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探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探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的探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规划论文,城市论文,新一轮论文,跨世纪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初至今,我国各地普遍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三轮,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项目建设为特征的,规划围绕项目建设进行空间布局落实,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8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建设为特征的,重点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欠帐,为随后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是在改革开放深化阶段、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城市规划和依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新形势下开展的,是以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本轮规划现已基本结束,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现就本人这一时期参与修编的几十个城市规划的实践,谈谈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概要总结。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1 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适应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和过程,其衡量标准不仅为经济的高度发展,还应当有高质量的综合环境,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系统,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历史文化风貌,高水平的管理体制,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城市现代化的量化指标,既要同国际标准接轨,在国家和省标准指导下编制,具有高起点、超前性,又要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可概括为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四大方面。江苏省现阶段城市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主要为①市域城市化水平大于50%,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市区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②城市GDP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50%,第三产业比重大于50%。③城市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30%以上。④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25%。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婴儿死亡率小于0.9‰,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0岁。⑥城市适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大于20%。⑦城市医生(含护士)数大于100人/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小于7人/10万人。刑事案件数小于1000件/10万人。⑧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大于15m[2],人均生活用水量大于350升/日,人均生活用电量大于1400kw·h/年。⑨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大于15m[2],绿地率大于35%,人均公共绿地大于7m[2],电话普及率大于50%。⑩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于70%,工业废水处理率大于8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90%。(11)城市大气SO[,2]年日平均值小于0.02mg/m[3],TSP小于0.15mg/m[3]。(12)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dB,交通干线小于70dB。此外,城市的对外交通体系中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对外通讯采用光缆和卫星并具备信息网络;城市的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城市政府具有供决策使用的信息系统等。

1.2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计划生育、耕地保护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三项基本国策,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为:①当代人和后代人享有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权利。②立足长远渐进发展,而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③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建立资源再生、持续供给机制。④协调城乡关系,使两者融合一体发展。⑤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⑥在发展中注重地方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发扬。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为持续、健康、高效地发展,成为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区域。分项目标为: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环境繁荣稳定,综合环境优良;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以最小消耗获取最大收益;城市建设更新有序,地方特色保护发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为:①制定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城镇有序建设。②加强乡村用地管理,使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集中布置农村居民点和乡村工业;有效控制城市边缘区建设。③重视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依据环境容量,提出环境整治目标;因势利导,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④合理高效使用能源、土地和水资源。⑤结合时代特点,延续和发扬地方特色。

1.3 体现城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乡现代化包含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两个方面,其目标是要使城乡各自保持特色,同步实现现代化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是城乡现代化的主导内容;乡村城市化是城乡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农民生活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实质内涵;建立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城乡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对策为: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物质环境标准、基础设施水平、空间布局艺术、居民生活质量、科技文化水平、精神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风尚。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加快发展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城乡现代化的规划布局方法为:①编制良好的市域城镇发展形态,走区域城市化道路。②强调城镇职能的区域分工,发挥城镇群体的多重复合功能。③定性、定位合理布局市域所有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④强压市域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规划。⑤重点进行城郊结合地区布局规划。

1.4 体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要求

“两个根本转变”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第一个转变,要求规划有弹性,进可攻,退可守,能应付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布局上要开敞,不追求过去静态封闭式的完整性,力图达到不同时序不同阶段的动态平衡。体现第二个转变,意味着改变靠外延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和规模,增加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做法,要求企业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内涵发展。因此,企业人数相应减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确定要根据产业政策和结构,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工业用地比例不能提高而应降低。工业用地布局力求成片,以适应大规模企业集团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意味着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等的加强,因而第三产业用地应增加,其用地开发方式也要求集约高效地扩展,而不是低效的无序蔓延。

1.5 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城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地区。精神文明首先靠法制和管理,也应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序化。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为发展城市文化事业服务。这就要求安排好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建设项目,不仅要安排好用地还要注意保护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有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风貌的地段更应把它看作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积极地保护利用。旅游开发不等于历史地段的保护,要克服重经济效益的开发,而忽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发掘和发扬。精神文明建设又一个关键是社区建设和服务,要设计和建设好社区和公共活动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大到城市市民广场,小到社区住宅出入口前的敞地,都与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文明程度息息相关。要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贯穿城市设计思想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和空间景观,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城市整体形象,力求具备时代精神、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2 城市发展的经济论证

