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走进孩子论文_王静

让数学课堂走进孩子论文_王静

王静 滁州市龙蟠小学 239000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1]。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活脉息,让数学课堂真正地走进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孩子为中心 亲历数学活动 数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47-01

一、亲历活动 有效体验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CJG16017)在2017年是重要的实施阶段,为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课题研究期间所有成员都要开展研究课,其中卞恒荣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受益匪浅。课始,卞老师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点,知识点一:在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不易变形性)时,每个小组制作了一个学具,能拉一拉,悟一悟。知识点二:体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教学中卞老师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的过程,去观察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课前她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根吸管。卞老师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能!”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接下来,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显得不知所措。

这时,卞老师微笑着说:是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呀?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你们能把这个秘密找出来吗?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卞老师先鼓励学生把没有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大家研究,(用生成来促进教学,即使没有围成,也有可利用的价值。)有几位学生争着将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卞老师选了其中的一份作品(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问:这三根肯定搭不成吗? 听了卞老师的语气,有的学生开始动摇了。这时,一位学生边用手指指着边说:“如果那两根小棒斜一点,或许可以搭在一起,三角形可能就围成了。”经这位同学一说,有的学生信心十足,有的孩子又动起手来摆一摆。在卞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一演示。

刚演示结束,有几位学生喊了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两根小棒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卞老师欣慰地点着头说:“是啊,由此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多长时。就能围成呢?”卞老师紧接着追问。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们知道了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小棒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二、情境教学 调动兴致

小学数学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征,体现数学的实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背景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我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思考熟悉的事物和身边的事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法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三、突破定式 形式多变

还记得我在上研究课《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这节课时,我原来的设计是传统的教学流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这是一般的教学定式。但是,一旦陷入这样固有的形式,课堂教学往往平淡无奇。记得那天上课铃响后,我走进班级的一瞬间,一个学生的举动改变了我原来的设计。这是坐在第一组第一排张宇同学,他在我跨进班级时,就已经将书翻到我今天要上的新课内容,并自信满满地说:“马上王老师要讲这个了。”这句话触动了我,如果我不做任何应变,至少这位同学会对这节课失去期待。于是我顺势拿起这位张宇同学的书踏上讲台说:“同学们,刚刚我听到张宇同学说今天我们要上这里的内容,跟这位同学有一样想法的人请举手。”话音刚落,几乎是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灵机一动,接着说:“是的,我们今天就是学习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先看例题:2×3×4。”我的开门见山让学生很高兴,并很快投入了学习。

这节课,我没有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跳过了复习旧知识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改变原有教学定式,给学生最实用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是浓厚的,直接顺应学生的兴趣,开门见山的学习新知比先复习更能保持这份兴趣。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便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这节课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后,我巡视班级,发现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写出算式和正确计算,更有甚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出现了相互引导,很欣慰地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会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的课堂便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出现了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我欣喜:这样的课堂才是走进了孩子呀。

四、生活有数学 数学生活化

“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缺乏了数学和数学思维的都是不成熟的[3]。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能够突破教材的束缚,积极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还源于生活的实际中。比如张成功老师的研究课《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课始,张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们一一列举,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意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给出的生活中分数的例子直接引入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并不是只在课本之中,而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生亲历的数学活动,体验而感悟得到的经验才是有效的[2]。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数学的美,真正做到让数学课堂走进孩子。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让数学课堂走进孩子论文_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