建筑都是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意识形态是客观无意识结构。从现象上来说,形象、神话和概念都是意识形态独特的表象形态。宗教、伦理和艺术都是其具体体现。不同的人对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活动中所处位置上的认识不同,让其发挥出的作用也就不同。自弗洛伊德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无意识的时间不再与编年时间混淆。相反,时间的概念必须构建无意识以获得对某些理解的编年特征。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恰当地划分,获得物体在各个历史时期微分的结构和微分衔接的整体。[2]真实的线性历史时间是不容易从意识形态连续体中读取间断和分裂,因为它不是寄生在政治活动而是历史中生成的客观结构。在马克思那里,直观、表象与思想具体,单从逻辑上实是从属于黑格尔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逻辑递进序列,而不是结构性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并不存在感性、知性与理性之知识样式的三分,同理,马克思的直观、表象与思想具体,亦不是如此知识样式的三分,而是指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与历史进程。特定的人类社会是历史的主体,宗教、伦理和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形式,往往结合经济、政治领域的人类活动来反映出人的意识。可以说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领域,并且“意识形态由于和人类的意识相关而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3](P.203)。人的行动是人类对环境、世界和社会历史的直觉的意识,而意识形态是客观无意识的结构,人类通过并依赖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体现自己的行动”[3](P.203)关于意识形态与意识的关系。阿尔都塞用他的问题框架理论作出了解释,意识形态的总特征并不是自我意识。提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我们不要把思想的自我意识当思想的本质。阿尔都塞认为不要把问题框架本身的意识当问题框架的内容意识。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拨开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事件,分析还原全面历史。第二,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的生存条件和人对生存条件的体验关系。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体验关系和想象关系表现出保守或革命的意志。第三,意识形态的职能是实践的。从逻辑上可知意识形态能加强或改变人类对生存条件的关系。而起支配作用的是人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意识形态由于此便具有了能动性,这种能动作用不代表人的主观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尽管这种意识形态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但统治阶级的目的具有了功利性或纯粹策略性的外在关系。
图8给出了-4 ℃的三点弯曲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变化关系。本组弯曲试验加载的应变速率范围为1.29×10-7~5.30×10-3 s-1,在温度为-4 ℃时,测得三点弯曲应力强度为2.27±0.39 MPa。通过对本组弯曲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加载方向影响冰的弯曲强度,但可以发现冰的弯曲性能对应变速率很敏感。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冰的弯曲强度不断增加,弯曲强度增大到一定值后,随应变速率增加逐渐减小。弯曲强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冰韧脆转变的过渡区。在温度为-4 ℃的试验中,测得冰的弯曲强度最大值为3.14 MPa,冰弯曲实验韧脆转变的过渡区发生在1.46×10-6~3.54×10-5 s-1之间。
春季栽培,定植后每隔3~4天浇1次水,连浇2~3次;球茎开始膨大时,根据天气情况每隔3~5天浇1次水,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地皮不发白,接近成熟时适度控水,防止球茎开裂。活棵后视田间杂草生长情况中耕2~3次。球茎开始膨大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公斤,球茎膨大盛期再追施尿素150公斤,施肥后及时浇水。
(1)分质分类预处理,分别处理含有高浓度石蜡油的爆珠废水和色度较高的油墨清洗废水,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二、理论症候的结构化阅读
1.阿尔都塞症候分析的突破性
意识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它可以以伦理或艺术形式转化,但不会完全消失。只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才能才能想象出无意识形态的社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或许是这样的社会图景,属于意识形态的伦理学可以被科学所取代,因为这种形态下已不再需要伦理对科学的约束,科学可以消解宗教,艺术和日常生活可以混为一体。
(一)结构化定位问题症候
首先,我们对马克思各阶段理论进行结构化剖析。从各阶段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第一阶段为理性自由主义阶段(1840-1845),由青年时期博士论文到《手稿》和《神圣家族》是该阶段的代表性著作,从1840年到1842年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与书报检查令,封建法律和普鲁士专制做斗争,建立了关于人的哲学的理论基础。使国家层面意识到人类自由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自主改革。从1842年到1845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以费尔巴哈人学问题框架为理论基础,以共同体人道主义为批判武器。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类本质相分离,国家与其职能相分离。哲学人本学旨在以人的普遍共同体关系为基础,上升为人的自由理性,而不再依赖于上层建筑的意志。
阿尔都塞认为理论的症候往往指文本中的遗漏和空白以及出现的空缺和疏忽。依次,他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忽略了剩余价值这个核心问题。问题在思想内部确定着具体问题的意义和形成。一方面,语言哲学强调肯定共时态研究的原则和贡献;另一方面,“哲学语言如果把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模式的范本强加在语言身上,从而抹杀了语言之间的个性,”[4]因而要强调语言的个性,提倡习惯语法。
