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之春_有机农业论文

有机食品之春_有机农业论文

有机食品的春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天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执行 张成龙

“有机”的生活方式

2007年6月30日,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全食”开到了英国伦敦的肯星顿富人区,而针对英国国内依旧不眠不休的关于有机食品的讨论,《每日电讯报》7月14日刊出两则研究报告,论证有机食品确实对健康有益……不过,七个时区之外,地头田间的中国有机食品生产者依然在寻找一种更好的种植与售卖方式,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上海下西洋有机蔬果园内,销售主管王晓明表示。

“更多人消费有机食品,就会促进生产,促进整个生态大环境的改善。”有机食品爱好者洪布朗6年前在上海创办的“生机小铺”,如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消费。在他看来,有机食品不过是我们对食品的基本需求,而长远来说,这是一项有益的环保事业。

“有机”就像盖在食品上的一个健康标签

1993年,生长在台湾地区的洪布朗到大陆工作,原来就习惯了食用有机食品的他,萌生了在大陆经营有机食品的念头。2001年,“生机小铺”开业,他心里有一个想法,就是让顾客信任这些食品,因为,“放心才是未来”。

“我是宁可相信,有机蔬菜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让人比较放心。我喜欢买了有机食品就拿来生吃。”在杭州从事通讯行业的黄小姐说。

吃惯了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偶尔会对其他蔬菜感到不放心。对他们而言,“有机”就像盖在食品上的一个健康标签,更能让身体无负担地享受。王晓明说,如今他最喜欢吃自己食堂烹饪的有机蔬菜。

但黄小姐也困惑,除了认准包装袋上的“有机”标志,她并无其他鉴别方法。有时候她也会猜疑:这些标志是不是很容易假冒?

截至2006年底,中国有30家经国家批准注册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各自有自己的认证标志。其中,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是唯一一家获得国际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据该中心副主任张纪兵介绍,目前在南京国环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大约为500家左右。

美国有机食品的占有率已达到20%,像“全食”超市,一年能在美国取得56亿美元的销售额。在欧美,吃有机食品一度是身份与生活方式的标志,英国王储查尔斯、歌星保罗·麦克特尼、麦当娜等都号称是有机食品爱好者。但在中国,要做出这一选择不仅昂贵,而且选择范围也有限。因而中国的有机食品消费者都很随遇而安,能找到则食用,找不到则坦然处之。据洪布朗介绍,“生机小铺”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依然以日、韩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为主,内地顾客约占20%,“未必是很有钱的,多数是具有健康饮食观念的年轻人。”

“如果商店里有更多有机食品,我当然会更大量地选择。”黄小姐表示,她也希望看到更多有机食品的品牌,这样,她就可以在品牌中有所选择。

无毒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其实健康生活不仅仅是吃有机食品,还包括日常消费行为是否健康,我们喝的水、穿的衣是否健康?”洪布朗说起他的有机“经”来,脸上总是荡漾着笑意。他的名片上写着“有机和素食的生活方式”,“对,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十分用力地点头确认。

很多人接受有机食品,不仅由于自身健康的需要,也因为环保,确信这是一种对土地较少负担的生产方式。在环保总局的文件里,明确表示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食用有机蔬果不仅对个人身体有益,也有助于保护生态,减少农业污染。“在一定意义上说,有机食品的市场化是一种文化认同,比如环保文化、地方文化、生物多样性文化等。”张自己兵说。

洪布朗说,因为不用农药,农场里各种动物纷至沓来,黄鼠狼、兔子出没,蝴蝶成群,“好似全世界的蝴蝶都飞到农场来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悠游自在,“土地是生命的源泉,生生不息的动物出现在这里,让人高兴!”

“生机小铺”的特种米生产基地位于昆山,但洪布朗仍时常组织顾客去采摘蔬果、体验自然。而下西洋有机蔬果园所在的嘉定现代农业园,也有向大众开放的采摘区域。王晓明介绍说,市区的年轻人对采摘很感兴趣,他们来到这里,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亲近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洪布朗并不指望吃有机食品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百毒不侵”。“我们已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么多年,并不清楚身体的哪些部分被影响了。而且,就算吃得健康,每天依然接触大量污染。但如果你想要减少身体受伤害的几率,就应该吃有机食品,这是一种回归。”

贵有所因

虫害、暑热造成的损失,只是抬高有机食品价格诸多原因中的一种。从土地到人力,每一环节,有机食品都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在洪布朗看来,所谓有机,就是要“恢复到两三百年前祖先怎样耕种”。那时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一切靠深耕细作,自然循环。

但我们如今所要面对的,却是一块经过多年来化学制剂不断渗入、积累的土地。按国家规定,要消除化学污染的影响,土地必须经过三年的转换与净化过程,“在这三年中,种植能够吸收毒素的绿肥,如蚕豆、苜蓿等,稀释有毒物质,再加以灌溉。”洪布朗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土地的转换过程,“从此以后,这块土地不能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只能用有机肥。”

“有机农场的灌溉水也要符合标准,每年都要检测。”王晓明介绍说,下西洋有机蔬果园使用的水来自园区内一个与外界不流通的大鱼塘,水系内部循环,保证了不受外界污染。而在“生机小铺”建立的洪泽湖种植基地,灌溉水来自农场挖掘的人工湖,而非近在咫尺的洪泽湖。

农药立竿见影,不用农药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劳力除草除虫。人工已成为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同时,生物农药的价格一般比化学农药贵,并且,“不用化肥,蔬果长得比较慢,生产周期比较长。”王晓明说。

洪布朗为我们算了笔账,“种植一亩地普通品种的米,如果用化肥和农药,收成能超过1200斤。而用有机方法种植,成本是它的二至三倍,收成仅为三分之二左右。”他并没有计入损失成本,收成“少”,是由于有机方法种植的稻米,不能像施用化肥的那样种得很密、还能长得粗壮。

但洪布朗坚持认为,有机食品不应该“那么”贵。他的小铺子曾经营过东北产的有机蜂蜜,“成本25元,我卖37元,已经赚得不错”。后来,上海一家代理商代理了这种蜂蜜,批发价40元,“我问他们:这怎么卖?他们说:卖80元!别人都卖80元。”不少经销商认为所谓有机就是可以卖高价的,却不注意培养市场、培养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同感。洪布朗认为,这是有机食品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这会让有机食品的路越走越窄。”

目前,下西洋有机蔬果园很少向超市供货,因为“超市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且浪费很大,销售成本比较高”。他们每年种植六七十个品种的蔬果,主要接受团体预定,蔬菜价格大约在12元一公斤。在王晓明看来,这个价格大约是普通蔬菜的两三倍,考虑到成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有机食品的诞生过程并不长,但自上世纪40年代第一家有机农场“罗代尔农场”在美国诞生以来,有机食品日益成为许多热爱自然、崇尚环保的人们追捧的食物。近年来,不断有科研机构论证,有机食品饱含维生素C、黄酮和多酚等对身体有益的物质,确实有利于身体。

而在洪布朗看来,有机食品不过说出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生产者,请提供更健康的食品,让我们的身体每天趋于更干净!