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的经济发展。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划与计划分属两个部门,出现“两张皮”现象。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规划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寻求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使之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论证城市发展之目的。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发展的经济论证有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包括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社会发展分析,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和城市性质与功能论证等内容。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发展模型的建立,经济总量和参数的确定及不同发展类型之比较研究。包括:①城市经济发展预测的方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的理论,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运用道格拉斯线性生产函数,对经济发展的人口、土地、资金三大要素作定量描述。②经济发展预测模型。提出总量经济、工业经济、人口、用地及资金五个增长模型。重复预测人口、用地和资金,把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推算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用地和资金需求量,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③经济发展方案的设定。以GDP的年增长率高低作为确定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依据,提出高速、快速和中速发展三种类型,确定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资金需求及用地需求五类参数。④运用计算机得到市域及市区历年的经济、人口、资金、用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预测结果。⑤经济发展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关性研究。包括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②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分析。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及运用分析。④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城市总人口与其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城市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投资关系的研究,对历年数据经多次平滑,得到上述三个自变量与其相关的各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方程,然后对回归方程进行结构分析。最后分析对单变量回归方程求偏导数,得到一个经济变量随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率,从而揭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相关关系,为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确定,提供充分依据。

城市发展的经济论证,从宏观上有力地支撑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规模与建设目标,使规划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水平。经济论证是经济计划的深化,它提供了实现长远目标的详细步骤,提供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投资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有助于政府决策。

3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许多新的突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将城市规划区扩展到全市域范围。将全市域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各项基础设施规划,指导各乡镇规划建设,安排农副产品基地等,做到准市域规划的深度,这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3.2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综合运用地域转移法、类比分析法、演进规律法、时相关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等多种预测方法。不仅进行规划期内的,还进行高度城市化稳定状态下的远景展望,为全市域土地利用和各项设施长远安排提供依据。

3.3 受国际城市化的启迪结合我国国情,确立了“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道路。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市区,实现城市现代化;远景重点发展各小城镇,实现乡村城市化,形成完善的城镇群体,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4 进行市域用地综合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即将市域各城镇总体规划深度的主要用地及远景发展备用地和道路网。表达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上,并将其余非建设用地综合安排,图面不留空白,并与“二区”划定规划相衔接。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强调综合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达到区域共享,降低开发成本。

3.5 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区概念。将市域土地分为城镇发展用地和绿色开敞空间两大部分,河流、交通走廊、供电走廊和农村居民点等穿插其中。绿色开敞空间包含生态敏感区和基本保护农田两个方面。生态敏感区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要素和实体,其保护、生长、发育的程度决定了市域未来生态环境的状况。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不仅要规划好城镇发展用地,更要规划好绿色开敞空间,尤其是生态敏感区。

4 城市结构形态规划

城市的结构形态是城市各功能要素内在关系的外部表现形式。小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小,为合理地组织生产、生活,其规划的结构形态大多为集中式的团块状。而对于大、中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大且功能复杂,如还规划为团块状结构形态,则势必会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的产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将大、中城市规划为组团式结构形态。

组团式结构形态规划,是在充分分析现状布局要素的基础上,将城市用地组织成城市职能各有侧重和特色,生产、生活相对平衡和独立的若干组团,各组团之间以自然地物(如河道或大片生态绿地)或交通、高压线走廊(应有足够的宽度)等相隔离,并以现代化的快速干道或大容量交通走廊相联系,组团之间除部分主干道直连外,其余道路均逐级相连,各组团道路相对独立成网。各组团基础设施管网也以分区相对独立为主,考虑组团间的相互联系。

组团式形态有如下显著的优点:

4.1 增大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接触面,便于市民接触自然。从大气环境角度考虑这种城市结构形态可减少城乡温差,不易形成“热岛效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从而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4.2 组团之间的隔离地带,往往是交通和高压线走廊等地带,这样既便于城市组团与对外交通的联系和电力接近负荷中心,也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安宁和安全。

4.3 由于组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城市用地和基础设施的分期发展和建设,使城市发展具有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4.4 组团式结构形态,能有效适应我国即将到来的小汽车时代的道路交通状况。即组团内部的经常性出行以自行车或步行为主,组团间或对外的偶然性出行,除公共交通外,也可以小汽车为主。

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轮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大多进行了城市交通专题规划。其主要内容有:

5.1 总论

5.1.1 专题目标:①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反馈信息,为总体规划路网方案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决策依据。②论证路网调整方案在规划期末能否满足城市交通需求,是否能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5.1.2 计算机辅助规划:采用系统工程学分析研究方法,即以科学性为基础,以综合性为手段,以整体性为目的,借助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

