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型社会论文

结果型社会论文

结果型社会

[德 ]赫尔曼 ·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著 吴秀杰 译

“结果型社会”(Ergebnisgesellschaft),就是这样,这不是拼写错误。(在德文中与之仅有一个字母之差的)“体验型社会”(Erlebnisgesellschaft),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深入讨论的话题。霍斯特·奥帕绍夫斯基(Horst W. Opaschowski)① 霍斯特·奥帕绍夫斯基(1941—),1975—2006年担任德国汉堡大学教育学专业教授,是德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媒体人、政治和经济顾问。——译者注 在展望20世纪80年代时,就曾经将其关注重点放在人们对于体验的追寻上:“休闲的时间,大多会变成(获取)体验(感)的时间”(Freizeit wird wesentlich Erlebniszeit)。1992年,社会学家盖尔哈德·舒尔茨(Gerhard Schulze)② 盖尔哈德·舒尔茨(1944—),德国社会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实证社会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理论,因为提出“体验型社会”这一概念而在公众中广为人知。 的煌煌巨著《体验型社会》(Die Erlebnisgesellschaft )出版,他认为这一概念展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关键功能,并以取自经验研究的大量观察和数据来夯实这一阐释。毋庸讳言,当我在脑海中形成“结果型社会”这一说法时,也许是在力图找到一个与“体验型社会”有所呼应的概念: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不光体现在有着相似的发音和拼写形式上,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其内容特征上。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盖尔哈德·舒尔茨的思路是:人们对体验的追寻,与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理想是连在一起的,而后者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呈现为各不相同的样式,并非只存在于那些高大上的审美制高点上。他敏锐地发现,体验感的出现,经常与一些相当凡俗的事物处于关联当中;他还让人明确看到,人们的体验感如何被“体验市场”(Erlebnismarkt)所操控,而这个市场上的产品供给缤纷多样。他也注意到,对于这一市场而言,快速变换是其典型特征:“在上演消费这一幕时,已经能感觉到下一桩供给已经挤靠过来”。这个市场的目标在于,要让消费者更在意“拿取”(Nehmen)而不是“拥有”(Haben)。变换被提升为基本原则,体验感之间的时间节奏变得越来越短平快。追求体验感的做法,也往往带有如上瘾般的形式。让我们再一次引用舒尔茨的句子:“慢慢地,各段体验感之间,已经不复存在时间间隔。如今,体验增强再上一个新台阶。体验感的平均时段变得越来越短。”舒尔茨在这里提到,“换电视频道可以看作整体发展上的一种症候”。体验带来的只是“点式的满足”,而这又导致“胃口一直变大”。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一节点上,“体验型社会”转变为“结果型社会”。

“体验”(Erlebnis)一词在德语中带有很重的价值评判色彩(也因此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译法)。以“体验式教育”(Erlebnispädagogik)为例,这总是被理解为“全方位的培养”(Ganzheitliche Erziehung),在知识智力上的发展之外,也包括感觉的塑造、身体的成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体验型社会”这一概念中,这种隐含想法一直都存在。“体验”一词蕴含的积极含义以及人们给予它的较高价值评判,肯定也有助于“体验型社会”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关键词和标签。在许多领域当中,尤其是在商业广告里,带有“体验”一词的类别会让已有的供给产品得到价值提升:体验式旅行、体验式餐馆、体验式购物,等等。

2.1.4 心理状况 患者由于行右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外观有所改变,伤口持久不愈,又发生了皮瓣坏死,使患者面容忧郁,沉默不语。负面情绪间接地影响伤口的愈合。

在使用数字媒体时,很多情况下人们并非有目标地搜寻某些特定的节目或信息,而是来回逡巡在几乎无边无际的选择可能性当中。人们会一个接着一个地点开许多内容,而后又马上离开。这与人们以前拿着电视摇控器频繁更换频道的做法,堪有类比性。大多情况下,人们根本不是在找特定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容易,毕竟有电视节目表,有专门的杂志,报纸和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快速换频道也不会让人从一种体验进入到另一种体验,这种频繁换台的结果就是,一个接一个地把所有的节目供给都过目一遍,快速地在待看长单中勾掉这些节目。

Einstein, Norbert: Der Alltag. Aufsätze zum Wesen der Gesellschaft . München 1918.