有机农业的“钱”途

被高估的有机农业

“我们公司的业务在近几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量,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有机奶的销量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了脱销的状况,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北京一家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李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目前,中国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家庭已经达到了2亿人,有机食品将成为中国中产阶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未来30年消费者选购的主要食品标准品类。看到如此众多的潜在客户,李经理喜上眉梢。

在这个巨大蛋糕的引诱下,更多的投资机构也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有机农业。据上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介绍,3年前上海还只有五六家有机农场,但现在已增加到30多家。

针对投资机构的热潮,一些专家和企业则希望有盆冷水来浇灭它。

“有机农业的前景的确很好、很诱人,但是目前还没有达到大量投资的阶段。有机农业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还没有达到资本起主导作用的阶段。”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目前国内的有机农业还停留在概念炒作的水平上,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企业多半都要依靠“小而全”模式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没有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

“投资者投资进来到底想做什么事情,需要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而就企业而言,目前做的不是如何去融资,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诚信通道,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张建伟坦言,确实有几家风投公司找过正谷。

“就算是产业链比较成熟了,也需要有两三年的缓冲期和过渡期。”农科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机农业不单单是耕作方法的改变,涉及的领域很广。例如在一块地里搞有机农业,这块地的旁边就是一个塑料厂,这块地还算不算在搞有机农业。再如,这块地的浇灌水源遭到了上游的污染,这块地种出的东西还算不算是有机产品。这都需要综合考虑。”

“有机农业是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但是有机农业恐怕不会大面积的推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的水似乎更凉了点。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有机农业的产量比较低、价格高,我国可能会在蔬菜、水果等领域放开。但是像小麦、水稻等事关粮食安全的主要粮食作物不会大面积搞有机种植的,风险太大。”

另据英国的最新消息,英国两家权威机构几乎同时发布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报告:单从营养角度来说,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并没有多大差别。“这个结论已经被全球各大媒体转载,它到底会给有机农业造成多大打击,我们将拭目以待。”郑风田说。

无论有机农业是否适合现在投资,对于有机农业的前景似乎人们并没有异议。那么,我国的有机农业如何做大做强?

张建伟表示,有机农业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再其次,需要一些组织和机构来构建一个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把信息丰富起来。最后。企业如何寻找到一个更好、更适合的商业模式。

优势:健康环保VS劣势:政策盲区

中国拥有全世界6%的土地,却使用了全世界35%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的破坏非常严重。长此以往,土壤将失去活性,不再适合作物生长。而使用有机肥料则不会陷入这个怪圈。”8月3日,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建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有机肥料的营养元素也更丰富。“新鲜的有机蔬菜比常规蔬菜多含50%以上的维生素、矿物质、酵素和其他的微量元素。其中的黄酮类微量元素更是已知的抗氧化剂,有降血压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张建伟说。而化肥中营养元素单一,只有胺、硝酸盐、硫酸盐等,虽然能使作物的生长器官会长得很大,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微量元素,种出的蔬菜水果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口感极差。

常规的畜牧行业经常会给养殖的禽畜注入激素和抗生素。而有机农业则是不需要的。“以养鸡为例,在有机养殖场中,鸡是放养的,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而并非是被困在一个个小笼子里,它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是比较强的,无须打抗生素。”

而对于转基因技术,现在学术界和科学界争论还很多,一些专家指出,假如无法证明转基因对人体是有害的,就可以应用;也有专家表示,无法证明转基因对人体是无害的,就不能使用。

而且,转基因技术一旦释放出去是很难被隔离或者控制。

“因此,有机农业更能显示出其环保、健康和可持续性的优势。有机农业肯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张建伟说。

然而,有机农业将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已经在业界达成了共识,《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致电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产业政策处时得知,我国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文件。

该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耕作方式,目前农业部还只是处在鼓励层面,但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扶持有机农业的文件出台。

相反,各地方政府则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有机农业扶持政策。以北京为例,生产者的第一次认证费用可以由政府埋单,有机肥和植物原农药的购买上都有相当大的补贴力度。

如今的有机农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产量、技术、认证、消费者的认可度还存在太多的问题和风险。

在欧洲,一些国家为了扶持有机农业,强制性地规定中小学生的午餐必须订购一定量的有机食品。这种经验我国能否吸取呢?“比较难。”张建伟坦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也同样不太看好这种强制性政策。他说,我国有机农业还存在太多的问题,其发展还是靠市场来决定为好,里面不要掺杂太多的行政命令因素。

产量之忧

有机农业的产量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假如是一个没有技术的普通农民兄弟,产量的确有可能会低很多。但如果是一个有技术和经验的人士来种植的话,在产量上与常规农业相差不大。他们了解作物发生病虫害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生长周期等,并可以通过控制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来更好地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化肥是速效的,能够使叶菜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提高产量。而有机肥是缓慢地释放自己的营养成分,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但长期来看,使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的结构,使有机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对于豆科作物和杂粮作物而言,长期坚持有机耕种的话,产量反而会比常规农业的耕作方式更高一些。”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建伟说。

对于大面积地开展有机种植是否会影响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张建伟回答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我国现有的有机农业种植者的经验还很初步,如果大面积地去种,收获是有风险的。

张建伟还指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只是其中的一种。我国的粮食结构还有优化的空间。我国一些粮食作物是做畜牧的、做饲料的,例如玉米。其实,畜牧可以用苜蓿等其他的品种代替。这些品种完全可以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这可能是解决粮食安全比较好的因素。”

价格之惑

众所周知,有机食品的价格要比常规的食品贵上3至5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呢?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建伟解释说,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甚至承担更大的风险。

