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政治思想论文

浅析孟子的政治思想论文

浅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张 赫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关键词: 孟子政治思想;性善;仁政;民本;德治

一、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1.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

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现象出发,认为人们生来便具有善良的本性,从而归纳出“人性善”的本质。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品格,是人与野兽的区别之处,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出发点。

孟子在“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上,得出君主要实行“仁政”的结论,君主要充分发扬人们普遍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品质,即为“仁政”。统治者要看到人们善良的本质,而“不忍人之心”则是人人所具有的。可见,“不忍人之心”是其“性善论”的基础,而“性善论”又是其“仁政王道”学说和其他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

2.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强调心理原则,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其“仁、义、礼、智、圣”学说与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全对应。孟子将“仁、义、礼、智、圣”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道主义。由于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礼乐崩坏,“礼”失去了其的重要地位,已不需要“仁”来解释和维护“礼”。由此,孟子将“仁、义、礼、智、圣”作为施政学说,提出“仁政王道”思想。

3.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只要努力学习,扩展善性,任何人都可达到圣人的道德人格。在其“平等观”和“国家起源论”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的终极目标,即“治国平天下”。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学说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民,仁政即通过政治为人民谋福利。 “仁也者,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强调将“仁”与“人”相结合,把“仁”具体到“人”,即在政治、经济等治理领域为人民着想,并制定相应政策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从而增强自身政权的稳定性。孟子的民本思想便是对如何将“仁”与“人”相结合的回答。

在政治治理方面,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孟子十分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得到天下,则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拥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性力量,与人民百姓站在一起,想其所想,恶其所恶,才可得到人民拥护,孟子有不少对此的精彩论断。在此基础上,孟子反对掠夺性的战争,并主张对那些到处向诸侯宣扬战争的游说之士进行严惩。但对于反抗统治者暴政的正义性战争,孟子是赞扬的态度。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并回答了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君民谁是社会政治本体。其提倡民为贵,为政必须以民为本,在“君权天授”的基础上,提倡“尊君”思想,并重视人民的作用,将“尊君”与“重民”相结合,提倡君臣平等、君民同乐的朴素民主观。

孟子十分重视人尽其才,认为贤才是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若没有贤才,则会显得国力空虚,降低国家的实力,君主要广纳贤才,将“德”与“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做到“贵德而尊士,贤者有位,能者在职”。同时其反对君主将德才不备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会祸国祸民,不重视贤才的统治者只能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而不能有所建树,成就大业。

2.德治思想

2.4.1 数据整合能否统一。从电子资源(医学特色数据库、电子图书、光盘资料及各个数据库)到阅读记录,再到各项实验在科研中的研究数据,这些不同格式的数据都要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大数据能否给各种数据和信息做出相对规范的公式,提出了大的问题,能否让异构资源准确的进行抽取、映射及导入,从而形成内容丰富,数据吻合度高的一个画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德治思想从新兴地主阶级出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为目的,但其并不提倡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而是对等的朋友关系,不存在君尊臣卑,“舜尚见帝……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在经济治理方面,孟子认为在政治上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必须在经济上让人民满足,让其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君主理应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恒产便是土地,换言之,君主要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广大人民提供“恒产”。土地问题一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在保证农户有自己土地的基础上,还要减轻赋税,并主张实行单一税制,缓解百姓负担,以达到巩固国家稳定的目的。但孟子只提倡减少赋税的种类,并未减少税率,把赋税限制在人民能够承受的程度上,把强国立足在养民裕民的基础上,是孟子“薄税养民”思想的核心。

图2(c)为自1951-2015年三地最低气温对比。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南京因其纬度比另两地高,最低温明显偏低。上海和杭州的最低温较为相近。总体来看,最低温波动上升趋势明显。自1991年来,趋向于稳定,波动程度相比之前有所减弱。而1968、1976、1990年则为气温异常偏低的年份。

孟子主张“德治”,并未反对“法治”,而坚持二者共用,法德兼备,其同样重视“法”的重要性,没有法治会面临亡国的危机。此外,孟子在农业、工商业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治理策略均显示其“法治思想”。