“体验型社会”这一概念,却要撼动这种经常美化凡俗事物的做法。盖尔哈德·舒尔茨强调“内心取向”(Innenorientierung)在“体验型社会”中的重要性:“来自外面的东西,先要经过加工才能变成体验。”不过,很多领域中的加工(如果还能这样说的话)也趋于越来越短暂。这样一来,人们所做的就不再是本意上的去经历、去体验什么,而是变成了做过了、完成了:此时,深层次的感觉触动,被来去匆匆的峰巅时刻所取代;深思熟虑(Reflexion)萎缩到反射(Reflex)。这导致出现了“结果型社会”这一概念,某种程度上不再有“内心取向”了。即便那些快速获取的结果,也只有在主观接受中才会发生作用;但是,由于人一直在追逐结果,因而在扑面而来的客观供给面前,也就几乎无力抗拒和应对。

Gross, Peter: Die Multioptionsgesellschaft . Frankfurt/Main 1994.

同属于这类情形的做法,给不同代别配发标签是其中之一。这发端于赫尔穆特·舍尔斯基(Helmut Schelsky)②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1912—198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提出的“怀疑的一代”,随后而来的是“68代”,取代它的是“高尔夫代”③ “高尔夫代”是德国专栏作家弗洛里安·伊利斯(Florian Illies)采用的一个标签,用来指1965—1975年那些在联邦德国出生的一代。他们的特征是不热衷于经济发展,只想享受父母一代挣下来的小康生活水平,缺少社会批评意识和政治意识,耽于消费,追求时尚,以自我为中心,以消费名牌物品为价值定位的导向。“高尔夫”指的是大众汽车的高尔夫车型系列,是这一代年轻人追捧的身份标志。——译者注。 ,与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④ 道格拉斯·柯普兰(1961—),加拿大作家、视觉艺术家。 的小说中描写的“X世代”相近。如今这位加拿大作家推出的“A世代”,而在德国人们说的是“Y世代”,其特征是瞩意于职场上的功成名就、做派讲究,他们的形象动摇了人们头脑中“叛逆的年轻人”这一习惯设想。标签接踵而至的速度越来越快。代别标签首当其冲落在年轻人身上,在标签中,生物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代别取向连在一起。这些标签所指的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发展阶段,因而有着限定的时间段。代别和它们的标签名字,旧的很快会让位给新的;然而,对整个社会的标签化虽然也因着社会改变而有所改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中多种标签并存。

一般而言,这些标签化都不免言过其实。有时候它们被展示得神乎其神,好像这样就能让一切谜团迎刃而解一般——这样做的人,大多都不是首创者本人,而是那些带着使徒般热情的追随者。各种标签式的关键词,无非是观察社会的不同视角而已,而社会本身的多样性和缤纷质性总会打破任何一种标签化。1918年,经济学家诺伯特·爱因斯坦(Norbert Einstein)⑤ 诺伯特·爱因斯坦(1892—1980),经济学家。出生于德国康斯坦茨,1937年移民到英国,后迁居美国西雅图。 出版了《社会本质论集》(Aufsätze zum Wesen der Gesellschaft )一书,其副标题是“日常生活”(Der Alltag )。他在这本小书中凸显出单个日常生活现象:问候方式、夏日清凉饮料、旅馆、生日、香烟、女性内衣、巧克力;但是他也思考“社会作为整体”这类问题。不过他所强调的是,如今的社会“有那么大量的、彼此矛盾的面孔,没有任何一种不自量力的原则足以用来解释和理解它”。任何从某一角度来解释一个社会之内在结构的尝试,都会面临这种制约。

本文提及主要参考书:

以这里为基点,可以与其他标签形成更多条交错式的关联,比如“信息型社会”“知识型社会”,或者是“体验型社会”“纵乐型社会”“结果型社会”也能连得上。“风险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全感以及缺少计划保障,都让人趋于做出短期决定、要迅速取得结果,人们需要临时发挥。与此同时,那些历经艰苦努力才达到的、或者那些作为目标而取得的结果,分量变得轻了。有着多种选项的可能性,一方面会导致僵持、无法行动;另一方面也经常会引发“滥化”,竞相尝试诸多可能性,不同结果纷至沓来。从这种状态中出现的快节奏与那些极力推崇带有目标导向的工作一样,都会通向斯蒂芬·格里华德(Stephan Grü newald)④ 斯蒂芬·格里华德(1960—),德国心理学家。 所描写的那种“乏力的社会”(erschöfte Gesellschaft)。