在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清除杂草是不能喷除草剂的,需要人工除草。人工除草的成本,当然要远远高于1瓶除草剂的成本。另外,普通的农业生产者也已经习惯和依赖于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在缺乏技术支撑的情况下,突然禁止使用农药就会存在种植风险。假如病虫害爆发了,生产者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农民兄弟种上10块地,也许只能收获其中的7块、甚至5块。”张建伟说。

再者,由于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初步、单位产量劳力投入高、企业种类繁多,这些都意味着有机农业还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其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会更高。“还有一个成本是信用成本。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诚信体系很担忧,对于有机食品的标志并不是太认可。

另外,国外有机食品价格只比常规食品偏高30%的说法,张建伟指出,不是国外有机食品便宜,而是常规食品更贵。以1斤西红柿的价格为例,在国外常规的是5元钱,有机的是6元。而在我国,常规的是0.5元,有机的是5元。

张建伟认为,我国有机食品太贵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常规食品的价格被过分低估了。

“我相信,随着有机食品和有机产品的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应当降低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成本。”张建伟说。

认可之殇

有机食品虽然有着更健康的优势,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怎么认同。我国有机食品市场与欧美日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机食品占我国全部食品市场份额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除了价格过高等因素外,消费者对有机认证的质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由于消费大众对于有机食品了解不够,加之国内有机食品认证市场仍有待规范,一些不良商家常常利用漏洞贩卖未达标准的“有机食品”欺骗消费者,甚至屡次出现大型超市销售不合格的“有机食品”,导致“有机食品”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在国外,有机食品的验证是很严格的,尤其是面积。但是我国的认证却缺乏监管,一些公司只要申请了1亩地的有机认证,就鼓吹自己的产品全部是有机的。相关部门也无法做到时时监管。所以说,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十分严重,一直制约着有机农业的发展。”郑风田把这些食品戏成为“伪有机食品”。

目前,我国的30多家有机食品认证都是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但是这些认证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被认证者的缴费。认证机构之间也是竞争的关系。“这就存在一个矛盾,如果认证不严格无法向政府和消费者交差,认证过于严格则可能会失去认证客源。”张建伟说。

“有些认证机构甚至变了‘味道’,成为某些人的敛财手段。”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食品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检查员,在对有机食品认证时,得到的结果差异性很大,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说服力。而具体如何认证,3位业内人士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单就企业而言,张建伟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诚信通道。

“企业做宣传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忽悠消费者。假如让消费者绝望了,有机农业可能会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郑风田警告说。

有机是一种方向

未来我们吃什么?是在担忧中选择科技催生出的新产品,还是选取没有人为改变的天然食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门杰诺德·艾尔森博士所言:“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恐惧,已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这个叫嚣了几年的外来词汇,被视为健康安全食品的最高级别,是目前国际上对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食品比较统一的看法,有机食品行业更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文良看作“21世纪财富积累的最大机遇之一”。不知不觉中,有机食品已经成为食品企业发展的新坐标。

无机时代,谁动了食品业的奶酪?

生活中时而就会听到有人抱怨:吃东西就像是在吃猪饲料。据食品业内人土透露,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想想用激素催出来的鸡,从出生到死亡就四五十天,在激素作用下的肉牛可以长成几吨重,这样产出的蛋和肉能有什么滋味?

除了口感差,品质更差。以致越是了解食品领域的人就越是对吃产生恐慌。比如农药,化肥大量被使用在食品生产上,但是60%的农药已被证明含有致癌物质,还有110种农药会破坏人体激素的平衡。再加上福寿螺、“苏丹红”鸭蛋、陈化粮、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更令食品行业雪上加霜。客观地说中国正处于“无机时代”。从口而入的不再仅仅是能量、营养、健康,而是潜在的生命危机。

也就难怪很多外国人感慨:中国已经称不上美食大国

然而这并不光是一个简简单单吃的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的健康,关系着食品产业的未来。

在国际市场上,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和地区纷纷设置各种“绿色壁垒”。近些年,欧盟把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标准比原来提高了100倍以上。2005年韩国强化了对水产品金属残留的检验标准,2006年,日本对茶叶的农残检测项目从原先的82种猛增至669种。最为代表性的是我国杭州市萧山区100多家企业的出口茶产品在接受进口国的检测时只有3家顺利过关。绿色贸易壁垒使原本空间利润就很小的中国农产品企业,处境更加窘迫。

中国食品领域的内忧外患,引起了食品行业人士的更多思考。当各种烘、烤、炸的滋味鸡还不如一句“草原绿鸟鸡,饿了吃青草,馋了食蚂蚱更吸引人时,食品业的奶酪被移动了。而食品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寻到自己的真正方向。

有机,救命稻草?

目前,国内根据土壤标准划分了食品的四个等级: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递进的安全级别也代表了食品的安全趋势。作为农产品中的“顶尖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这是从品质上对食品的要求。而与有机食品相对立的是什么呢?只是在数量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产量的确很重要。为了达到“饱”,为了提高产量,才有了转基因食品,才会如此大量地施用化肥,喷洒农药。

但时代已经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更新。我们都知道,法国是一个崇尚高档消费和时尚的国度,目前,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甚至是法国人口的二三倍。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定带来有机食品业的膨胀。而处于二、三十岁年龄段的下一代消费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不菲、喜欢口味好的健康食品,将是购买有机食品的主力军。这使有机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

企业是聪明的,跟着市场走准没错。追寻有机方向并不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不是只有前沿专家才能把握的。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临县,就是一个实践者。临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紧邻黄河,盛产红枣,被中国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黄河水的滋养使临县的红枣含糖量极高,为了发展枣产业,临县政府帮助企业申请了有机红枣基地的认证。

应当说在看准市场方面临县是聪明而具有前瞻性的。临县奥华公司的郭海平总经理告诉我们:早些年,由于红枣价格好,带动了临县当地农户及加工企业的发展,但随着红枣产量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强以及当地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的滞后,枣产业的经济效益一再下滑,甚至出现了停滞。

为了改变这样的生存局面,临县的领导与企业从当地资源环境出发,选择了以生产有机食品的方式来改变这种局面。临县申请有机红枣生产基地认证,却也历经了1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3年的转换期磨砺,方取得了根本性突破。通过计70多项国家新编指标严格检验后,临县克虎镇的3万亩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才获得了中国认证中心全国红枣首家认证。为何临县政府和企业煞费苦心要进入有机食品领域呢?

