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44-01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以情生情,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
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具有丰富性与外显性的特点,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其心灵之弦,促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声音。凭借情感的感染功能,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例如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二、以读生情,体味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应读得坚定不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做到“三实”就要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三、以文生情,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文字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可以从语言文字中体验感悟,也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语言不仅具有交流思想的功效,还有交流情感的功能。
当学生的情感引起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共鸣时,他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将获得增强。例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由于花生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品,学生对花生应该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花生的常识,思考自己以前所认识的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朴实而闪光的语言,理解、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好处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借谈花生所要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对像花生那样的人的敬仰之情,并学习花生朴实谦逊、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可贵品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具有花生品质的人和事,学生谈到了清洁工人、交警叔叔、白衣天使、蜡烛、粉笔等。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运用本课习得的借物喻人的写法,把自己从上述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写下来,学练结合,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内化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教学效果。
四、以境生情,营造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 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在这节课中,我还巧妙地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酣畅淋漓的表达内心的震撼与激动。首先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其次引导学生“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最后“吟诵练笔”: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受到人文熏陶。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教师富有灵性的语言情境创设,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一条充满情感的溪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泉眼。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应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中。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吉林著.
论文作者:刘志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花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你在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