最清楚不过的,是与“结果型社会”这一概念的关联。当霍斯特·奥帕绍夫斯基认为随“体验型社会”之后而来的是“极致型社会”(Extremgesellschaft)时,他已经走在这一方向上;盖尔哈德·舒尔茨在很多地方都指出,以快速完成为目标的做法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欢呼结果。由此一来,“结果型社会”的设想注定得从“体验型社会”的设想中破茧而出;我的文化学描述可以被看成是对盖尔哈德·舒尔茨的框架给出有针对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观点交锋的注释。

Beck, Ulrich: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 Frankfurt/Main 1986.

在中华商务服务的这么多年,公司的开放、包容、创新、国际化,让梁兆贤快速成长,缔造了25年连续升职17次的传奇神话,其把这归结为从不间断的学习。学习让印刷科班出身的梁兆贤系统化地进入现代化管理的世界,打开科技与印刷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掌握了经济与工业生产制造的发展规律,而正是这些积累,让他厚积薄发,成就今天的荣耀,也让印刷成为其众生为之奋斗拼搏的事业。

我分别讨论到十四个话题,它们都是我们文化中的某一部分,但是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分支领域。我无意去涉略很多具体到细节情形,并没有系统地去讨论那些在不同领域中的实地研究中搜集上来的特定材料。在这里我想捎带说上一句:研究的扩展、对出版的要求以及新的出版可能性,使得资料多得不可胜数,即便在某一分支以内,专家学者几乎也无法关注到全部的材料。正因为如此,去关注更大范围内的关联、提炼出那些在文化的各种领域里都打上了印记的共同性,则显得更为重要。

政府可以鼓励茶叶出口企业积极使用电商平台扩大出口。在检验检疫,便捷通关等方面给予茶叶出口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促使企业尽快建立起适合茶叶运输的速度快,价格低的国际物流体系,提高企业的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也绝无理由认为,那些在近年里形成的标签无非是从真实世界中截出来的偶然性片段而已。它们中的大多数标签,所瞄定的都是可以由此出发覆盖整个社会的核心定位。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贴标签的做法并不是要把事物无关联地并置起来,更多的则是一再尝试在各种事物之间划出关联线条。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Ulrich Beck)① 乌尔利希·贝克(1944—2015),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在他的“风险社会”构想中指出,由工业社会引发出来的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危害状态,不光出现在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也遍及全部的社会领域。对此进行掌控的困难程度,以及在某些时候掌控的不可能性,让高度不安全感进入每一个体的人生经历当中。某些制度化的安全措施——传统的明确性,便是一个例子——也不复存在了,留给人们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彼得·格罗斯(Peter Gross)② 彼得·格罗斯(1941—),瑞士社会学家。 所描绘的“多元选择型社会”(Multioptionsgesellschaft)强调这一点:这种社会给人以更多的自由,但是旧有的防护绳索也被剪断了。在1970年代,呼吁解放和自我实现的声音大行其道,有人用一句号称出自幼儿园孩子之口的问题来对此进行嘲讽:“今天又必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吗?”在这个孩子式的问句当中,潜藏着自由与无安全感的对立,这是多元选择型社会的特征,它让人处于维持某种拼凑式生存(Bastelexistenz)的平衡当中,正如罗兰·席策勒(Roland Hitzler)③ 罗兰·席策勒(1950—),德国社会学家。 所描述的那样:变得更大、更无法一览无余的,不光是物品供给的市场,认知阐释的市场亦如此。人生之路上,按照既定线路、一帆风顺的职场生涯变得少见了,人们被要求要对业已改变的自身处境做出快速的、可灵活变通的反应。

我的研究朝向当代社会,但是带着广角视野。往昔的情况也被纳入进来,这并非仅仅出于泛文化史意义上的兴趣。人们一再地发现,那些不假思索地被归类为“现代的”或者“后现代的”事物或者情形,其实是更古旧的原初事物,或者至少早有前身。从历史学辨析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某些没有古旧前身的事物和情形标记出来,这些地方是形成新结构的节点。

Coupland, Douglas: Generation X. 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 . London 1991.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批评包含五项步骤和内容,即:分析原文,着重分析其写作意图及功能;分析译文,重点分析译者对原文目的的阐释,翻译方法及影响译者翻译的其他因素;比较原文与译文,选择原文和译文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译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评估译文质量;分析评价译本在目的语文化氛围中的地位和价值[1]。同时,纽马克阐述道,上乘的译文就是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图,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2]。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trophic gastritis, metaplasia, or dysplasia are routinely subjected to eradication therapy targeting the underlying infection; however, eradication is only partly effective at reversing atrophy and often fails to treat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63].