其实吸引有机食品企业的是有机领域充满诱惑力的利润空间。例如我国有机世界里的两个著名选手:香港上市的超大现代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近两年它们的股票涨幅分别超过或接近100%,令人刮目相看。即使刚起步的有机食品企业,也已经显示出了惊人的市场效益。山西临县的第一个有机红枣基地,只申请成功了2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有机枣带给枣农的收入要比普通枣高出2-3倍。

有机食品市场的丰厚利润,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这块大蛋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临县的第一个有机枣基地还算是招商引资的项目,本地企业看到外地企业在这个市场上获利很丰,也在努力追赶。鸿潮食品有限公司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民营企业,去年也申请了有机食品认证基地,目前已经通过了初步的审核,公司正对生产基地进行严格的管理,期望在许可证发下来时就能加工有机枣产品了。对于曾经是业务员的贺尖兵总经理,南下北上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触觉,此时他对公司的这项业务充满信心。

最重要的,有机食品为我国农业的出口和增加附加值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绿色壁垒”是让不少农产品出口企业尝到苦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而发展不喷农药的有机食品则很容易突破这个“绿色壁垒”。山西临县的红枣目前以内销为主,很少外销,这种中国特产,如若能靠有机食品来保驾护航,相信临县的食品企业能实现更好的效益。

有机之路的多波多折

有机食品是个舶来品。上世纪九零年,中国第一次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和加工厂,还是在荷兰某公司做的申请,由加拿大检查员做的检查。如今,中国已经有了三个有机食品的认证渠道。然而要想在有机食品的路上站稳走稳还得多过几关。

首先就是生产关。初做有机食品的地方难免会有抱怨,就是风险太大而利润又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天然状态下种植的苗木,很容易被病虫害所侵袭,培植人员若处理不当,可能血本无归。发展有机食品对生物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在山西临县,主管农业的刘平贵副县长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邀请外地研究所的老师与本地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共同研究治理病虫害的方法,之后逐一指导农民。他本人就是个红枣专家,是农民的好辅导老师。10多年前临县人自己研究的“防虫树裙”在北京92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专项成果报告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也为今天有机枣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此外他们还采用糖醋液、刮树皮、铺地膜等办法防虫,并引导农民施用高温杀菌的鸡粪和少量矿物质肥,同时引导农民采用能增产10%的枣园放蜂技术等。如今在第一块认证土地上已经演习过的这些技术,又要应用到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的第二块枣园了。值得庆幸的是,多项生物技术的研发,让走有机之路的临县有了足够底气。

事实上若不能把好安全关,那无异于把有机食品的高价位全部折算为成本,利润没了,将损伤有机食品企业的积极性,所以做好技术研发,才是农副产品企业前进的基础。

其次是资金关。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区,一般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和土地优势,同时这些地区又往往工业不强,经济GDP不高,但是有机生产基地所需要的用于改良土壤和改进生产技术的前期资金投入很高,农民本身不可能自己实现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所以需要政府的扶持。像国际上德国政府对实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每公顷土地无偿补助300马克。但我国政府能投入到发展有机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考虑到发展有机农业既符合农业发展趋向又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只能依靠政府和企业想出更睿智的办法。目前临县实行的是政府和企业联手的办法,即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免费为农民提供有机肥料,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希望通过一个镇的良好生产效益能带动另一个镇自觉实行这种生产作业,并实现一步一步地创新。但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呢?还要靠各地自己的创造。

再次是自律关,中国有机食品起步较晚,重要的是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尤其是在实际运作中,对经质量认证的农产品的监管更是无法可依。加之有机食品获证企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企业,面临着转换期的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以及市场销售的不确定因素,这使部分企业没有严格地按照有机食品标准进行生产,或者以未经认证的产品冒充有机食品进行销售。面对有机食品领域的诸多诱惑与法制监管的欠缺,企业若要站稳脚跟,只能更多地依靠本身的自律。临县鸿潮食品有限公司的贺尖兵总经理做过基层的技术员和业务员,十几年的打拼经验,深知诚信经营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今涉足有机食品领域,面对企业的风险,他唯一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做好企业的良心账。

发展有机食品,企业要为农民出资金,加之土地转换期的长时间投入,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毕竟走进有机食品领域为的就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如果不能把好自律关,那无异于自毁前途。

“有机”的未来

在春节前的市场,记者也曾走进多家大型超市,发现都专门开设了有机食品专柜,有机食品的利润也的确很可观。白菜、胡萝卜等家常蔬菜的价位竟达到普通蔬菜的8倍,甚至还是标有“绿色食品”标志蔬菜的二三倍。正如农科院研究员胡定寰所言:富裕的真正标准不是穿着什么,用着什么,而是吃着什么。吃有机食品正是为自己的健康上保险。

健康的需求就是有机食品的未来。根据一项跨国民意资料显示,85%的工业化国家公民在选择食品时首选有机食品,而北京、上海79%-84%的消费者也希望购买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如果按10%的城乡居民有消费有机食品的需要,全国每年大约需200亿千克的有机粮食,100亿千克的有机蔬菜。同时在国际上,日本贸易官员就曾大胆放言,有机食品是今后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最有前途、最有附加值的产品。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相信谁能有效占领21世纪新潮有机食品市场,谁就能占据未来农产品竞争的高端,谁就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餐桌上的有机盛宴

在北京市郊的密云县高岭镇有一片面积22000余亩的农场,在这里,有大片的蔬菜地、果园,由干不使用农药,农场里随处可见散养的家禽,这个被称为“之万”的农庄每天源源不断地向北京的六家“乐活城有机生活纪念馆”有机食品专卖店供应生鲜食物,其中的一家“乐活城”还非常应景地开到了“鸟巢”。然而要想享受到“乐活城”里这些天然、纯净、无污染、高质量的蔬菜水果,却要有接受比普通蔬菜价格贵几倍的心理准备。并非因为这些黄瓜是被摆放在有着大落地玻璃窗、装修精致、略显高档的专卖店里,而是有机食品产业本身规模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与大众消费者有一段距离的有机食品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物,10年前,中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就已经开启,到现在,每年向全球供应着超过3.5亿美元的产品,是世界上经检验合格的有机食品第二大生产国,仅次于澳大利亚,如果按种植面积计算,中国排名第一。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有机食品,包括大豆、蔬菜、水稻和茶叶,有95%以上都被贸易商出口到了日本、欧盟和北美,因而剩下的不到5%在整个市场中则显得非常少见。

