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中合理引入BIM 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资金的投入量,为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与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另外,对BIM 技术的灵活使用,对于生产环节质量与现场装配质量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能够与建筑工程项目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机结合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与事后管理的相关内容,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工作实现协调统一,解决问题并保证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BIM;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
1 BIM技术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制造行业集CAD、CAM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系统CIMS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与STEP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BIM不只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还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而且可以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风险的发生。BIM模型是反映建筑数据在全生命周期的集合体,可以从规划阶段,设计阶段以至于维护与运营阶段,都可以帮助工程项目进行数据的参考与分析。通过对各种施工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对其加工处理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建立三维模型。BIM技术能够应用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与处理,进一步帮助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
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施工过程当中,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通过建立三维模型,能够给人以真实感和非常直接的视觉冲击。二、BIM技术可以快速计算与测量,并且非常的精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多次测量工程量,传统的测量需要工作人员按照图纸一一测量并且记录。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三、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四、由于BIM技术应用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部生命周期,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对比,有效管理与控制,对比合同,计划于实际施工的耗材量等数据,实现对项目成分风险的管控。
2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质量控制要素
资料显示,在日本,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建行一栋一百户的五层住宅房需要的工期大约为240d。如果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建筑构件都可以提前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现场进行机械吊装,同样的住宅楼仅仅用了180d就全部竣工,工期缩短了25%,大大节约了构建的时间成本。
资料同时表明,在法国,传统建筑每平方米平均用时为20个工时,但是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进行工业化生产构件特别是在拼装技术广泛运用之后,每平方米用工下降到了11.5个工时,施工的用工节约了将近50%。采用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劳动强度也因此大幅度降低。
传统建筑在实际施工中会用混凝土,沙子,水泥展开现场搅拌以及垒砌工作,会产生非常多的建筑垃圾以及粉尘。而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直接进行现场装配以及连接工作,有效的避免各种扬尘的散发,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选用的是吊装装配工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振捣泵,建筑模板拼接以及安装中产生的一些噪音。
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施工现浇混凝土以及现场模板作业相对比较少,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扬尘污染。选择装配式施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施工中的材料浪费,借助相关技术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每100m2住房可以减少大概5t 建筑垃圾。
由上可知,装配式建筑在缩短工期、节约用工、环境友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建筑。施工做法的不同,导致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要素与传统建筑也有很大差异。
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主要在于工厂生产构件,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就施工现场而言,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要点已经转移向了构件的质量检验及装配。因此,应建立构件质量追溯机制、完善装配作业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
3 基于BIM 技术的装配式质量管理工作方式研究
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中,构建BIM模型的方式能够将潜在问题在正式动工前及早发现,及时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优化信息管理模式、配套信息技术管理及优化组织架构模式等方式,能够有效将BIM技术与装配式质量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达到较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3.1优化信息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在以BIM 技术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伴随信息传递效率的加快,质量管理更加准确且更具实时性的特征。积极构建BIM 模型,并且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基础作用与前提作用,可以在模型中保存大量信息,确保信息组合的合理性不断提高。而在信息模块当中,则能够准确定位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手段,以实现施工构件的编码与类型划分。其中,所有编制的条码在单元当中仅对应唯一ID 码,并以此为基础贯彻落实后期质量管理工作。而ID 码编制需将BIM 模型工业基础分类标准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保证编码唯一。在国家层面,一般借助IFC 标准完成类型的划分,但一定要与层次要求相吻合,即领域层、共享层、核心层以及资源层。这样一来,就能够抽象描述建筑构建的整体,以保证表达出构件的类型。除此之外,要完成信息准确录入,因为施工现场不同所提出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而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借助相对应的质量管理方法与录入方法。而质量管理一般可以细化成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种。前者在制造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具体指的就是操作工作人员向数据库传送构件内部芯片材料质量的信息内容,并且在与标准程序对比的基础上,达到自动评比的目标。而最终的评比结果则需要利用ID在模型当中并借助不同颜色呈现出来,为评价管理工作人员与质量评比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实践工作中,若设计工作人员找出其中的质量问题,则需要借助视频亦或是图像等途径记录信息,并利用芯片上传信息,最终达到管理与记录的目标。
3.2配套信息技术管理
为确保装配式质量管理信息更加准确且具有实时性的特征,应充分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方式。对IFC 技术进行灵活地使用,可以保证构件编码的合理性,确保构件只具备唯一ID 码,以RFID技术当作必要的支撑技术,进而对信息内容予以及时地读取。需要注意的是,RFID 技术就是无线视频识别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确定位置与识别信息方面,无需在系统与目标间构建相应的联系。这种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形状多样化且安装相对便捷,适应性也较强,能够有效抵御腐蚀性的物质。基于此,对RFID 技术的合理运用,针对信息予以有效读取,所保存的数据容量极大,在标签的作用下达到存储的目的,与质量以及信息管理需求相适应。
3.3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BIM 技术属于全新技术,将其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很容易受传统组织与方法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贯彻落实BIM 技术的质量管理,最关键的就是要灵活运用组织措施确保质量。深入研究BIM 技术,可以借助成立专业质量管理小组的方式,不断加强BIM 组织信息以及职能。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有效地组织,并参与到学习与培训活动当中,以保证其在思想与行为方面接受全新的技术。录入构件信息内容的时候,则需要及时处理信息内容,以保证与质量以及速度等方面的要求相适应。而在质量控制方面,对组织予以合理运用,综合考虑动态化管控原理。作为远程管理工作人员,对BIM 模型进行应用,能够深入了解并掌握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位置,进而站在组织层面贯彻落实管理与控制工作。
结束语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行业产业对高新科技的应用范围也在不但扩大,这使得这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与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BIM技术作为现阶段高新科技的重要组成,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程度相对较深。对此,文章以工程项目为立足点,通过对BIM技术的简单概述,以及其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BIM要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管理当中,未来BIM技术的发展将围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科技的运用,实现建筑产业的技术升级,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打造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的新兴建筑业态。
参考文献:
[1]康鹏.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
[2]兰兆红.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3]戴文莹.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田东方.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永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9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质量论文; 构件论文; 信息论文; 模型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