我的主要论点是:这种行为遍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也就是说,那些以寻求体验感为目标而无端地获取结果的做法,以及有意义地安排生活这一目标,这二者至少是并驾齐驱的。在若干领域当中,只需打勾——也就是说,以结果为取向的做法——变得如此重要,人们已经不再去考虑“体验”这个类别了。我选择去观察日常生活不同领域中五花八门的情形,所涉范围不一而足:从与钱打交道的方式,到对体育的热爱;从观光旅行到多人桌游;从社交闲聊到发“推特”;从疾病认知到时装;从业余爱好到工作和经济管理。所列举的事例来自德国,尤其是我在德国西南地区所进行的观察;但是,从中凸显出来的趋势在大多数工业国家都正在发生。在跟经济问题相关的语境中,“结果型社会”这一概念已经派上了用场,期刊《参与决策》(Mitbestimmung)在2003年刊登了一篇争论性质的谈话录,某一技术公司的企业工会负责人谈及企业管理者素质欠佳时指出:“我们不是业绩型社会,是结果型社会。至于结果是如何达到的,根本无所谓。”在这类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型社会”所涉范围之广,其严重的后果主要出现在经济领域当中。这一概念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观察当代文化整体的视角。这里言及的文化概念,当然不是指那些高端而精英的供给,而是形塑人之生活的力量,它也塑造了日常生活。我说的是看待当代文化的一个视角,这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角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几十年里,已经有很多标签来描写我们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有些是生造出来的词汇,只在很短的时间内作为试验气球在报刊专栏中一飘而过;不过,经常也有一些稳定的概念,有精准的观察以及丰富的理论做支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知识型社会,教育型社会,媒体社会,信息社会,多元选择社会,拼接型社会,单身社会,纵乐型社会,疲惫型社会,乏力的社会——这个系列还可以继续下去。曼弗雷德·普里兴(Manfred Prisching)① 曼弗雷德·普里兴(1950—),奥地利社会学家。 感到不胜其多,便提出“标签型社会”(Etikettengesellschaft)一词来描述这种情形:真实世界如此复杂,人们难以对其形成总体概观,于是对类型化的需求在增加。

Grünewald, Stephan: Die erschöpfte Gesellschaft . Köln 2013.

从我国反腐实际情况出发,该法立法可分两步走,先可由国务院制定《公务员财产公开条例》,对官员财产公示的范围、形式、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同时中央中纪委应配合全国人大有关部门,抓紧总结国内部分地方实行申报的经验做法;收集了国(境)内外关于申报制度的材料,对相关制度设计进行分析论证,结合我国实际,及早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加快立法进程。

Hitzler, Ronald, Anne Honer: Bastelexistenz. Über subjektive Konsequenzen der Individualisierung. In: Ulrich Beck,Elisabeth Beck-Gernsheim (Hg.): Riskante Freiheiten. Frankfurt/Main 1994.

Opaschowski, Horst W.: Arbeit. Freizeit. Lebenssinn . Opladen 1983.

Prisching, Manfred: Die Etikettengesellschaft. In: Prisching (Hg.): Modelle der Gegenwartsgesellschaft. Wien 2003, S.13-32.

Schelsky, Helmut: Die skeptische Generation . Düsseldorf 1957.

Schulze, Gerhard: Die Erlebnisgesellschaft. Kultursoziologie der Gegenwart . Frankfurt/Main 1992.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19)01-0116-05

[作者简介]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德国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

[译者简介] 吴秀杰,自由译者,旅德社会人类学学者。

* 本文是《结果型社会:日常文化的诸层面》的导论章。该书德文版书名:Ergebnisgesellschaft.Facetten der Alltagskultur . Tübinger Vereinigung für Volkskunde e.V., 2015。该书的中文版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丁红美]

标签:;  ;  ;  ;  ;  ;  ;  

结果型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