不过眼下的好消息是,最近两年来,由于中国消费者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以及受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挑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攀升,每年有超过30%的增长速度,有机农业成为了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现在,消费者不但可以去专卖店、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到有机食品,也可以从大型超市甚至传统的菜市场买到。

正如绿领公社副总经理的海娟所说的,如果一个新的市场能以30%的速度增长,它可以给整个行业以及周边市场带来非常大的价值,“我们正是看中了这点,决定投身这个行业。”事实上,有机食品的高溢价空间和丰厚利润,吸引到很多企业愿意投身到这个在中国对内消费而言仍属于刚刚开垦的新兴行业,而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兴起也将给已经极度商品化但又缺乏活力的食品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价格“真相”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理解有机食品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在有机食品消费成熟的国家,像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产品链趋于完善其价格也趋于大众化,一般情况下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约30%,最多的也只高出2~3倍,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安全”、“放心”多付30%的价钱。但在中国,现在有机食品的价格一般是普通食品的3~5倍,甚至达10倍之多,在普通的超市里,一棵卷心菜的售价可能是每斤0.88元,而有机卷心菜的售价则可能达到每斤9元以上。

如果不了解有机食品背后的故事,显然对这样的比较结果无法接受,更何况从表面来看,有机蔬菜反而不如那些普通的蔬菜显得更有“卖相”。“拿西红柿来说,”鲍海娟觉得,绝大多数消费者其实并不清楚真正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自然成熟的西红柿常有红绿相间的果蒂,果实整体圆滑。”但一般人会挑选个大、颜色漂亮的,却不知道为了让西红柿更好看,并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生产者会使用乙烯利、酒精等化学药物进行催熟,而这样的西红柿虽然样子会比较好看,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发育期,口感、品质、营养方面大大逊色。

像比较容易“招病”的黄瓜要顺利长大,从播种到收获的40天-70天中,最少要打10次农药和化肥,才能走上餐桌,而如果用有机的方式种植黄瓜,完全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等,连拔草也只能依靠人工,不能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显然在成本、规模方面与常规农业差距甚远,其价格自然无法与普通食品保持一致,但因此不会像传统农业那样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而在中国,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之间还有两个阶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大多数人能够分清楚前两者的区别,却无法弄清楚后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绿色和无公害食品都允许有限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这在有机食品的领域则完全被禁止。后两类食品与有机食品构成了一个金字塔,最上面的是有机食品,处于中间层的绿色食品被看作是无公害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过渡,在售价上也会是递减。

2008年,由欧盟资助的“中国—欧盟世界贸易项目”的调查报告《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调查》中显示,到2007年年底,有24%的中国可耕地用于种植获得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相比之下,有机农田的面积大约只有230万公顷,这一数据中还包括了经过转换和野生采集的面积。

终端的努力

3年前的上海还只有五六家有机农场,但现在已增加到30多家,并且农场的面积也不再是100亩、200亩的小规模,上千亩的有机农场不再是稀有之物。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个人投资正在纷纷涌入这个领域。2008年拿到上海三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期资金2000万元的“海客乐”有机食品连锁专卖店已经在上海开出了15家专卖店;看起来跟食品产业不太相关的九城集团,也在北京投资了“沱沱有机源”有机食品B2C平台。九城是第一个以软件供应商的身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

如果说之前有机生产商的驱动力是“出口”,那么现在正在崛起且越来越讲究环保、健康、购买力强的中国富人阶层,理所当然成为了有机食品产业瞄准的目标人群。这一人群对价格不太敏感,对于普通人来说“4倍”的价格无法接受,对于富人阶层却不是影响他们消费最主要的因素,然而正是这“4倍”的溢价能给有机食品产业带来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如果是在两年以前,供应商很少,销售做起来很困难。”绿领公社销售经理高明之前在物美集团正是负责有机食品产品的开发,由于需求量很少,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有机生产商不太在意这一块市场,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愿意向内需市场提供产品的有机供应商逐年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像物美这样的大超市针对的还是中低端消费者,与有机食品的消费人群不太吻合。”进驻大型的综合超市只是为有机食品带来巨大的人流量,并不意味着巨大购买量,毕竟其在超市的销售中也只占很微小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这种大型的零售渠道更愿意在价格上体现竞争优势,如此的销售手段并不能运用在有机食品上。

绿领公社则不太一样,其背后的绿领集团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绿领俱乐部”和一系列与品质生活相关的产业,俱乐部里的人群与其定位的消费群体完全一样——追求高品质生活,绿领已经有现成的客户资源,不用再去找人群,如果作为俱乐部成员的张朝阳、王石在这里购买商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鲍海娟说:“我们正是想通过绿领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将绿领公社的有机食品打造成为绿领品质生活的典范。”

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尽管在利益的驱使下,诸如沃尔玛、通用食品(General Mills)及家乐氏(Kellogg)等公司也先后涉足有机行业,但真正做得好的只有全食食品公司(Whole Foods Market)。作为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连锁超市”,虽然其商品的售价比一般超市高出40%~175%,消费者仍然纷至沓来,自1992年上市后,其股价一度突破30倍,被列为了继微软、星巴克、苹果之后,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之一。

但“全食”公司的做法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能够驾驭的,尤其是对于尚未成熟的中国有机食品销售商。除了乐活城、海客乐有相当规模的农场+连锁专卖店之外,博扬有机、德润屋也只有一家店面+中小型农场,而绿领公社、百福、正谷、禾乐康都选择了无店铺经营的形式,还有一些则是有机食品和其他类别的食品共卖。“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到底走什么路,包括大卖场,但实体店目前情况仍然不太乐观,或者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鲍海娟认为,采用无店铺经营的方式,可以把实体店的很多投入折算进商品的价格里,在价格上获得优势,“我们是把它当作是一个事业而不是投机的生意。”绿领公社不会固定在这种经营模式上,下一个发展阶段将不排除向产业链的更上游挺进,包括收购生产商或者自己组建生产基地。

打破信任危机

采取无店铺经营的方式并非没有弱点,对于有机食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如果消费者不能自己亲自去看、挑选和提问题,很难信任送到家里的那些商品,除非是充分认可此品牌,就像“德清源”鸡蛋。