孟子在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君主要重民、爱民,推行德治。在孔子“重民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提出“以德治君”和“以德治民”思想,即“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君主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君主要以身作则,即有德者执政。统治者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以身作则教化人民,君主首先要“修身”,才可“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国之主,应该首先树德,给别人作出示范,而不应该一味要求他人履行道德。此外,孟子对为官者提出很多要求,为臣者要辅佐君主施行仁政治理国家,而非满足君主争霸之野心。

(2)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辖区各类航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一些浅滩和暗礁水域设置的航标,巡检船舶难以靠近,给航标的巡检工作带来比较多的困难;

3.政治发展思想

在君主自身注重修身的基础上,孟子提倡对百姓施行道德教化,这也是孟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在其德治思想中提倡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认为对普通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可有效预防犯罪,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从而使人性得到改善,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德治思想,进一步指出统治者不能只用命令和刑罚来治理国家,只有用道德教化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自身的行为,人民才会在心里接受其统治。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孟子的政治思想更具客观性与进步性,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相平衡之处寻求政治治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提倡的“民贵君轻”思想,较早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在历史中具有进步意义,并将人民的政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拓宽了政治学的范畴。孟子的政治发展思想,承认革命的合理性,鼓励人民讨伐暴君,为中国长期的封建君权造成限制,其“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实践性较强,并均为后世所沿用至今。

三、孟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1.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

孟子的政治发展思想最为重要的即其“革命思想”,其提出对于有大过却不听劝说的君主可以废除,不仅主张君主身边的大臣有权废除君主,还号召人民对暴君进行讨伐,并大胆批评君主,指出其不仁之处。孟子将君主权力限制在“仁”的框架内,把君主分为“王道之君”和“霸道之君”,对于“霸道之君”只可摒弃,不可辅佐,否则会变成增加百姓疾苦的帮凶。

2.2.6.1 危害症状。植株感病后枝条萎蔫下垂,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枯萎,常有红紫色变色。部分枝条局部出现小黑点,发病7 d后,病枝逐渐死亡(图6)。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是对孟子民本主义的继承与发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启发与警示意义,将民本主义思想运用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中去,是该思想的最高体现。此外,孟子所关于土地、农户问题的思想,即农户应有“恒产”,减少赋税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实践性。而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则是对孟子“德治”思想的借鉴与完善。在其“德治”思想中,孟子提出首要加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其的良好继承与发展。

2.孟子政治思想的消极意义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孟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是为统治者所服务的,其主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虽提出“重民”思想,但未能向前跨越一步,根本上是为巩固专制制度的“重君”所服务的,为维护君主统治所提出的。此外,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加固了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历代专制王朝的政治实践中,教化常常被当作愚民的工具。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不足为奇。

根据数据分析,受访学生中75.22%的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合适会选择创业,18.28%的学生表示表示毕业后会尝试创业。仅有6.5%的学生表示不会选择创业。从样本数据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占较大比例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敢于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有望成为当前创业主力军之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虽显示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与同期思想家相比有一定的现实性,但其思想具有不彻底、理想化的一面。其从人的本质出发,提倡“性善论”,却忽略了人功利性的一面,导致其“民本思想”和有关土地、工商业等领域的主张脱离当时政治实际,难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明干.论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2]熊凯.孟子政治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修艳竹.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徐进.孟子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

[6]岑明.孟子社会政治思想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5).

[7]关万维.论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8]徐洪兴.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J].人文天下,2016(17).

[9]王治军.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2).

[10]王其俊.大陆当代孟子仁政思想研究述评[J].中原文化研究,2014(5).

[11]曾建平,杨宽情.德治视野下的法治:以孟子为视角[J].齐鲁学刊,2015(6).

[12]刘敏.孟子的政治责任伦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3]李武龙.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浅析[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罗炳良.孟子政治思想述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0(4).

[15]赵源一.关于孟子思想之新诠释——以政治思想为中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6]张平.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2007(8).

[17]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张文波.孟子仁政思想述评[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

中图分类号: D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10-0032-02

收稿日期: 2019-8-12

作者简介: 张赫(1995—),男,河北廊坊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内政治生态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  ;  ;  ;  ;  ;  

浅析孟子的政治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