5.1.3 交通小区划分:为全面了解交通源及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需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交通小区。交通小区除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外,还包括有较大的对外与过境交通联系的区域。

5.2 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分析

5.2.1 现状交通网络建设水平分析:包括多指标综合判断和路网连结度指数等。

5.2.2 道路交通流量调查分析: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路段与交叉口交通量等。

5.2.3 居民和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分析:包括出行起讫点、出行次数、方式、时间、目的和出行者年龄、职业等。

5.2.4 出入口机动车OD调查分析:包括出行起讫点、车型、额定载货吨位(载客座位)和实际载货量(载客量)等。

5.3 城市交通发展预测

交通发展预测包括城市客货运的生成、分布和方式预测,是路网规划的依据,对路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至关重要。

5.4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

5.4.1 交通网络交通分配:交通分析及交通质量评价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分配就是把通过预测得到的各交通小区之间及内部的空间分布量分配到具体网络上,产生网络中各路段、交通口的交通量和服务水平,为检验规划交通网络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5.4.2 交通网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机动车和自行车两个方面。影响交通网络质量(主要为服务水平)的因素较多,但网络的饱和度(V/C,即交通量V与通行能力C的比值)是影响交通网络质量的主要因素。

5.4.3 总体规划路网方案评价综述:将总体规划路网作为初始路网方案,进行交通网络计算机处理,再进行交通分配,得出总体规划路网各路段和各交叉口交通量、服务水平和速度、延误及排队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得调整方案,再进行交通网络计算机处理和交通分配,得出相应指标值,再调整、分配和分析,直到满意为止。

5.4.4 总体规划路网方案调整措施:在上述路网方案评价中,分别采取若干条措施来调整、改进原提出的路网方案,得到最后推荐的路网方案。

5.4.5 交通网络推荐方案评价综述:通过对推荐方案与初始方案综合评价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推荐方案在初始方案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基本上达到了规划目标要求。

6 城市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空间景观规划相结合,是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用了广义绿地系统的概念,即绿地系统既包括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城市绿地(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专用绿地。又包括不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生态绿地(E类)。专用绿地指绿地率较高的开敞空间,如学校、机关、体育场、医院、别墅区和大专院校等建设用地。生态绿地指农田、菜地、山林、水面等非建设用地。在规划布局上把专用绿地靠近城市绿地系统布置,并与周围的生态绿地沟通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完整的多用途绿色开敞空间系统,保证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广义绿地中无论是城市绿地还是生态绿地都是禁止建设的地域,规划开敞的绿色空间同规划其它城市建设用地同等重要。

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贯彻了城市设计的思想。通过对城市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现状条件和总体布局等多方面的分析,强化进行城市的山水、绿地、历史地段、新城等景观轴线的规划,重点突出城市风景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街区、城市窗口地段等总体风貌的规划,来丰富城市的空间景观和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7 其他

7.1 城市总体规划引入地价分析

通过对城市现状地价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现状地价分布状况;通过进一步分析规划期内土地增值的潜力和趋势,得出规划用地的地价分区。这为安排建设程序提供了依据,也使政府能利用地价因素引导土地开发,调控房地产市场,有力促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7.2 开发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前几年开辟的各类开发区,往往各自为政地建设。有的城市由于几个开发区属于多个领导人多头领导,规划部门无权左右开发区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紧凑度和城市总用地规模的控制,因此开发区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7.3 城市郊区规划

城市郊区一般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扣除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部分。郊区规划不仅要进行远景发展备用地和蔬菜、副食品基地规划,还要进行乡村居民点、工业小区、一、二级保护农田和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即把郊区各项用地明确定位,规划图面不留空白。

7.4 计算机辅助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已很普遍,前期工作复杂耗时,后期工作相对轻松,效率明显提高,绘图精度高,图面效果好,修改方便,可复制性好,便于以磁文件形式保存成果,为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基础。还可应用计算机解决总体规划中的决策问题、方案比选和经济可行性研究等。

7.5 编制总体规划文本和技术规定

总体规划文本是对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规范化、法律化的表述文件,一经上级政府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说明书和图纸对文本进行详细地解释和表述。技术规定着重解决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基础设施和各类走廊用地的控制、农村居民点的处理和协调与已编制规划的关系等问题。

1998.7

标签:;  ;  ;  ;  ;  ;  ;  ;  ;  ;  

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探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综述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