不过在鲍海娟看来,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还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在采购这一环把好质量关反而最关键,“安全性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其实这也是所有希望把有机食品销售到最终消费者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现在有机食品的概念被做得非常混乱”以至于消费者对于市场上贴着所谓“有机食品”标签的商品仍然带着种种的怀疑,这除了有机概念传播上缺乏明确的引导外,其实整个认证环节也并非完美。

中国有机农业的制度框架和执行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截止到2008年2月,已有26个国内认证机构获得了批准,另外还有6家国际认证机构。但其实在市场上,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万态质量认证公司这4家机构的市场份额预计达到了80%以上,而除了万态是独立的认证公司外,其他3家机构分别隶属于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即便是每个认证机构的侧重点不一样,消费者却由于有机食品被贴上了不同的认证标签而经常产生出更多的混乱。“到底是信任贴上这种标签的产品,还是信任贴上那种标签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消费有机食品现在更多的是以个人的信念为基础,而非有更具体的证据来证明其价值所在,甚至有专家称,有些品种的有机食品在营养价值上与普通的食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像乐活氏、绿领公社这些公司采取的办法是增加更多的体验,例如定期组织客户到供应基地去参观,眼见为实地增加客户的黏度。

在经济下行的特殊周期中,能更好抗衰退的农业项目应该能够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而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虽然农业可投资领域和可供选择的项目都很多,例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其渠道建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幅增长。

虽然自2007年以来,包括龙生茶业、德青源、福建圣龙、禾阳、丽都玫瑰、塞飞亚获得了VC的投资,但实际上农业投资市场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而原因就在于农业项目本身投资回收周期普遍很长,时间的成本太高,不符合VC一般的投资规则,还在发育的有机食品行业更是如此。其实那些已经进行了大量投资的规模较大,特别是在销售渠道的有机食品项目的情况,的确不如预想中那么好,短时间内估计很难有优质的回报,中国首家有机食品专营机构欧食多,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烧去了3000万元,却换来关门大吉。

风险投资的过早介入对于一个新兴行业而言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最早切入有机食品行业的德润屋,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有机蔬菜供应商,其创始人北航材料系博士吉云亮,在继续攻读北大物理学专业的博士后的过程中退学创办了德润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淡水小镇的德润屋,其模式相对简单,四五年来,一直在自己的一块10亩地上种植有机蔬菜限量供应市场,每星期送两次菜,按照每份8斤80元的价格配送,尽管规模不大,却经营得有声有色。其实目前有机食品市场上的确缺乏一个强势品牌,因而现在的吉云亮并不太在意投资,认为这还不是规模化的时候,把商品做到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求精、做出品牌才是第一要务。

有机米的猜想

亘古以来,所有的中国执政者都面临一个难题—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幸运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正在给出解决之道,超级稻之父袁隆平不断刷新水稻亩产纪录,伴随从5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跳跃,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不过,时过境迁,一些新种植者们却开始逆势而为。

他们的稻田里不施化肥和农药,不允许土壤中留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为此,土地需要休养生息三年以上;为了维持纯自然状态,他们使用费用高昂的生物农药除虫——价格是普通农药的20倍,用陈粮制造肥料。若非如此,农民则需在烈日下人工拔草除虫。如此费尽周折,产量却不及杂交水稻的七成。他们不是农民,而是有机米这新兴行业的投资者。

从2009年春节开始,置于各种华丽包装的有机米开始登陆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段。这些最高售价达100元/公斤的大米颠覆了人们对古老农业一成不变的印象。有机米的先行者之一中良美裕专门开设400免费电话,只要拨一个电话就能为你送米上门。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中国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近六万亩,约占全球有机米种植面积的一半,居世界首位。与中国的诸多行业一样,这些大米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因出口发轫,大部分被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但在2007年,粮食紧缺再次触动中国的“饥饿”神经,决策者开始限制粮食的出口,加之各国绿色壁垒林立,有机米投资者们开始尝试调转方向,试探国内市场的承受力。幸运的是,中国快速涌现的新富阶层,让有机米得以在妇幼、病人和礼品市场找到了承接之处。

事实上,世界有机米行业的领先品牌日本“越光”早已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2007年7月底,越光大米进入中国,每公斤售价高达99元。销售首日,北京、上海共售出两公斤装的日本大米700袋。“我们的有机米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为何不能卖同样的价钱?”

现在,通过大型连锁超市,以及从街角蔓延的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大米已深入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核心城市。北京一家沃尔玛大型卖场的店长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店内所售四种有机米,每周销量在两千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尚无法令投资者满意,但也足以说明了有机米市场的空间。

最终给有机米按下引爆按钮的是商业力量。2007年,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简称赛富)向国内有机米的最大生产商东北大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而近几年来表现抢眼的中良美裕的投资者则是一位神秘的煤老板。现在,那些试图转行的投资者正在积极迎接这个古老行业的嬗变。

土地 土地

与俄罗斯隔湖相望的黑龙江鸡西地区冬夏温差达60℃。冬天,兴凯湖冰冻达1米多,大部分害虫无法生存;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5年被列入联关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达到一级可直接饮用的湖水,被引到由几千年来沉睡的湿地开发的稻田里。这些非常类似日本越光大米的生长环境,拥有者是黑龙江东北大有机食品集团。他们在此处开垦了20万亩的绿色大米基地,同时还有4万亩专门生产出口的高档大米。

2007年,在响应国家政策剥离出口业务后,东北大令人羡慕的资源面临闲置的境地。但其土壤、水源等优势足以让土地在经过转换期排出遗留化学成分,满足有机水稻的种植标准。他们决定顺势而为。

有机水稻基地的选址绝非人为可控。只有远离城市、周边没有大型工业以及具备良好水源的地方,才可能进行有机水稻的种植,而当地气候条件也同等重要。中国每年种植水稻的面积高达3000万公顷,但符合天然有机环境的地方却委实不多。如同很多特产所严格限定经纬度一样。国内公认的几个优质有机米产区为黑龙江五常、鸡西、上海崇明岛等几个大的区域。

“独特的资源,让我们觉得有投资的价值。”赛富投资经理王铎告诉《环球企业家》,有限的土地是这个行业最稀缺的资源,那些最早进入的企业基本将最优质的土地资源“抢占”一空。不过,土地仅仅是第一步,有机大米的投入同样超出投资者的想象。

为满足有机食品要求而进行的为期两至三年土地转换耗资巨大。2007年,东北大仅进行了一万亩的土地转换,耗资就达2000万人民币。“没有资本支持,有机米业务无法做大。”东北大副董事长王椿向《环球企业家》表示。