第三阶段为马克思主义的成长阶段(1845-1857),《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和《工资价格和利润》是该阶段核心著作,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代替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潜在前提,结构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构的科学分析,而不是来自于意识形态。说到生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社会个人的生产。个人总是通过一定社会形式进行活动。[1](P.26)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通过个体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分析,以反对社会中个人的作用进行主观的唯意志论解释。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势对自然的占有[1](P.28)推翻和重建是进行长期正面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过程,“新的问题要逐渐取得其最终形式”[3](P.17)。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新考证结合阿尔都塞的断裂理论,第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上发生了演变。从历史哲学范畴的经济主体、市民社会和精神的问题再到社会学领域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创新视角即是所谓认识论的断裂。第二,行使职能的超越。一方面,断裂的认识论完全不断的促成新问题,否定批判和怀疑打破了封闭性的意识形态,断裂更确切的可以确信为方法论。开放性的提出问题,融合性的解决问题是认识论的特殊作用,严格来说断裂理论就是打破封闭意识的功能。阿尔都塞在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同时,本身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首先,以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使他的思想带有结构主义的特征,最为典型的就是全面反人道主义。其次,他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二元论的范畴上,本质上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论一样。最后,对于矛盾,阿尔都塞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解读为多元的辩证理论,一方面纠正和克服了个别马克思研究者将历史简单化的倾向,但同时过分强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历史发展矛盾的复杂性,削弱了具体的可操作性。
第四阶段为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时期(1857-1885),主要著作《哥达纲领批判》《评阿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转换是框架结构的核心转变,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美学都建立在人性或人的总问题结构上,主体经验主义为了使人本质有普遍属性,必须有具体的主体作为绝对已知数而存在,本质性的唯心主义为了使经验的个体成为人,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全部本质,这个总问题就是“有一种本质的唯心主义,就有一种主体经验主义与之相适应”[3](P.198),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不再把人本质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而是认为人的意识与人是辩证统一的。
(二)评析结构化阅读
1845年的断裂形成了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的突破,也就是向历史总问题的转换即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而这恰恰建立在症候的定位分析上。断裂症候的结构化阅读法从理论逻辑上来说是对理论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综合性考察,再展开讨论理论的不连续问题,最后分析理论不连续问题如何是形成新思想的重要阶段。为了准确的理解断裂症候的结构化阅读法,我们将首先从结构化定位问题症候来分析,再来评析结构化阅读,分析阿尔都塞症候分析的突破性和阿尔都塞结构化分析的不足。
阿尔都塞认为科学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人们往往受历史限制,将其混为一谈。科学理论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结构;而意识形态理论是拘泥于人的利益纠葛,这样就会困于阶级问题反复论证,难以解决问题本身。人们通常认为意识形态不涉及利益问题,它本身是中性的。但是20世纪之后,人们意识到各种政治事件触及了意识形态,也因此成为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界批判的对象。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不论道德意识形态还是神学意识形态,还是其它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精神所生产的独立化产物,这种精神产物被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所利用,就会和区域冲突与社会革命联系起来,阿尔都塞的观点不是把意识形态视为消解人主体性和超越性意识的虚假意识,也就是说他没有把政治意识形态看做一种具有异化性质的意识来批判,而是从科学立场出发,必须要坚持排斥意识形态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就要和意识形态相分离,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指导人类实践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逻辑是先对科学和意识形态进行划分,然后以症候阅读法来理解理论总问题,强调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不是单从人的利益问题方面来平衡就能解决的,应当从多元决定的矛盾思想入手,维护科学理论的合理与严密性。同时我们不应当把矛盾进行利益与价值层面的简单处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是复杂多元的不是单方面的经济基础问题,因而他从马克思早晚期著作中的对比中寻找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在每一个阶段突出的重点问题。阿尔都塞主要为了从马克思早晚期著作中说明马克思思想不是纯粹的人道主义思想,也不是非人道思想,而是说明马克思思想的认识论断裂实质是理论上的一次总问题转换。早期受黑格尔影响,其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从1845年之后,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非科学向科学的转变。阿尔都塞认为《资本论》等著作形成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光停留在对“人”的探讨,主张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旨在说明马克思思想以及所有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结果,“人”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阿尔都塞的思想从理论逻辑上来说是以研究价值为基础,再从价值立场展开讨论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问题,马克思早期思想有人道主义的成分,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意识形态,着重关注和人类生存有关的价值和利益要求。而马克思晚期思想是非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科学,关注于求真的学问,保持价值中立。换句话说,跟人有关的就有意识形态,涉及到人的问题,就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利益和人的价值需求,而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很麻烦。晚期的科学理论体系关注点是理论本身,不再涉及人与人的利益,很少谈阶级性而是强调从生产角度来满足每个人的物质需求,这种科学理论内容本身是一种实践解放的指导思想,不是谈怎么样处理利益和价值问题。那么他主张科学理论体系是成熟的,也不是要反对非科学的东西,他本人不是一味的排斥意识形态,而是将其作为一切社会总体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就算是共产主义也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因为意识形态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人类有必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实践职能。