目前东北大持有的四万亩土地均是其于1994年租赁的30年期土地,在价格上有其它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他们将士地外包给农户,并提供包括种子、有机肥料以及用于除草和杀虫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的成本要比化肥高出一倍,为此,东北大建立了有机肥生产线,利用农作废料生产有机肥。在有机水稻种植最为发达的日本,除草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稻壳覆盖,即用上一耕种季节产生的稻壳废料,在插秧前覆盖在水稻田中,杂草就无法发芽,而水稻苗却不受影响;二是在稻苗长到20至25厘米时,放鸭子进入稻田将杂草吃掉。但对于中国动辄上万亩的种植而言,二者都不适用。东北大不得不高价从日本进口生物农药,其成本是普通农药的20倍。

对于农户而言,这些高成本都由企业来承担,没有不接受的理由。但每个投资者必须谨记的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对立体——企业如果想要建立一个能够让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并使其发挥出品牌效应,必将以产品质量作为根本。而农户为了得到更多的产量,则可能会难以摆脱施用化肥农药的常规耕种方式。如此一来,水稻的品质就难以达到有机标准。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深圳盛宝粮油有机米供应商于松柏在为农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保证产量之外,还采取“五户联保”方式让农户互相监管。“出了问题农民1亩地要赔1000块钱,我还不要他们的粮食。”于松柏说,“农民们朝夕相处,谁家用什么药彼此都一清二楚。谁也不能侵害大家的利益。”

整个有机米种植和生产都是如此复杂,这造成了有机米高昂的成本。一般来说,仅农民的种植成本每公斤就在6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两倍。不过,正在蓬勃兴起的有机市场也给予了投资者慷慨的回报。

于松柏给《环球企业家》算了笔账:2007年他以1.57元/市斤的价格将裸粮(未脱壳水稻)提供给盛宝粮油,后者生产出大米的成本价格为2.35元;包装上市之后的“中华和米”,2.5公斤零售价是29元。这已是市场上售价最低的有机米,售价最高的美裕私家米售价高达100元/公斤。

于松柏在2007年在黑龙江五常种了3000亩有机米,第一年由于销售不畅而亏本。第二年,他的大米还未收割,就被中粮、盛宝粮油等有机米一线品牌抢购一空,其净利润超过了500万元。

解局

利益刺激之下,在全国最大水稻种植基地黑龙江五常地区竟在两年之间冒出几十个有机大米品牌。有些品牌竟然将“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种标志同印到一个包装袋上,而实际上三者是完全不同级别的食品标准。

由于优质资源有限,想快速进入有机米行业的很多企业从常规大米种植基地收购大米,通过各种手段使之达到认证标准后以高价推向市场。业内估计,贴五常牌子的大米是五常实际产量的三到五倍。这几乎昭示着有机米也许会重蹈河南“原阳大米”覆辙。“原阳大米”因为市场接受程度较好,引来了诸多假冒者,险将“原阳大米”的品牌毁于一旦。

有机大米的关键,在于对整个种植前后以及加工流通环节的严格把控。但大量蜂拥而上的有机米品牌并没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就像一只大象站在了望不到边的蚂蚁群中。”于松柏说。面对有机大米市场的混乱竞争,虽然不致受到生存威胁,但也令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单单凭口感和味道,消费者没有能力来甄别到底哪种是真正的有机米。如同很多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一样,有机米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容易找到这一市场竞争混乱的根源——认证机构权威性的弱势。若要以有机大米名义销售,企业必须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然而,中国国内尚无一家国家级认证机构。现存的二十多个认证机构之间没有相互监督的义务和权利,且除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农业部下属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之外,均为商业运作模式。“一开始都是严格认证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但这些企业很快就认证完了,认证公司也要生存,只能迁就那些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副主任李显军告诉《环球企业家》,“花钱买证的现象肯定存在。”

“潜规则”存在于有机产品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例如,有些认证机构不会到生产基地进行现场勘察,只是要求企业递送产品样品进行认证检测,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有机农业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他们做的,只是在测试仪器的灵敏度。”于松柏说。

在销售端,即使一些知名连锁超市的采购部门也不主动要求有机米品牌提供相关认证,这也给假冒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令有机米企业头疼的是,即使超市和认证机构能够甄别有机米的真伪,消费者在购买时仍然会困惑——遍布大米包装上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种看上去极其类似概念到底有何区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再贵介绍,2002年,基于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部试图推广有机食品。但此时,国家环保总局已经设立了有机食品的相关机构。所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两个新概念。事实上,无公害是农产品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绿色食品”的标准则更像是“无公害”向“有机”的一个过渡,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李再贵认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农业部两个部门在监管上的区隔,造成了市场上概念的混乱。

凡此种种,都对市场教育和销售的开拓产生了更高的挑战。多数有机大米生产企业以自建销售体系为主,商超零售所占比重远不及团购、专卖。自建销售体系保证了有机大米从生产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闭环路径,避免中间商为谋取利益而降低品牌品质。而东北大,则依托投资方的资源,在上海孕产妇及病人等特殊人群中间进行宣传和推广,效果显著。

“我们将在产品包装上表明产品的标准和营养成分,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王椿透露,他们下一步仍将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市场教育的工作。在他看来,在没有解决认证机构权威性的关键问题之前,市场只能通过有机大米品牌竞争来自然达到净化。每个风口浪尖的品牌,必然会招致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关注和苛刻比较。最终的胜利者,是那些有耐心的投资者。

有机食品,下一个朝阳产业

从90年代逐步开始发展有机基础农业,到逐步形成有机产业链条,中国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包括德隆系对新疆蕃茄产业进行整合的经典案例,有机产业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包括高端消费者、重点销售商和众多前端生产企业的重视,而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机产业的发展予以了保护和支持,众多的区域政府将发展有机产业列为区域发展计划,同时由于中国有机产业的产品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外,成为国际主要的有机产品基地,而获得了VC的高度关注,正在成为资本努力介入的新兴行业。

整体来说,有机行业的发展,每个环节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上游:中国有着大量的有机生产农场,形成以京、沪周边、东北三省、山东、江西、浙江、江苏、广东、云南、新疆为主要核心区域的有机产业集群,同时还有很多处于转化期的农场,随着资本介入的加强,部分农场成为相对长久的有机生产基地,成为机遇。