一般认为1845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断裂时期的节点,《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该阶段的代表性著作,形成了否定的批判形式的框架,马克思的思想对错误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这时期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否定,也对意识哲学和人本学哲学进行了批判。
从语言结构学来说,阐明现实语言的词和其他语言因素的关系才能表达完整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语言关系的共时态研究大于历时态演变的原因。阿尔都塞通过索绪尔反对历时态的方法和老师巴谢拉尔的认识论决裂理论,再结合了拉康精神分析的方法,认为只有找出理论的论证当中提出的问题和未提到的问题,才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分析方法。首先,从科学艺术上说,自然科学是在客观的事物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知识高度升华而存在,艺术是在客观的事物的基础之上通过主观能动的想象高度升华而存在。自然科学和艺术知识是通过一系列否定,也就是非连续的断裂取得了新的综合而成的历时的、辩证的发展。从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来说,必然经历从日常知识到科学知识,日常经验到科学经验的过渡。从精神分析的思想上来说,不可见的没看见的东西和能讲出来的东西同等重要,夜晚呈现在梦境中的往往是白天刻意的约束或对日常生活所出纰漏的隐藏。因此找出症候才能直面现实,进而有所突破。
例如,第三性、无性生殖、代孕、人工授精、器官移植等,使慈孝的血缘基础变得相对模糊了;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使社会交往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也对孝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廉文化的建设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
2.阿尔都塞结构化分析的不足
阿尔都塞的科学理论结构化是用来反人道反历史主义的,当然,他的主张没有全面正确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把一个人的思想前后对立势必会造成片面和误读;如果只突出科学性问题势必会忽视人的主体自由方面的问题。阿尔都塞症候阅读的不足在于他的研究没有产生出适合其研究主体的特定结构方法,只是借用了一些现成的概念和思想;他对于马克思的断裂问题提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对马克思历史分析法的一种互补,他对此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而并未细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首先,如果说我们把社会主义理论局限在社会结构的分析,将人和意识形态排除在外,那么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个传统的实证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分析,通常的落脚点往往认为是生产力,善于运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生产力结构科学分析。其次,在生产关系问题上,阿尔都塞将其看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不对的,显然将人排除在了结构世界之外。虽然马克思批判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即人与人关系变成物与物的虚幻形式,而阿尔都塞不应该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地将所有对生产关系的结构分析都看成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阿尔都塞的结构化分析具有反人道性质,而没有看到马克思关注的前提和目的的论述都是关于人的探讨。因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于人的分析,“任何人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构建理论人类学的体系都是徒劳的”[5]尽管他知道对于理论分析存在这一问题,于是将人和意识形态剥离,但这不利于综合全面的分析理论。
三、总结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实际上,马克思面对人的主体本质被剥夺的危机,提出人的解放问题。他的早晚期思想围绕人的解放问题展开,其思想转变主要是“认识—批判—实践”这样的过程。第一步的“认识”主要是早期思想针对黑格尔思想和西方形而上的思想提出的,重要强调哲学回归人本身。第二步“批判”指症候问题的提出,在质疑和反复尝试中论证其合理性。第三步“实践”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遵从历史规律。这里强调的是历史规律,结构主义将其解释为科学化的历史规律,但需要区别一个概念,科学化不是经验科学,这也是苏联国家将其误读视为教条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不论阿尔都塞思想还是阿尔都塞批判者的思想都承认一点,马克思早晚期对于人的研究上存在变化,这种变化具有连续性,它是伴随矛盾的解决和问题的深入,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无论是断裂还是过渡,都承认思想上的转向,需要综合翻译习惯和语境来判断。综合来看,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理论提出,揭示了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论断裂是发现症候和促生总问题的关键。一方面,两种思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防止了片面的简单的理解历史。同时也为我们从科学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视觉理解马克思思想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强调马克思思想科学性的同时也易陷入人道主义情怀的缺失。因此,在探索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道路上需要我们辩证统一的把握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LouisAlthusser,Balibar,Translated by Ben Brewster,Reading Capital,(Part1)[M].Firstpublished by Fran?oisMaspero,Paris,1968:201.
[3][法]阿尔都塞(Althusser,L.).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宋宣著.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发微[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5][波]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袁晖,李绍明,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9-0087-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汉娜·阿伦特劳动理论探析”(YJSCX2019-035HLJU)和“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YJSCX2019-008HLJU)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东(1991-),甘肃环县人,黑龙江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谢静(1989-),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