中游:大量公司依靠前端产品,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成品和半成品,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与认可,也促使了行业的发展。而其中占有相对优势的部分企业,已经获得资本的高度关注,在注入资本后,有对有机品类中某些特定产品进行垄断的趋势。

下游:在有机行业的终端建设中,目前存在着多类终端并举的格局,一种通过常规的规模超市卖场形成对广泛人群的影响和诱导,另一种通过自建销售专卖终端的形式,形成在区域中的销售布局,从而逐步稳定地把控区域人群,在面向终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单店的盈利和多店的布局正在成为下游企业竞争的主要方面。

未来机会

有机产业是朝阳产业,目前认同有机产品的人群数量还有限,但是随着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加,有机产品正在成为高端人群的高关注类别,对于有机行业来说,是一个在已经认同有机品类的人群中细分和维护忠实消费者的过程,以让更多的有能力、有意识消费的人群进入到有机消费者的行列,这是一个扩大市场规模的过程。

目前的有机产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生产、物流、终端和消费者意识等多方面的限制,有机产品在现阶段还是属于高价格产品的类别,也正因为如此,有机企业的利润还较为充分。目前的有机行业,是一个还没有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一个属于只要具有资源和拥有部分消费者,就能获取较高利润的行业。有机食品作为安全级别最高的食品,发展空间和利润都是可观的。

有机行业的发展,有着几类特征:

稀缺特征:中国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有机产品供应基地,有机产品出口占国内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而同时,由于前端资源的稀缺,有机产品在中国普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成为少数高端人群的消费品,稀缺性体现了有机的价值。

消费者需要认识;很多的消费者对于有机的概念模糊甚至毫不知情,因此,如何让目标消费者知道并认同,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里,目前没有专有的途径,仅仅是依靠少数终端企业的教育和具有国外经历的人员的意识带动,这个过程是原始和落后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众多的消费者对于有机的理念,不能接受,这成为行业快速增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消费者垄断:由于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消费有机产品,如何找到高端人群,形成他们对有机产品和有机企业的忠诚,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现阶段,各有机企业和终端机构都在努力地为找到自己稳定的高端消费者而圈地,从区域形成地理位置的实质圈地,到通过专项推广,形成目标消费者意识中的稳定概念都已经在展开,这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速度的竞争。

未来,只有在对消费者的接触方式上、教育方式上和服务方式上产生独特差异,并实质上实现了对高端消费者的价值体现,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霸主,而这个行业那时将进化成为掌握稳定高端群体的“圈子行业”,以有机为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基础,而通过其他产品的配比和服务的增值,获得其他的超额利益。接近VIP客户并掌握他们,可以成就更多的上市公司,而有机行业的发展,也必然成为中国高端生活的组成部分,未来,有机行业的目标群会从高端人群逐步辐射到有消费能力和意识的中端人群,也会成为特定人群的常选用品类,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国的礼品市场格局。

大环境

根据上海劲释咨询研究显示,未来中国有机行业的大环境体现如下:

1.消费者对有机品类有所了解并展开关注,会对其中的核心有机产业品牌形成忠诚。

2.未来影响消费者并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有机企业,关键是在对便利消费者和服务消费者上进行竞争,谁更经常地让消费者感受到存在和价值,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3.在目前虽然有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还有限,但是由于高利润的差异,短期内介入到有机行业的企业会增多,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形成竞争的格局,而这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有机产品品质的降低,以转换期产品冒充有机产品,一旦失去了对消费者的诚信,将有可能成为没落行业。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和乳业,都经历过如此的浩劫,这对已经进入有机产业和即将进入有机产业的企业来说,是值得关注的事情。从现在建立品质控制和消费者信任的基础,未来才会在不正当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4.由于有机行业的整体发展,不是建立在全民发展层面的行业发展,而是建立在少数VIP客户发展的层面上发展的行业,而VIP客户的数量是非常有限和稀缺的,因此,如何抢占VIP资源并得到认同,这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只有真正掌握了相对多数VIP资源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霸主,并成为最后产业整合后为数不多的最后剩下的企业。这是一个比速度和比效率的时代。

有机行业的发展是一个自动升级的转型,企业扩大盈利的机会来自市场基础的扩大和掌控的VIP的增多,在目前消费者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有机企业需要主动求变,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变化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对消费者的影响和教育手段。可以预期,网络的运用,将使教育和影响的过程缩短,也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未来有机行业的发展,会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而快速变化,形成实体终端与虚拟终端配合的格局,除了少数生鲜类的有机产品不能通过网络及时订购外,其他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产品,是完全有可能成为网络定制的品项的,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本质的变化。

有机产业目前还是一片蓝海,竞争低下,盈利模式落后,整体的格局尚未形成,这是一个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端产业。

精英消费群体

有机行业的消费者是从少数精英群体逐步渗透的高层次群体,分为三类:

有钱人:这是少数的精英群体,也是前期有机产品的主要开发对象。在目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高端有钱人不仅仅需要消费高度差异的产品,也需要对自身的健康和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以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身心的同步提升,他们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稳定且随着人群的扩大,消费的基数在快速提升。

送礼及特殊人群:这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市场,类似医药保健品的领域,在现代社会如何送出具有差异和真实价值感的产品越来越难的格局下,送礼及特殊人群,主要包括渴望长寿的老人、患有慢性病的群体、不断排毒减肥的女性、孕产妇、婴幼儿等群体,市场具有广泛的成长空间和基础。而有机产品,由于具有高度的天然性从而确保了高度的安全性,这对于很多为安全而困扰的群体来说,是优质的解决方案,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群体虽然不是每天使用的类别,但是人群的基数极其庞大,是一个随时都可以爆发的群体。

向往品质生活的中层人群:这类人群,钱不一定很多,但是有着“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意识,他们向往品质生活,对于如何体验品质生活是勇于花销的。这个群体也是现代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群体,他们的人群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增长。而同时,这个人群对于真正有钱人的推荐是极其信赖的,这是一个依靠高层人群影响逐步渗透的群体,他们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

资料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07.7.27 罗敏

《中国产经新闻》2009.8.24 王超

《科技与企业》2007.2 杨丽

《东方企业家》2009.3 刘艳

《环球企业家》2009.11 李晨蕾

《中国中小企业》2008.11 倪旭康

标签:;  ;  ;  ;  ;  ;  ;  ;  ;  

有机食品之春_有机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