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控制疼痛的局部麻醉方法研究论文_丁新

丁新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 北京 102400)

【摘 要】目的:探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控制疼痛的局部麻醉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接诊的68例牙体牙髓疾病患者,按照局部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4例,A组行利多卡因麻醉,B组行阿替卡因麻醉,观察两组局部麻醉效果。结果:B组局部麻醉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A组(91.18%vs76.47%,5.88%vs76.47%),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结论: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控制疼痛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应当作为首选局部麻醉方法。

【关键词】牙体牙髓疾病;控制疼痛;局部麻醉;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505-02

牙体疾病指牙齿硬组织病变,广义的牙体疾病还包括牙髓病变,牙体牙髓疾病具体包括龋齿、根尖周病、牙齿感觉过敏症、牙髓病等,微生物感染是牙体牙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此外还包括化学刺激、物理刺激等[1-2]。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疼痛是导致患者畏惧治疗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疼痛是牙体牙髓疾病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改善患者就诊体验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探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控制疼痛的局部麻醉方法,本文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接诊的68例牙体牙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接诊的68例牙体牙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牙体牙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健康状况良好。将68例患者按照局部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A组34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19-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3±6.24)岁,B组34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5±5.0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耐受能力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注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044772,生产厂商: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B组:注射阿替卡因(国药准字:H25800481,生产厂商: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两组均用专用注射器推注后于牙1.5mL。

1.3麻醉效果评估标准 结合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程度将麻醉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完全麻醉:患者无任何疼痛感,无冷热知觉,感觉功能完全消失;麻醉良好:患部有轻微疼痛但可忍受,感觉功能和冷热知觉基本消失;麻醉较差:患部疼痛明显难以忍受,感觉功能和冷热知觉较为敏感。麻醉总有效率=[(完全麻醉+麻醉良好)/总例数×100%][3]。

1.4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局部麻醉总有效率;观察有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局部麻醉效果对比 B组患者完全麻醉比例明显高于A组,且麻醉较差比例较低,A组局部麻醉总有效率为76.47%,B组局部麻醉总有效率为91.18%,B组局部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成功率。由于局部麻醉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有效控制患者治疗中的疼痛,麻醉医师应当结合患者局部的生理解剖结构。内科病史、精神状态等综合因素选择合理的局部麻醉方式,并适当调整麻醉药物和剂量,从而降低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患者所承受的疼痛风险[5]。

本次研究表明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无论是在局部麻醉总有效率还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优于后者,表明阿替卡因的局部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加入肾上腺素后可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多数学者认为两种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类似,但是由于利多卡因注射所使用的注射器较大因此主观上会增加患者的紧张程度从而不利于麻醉起效,而阿替卡因所用加压注射器针头直径更小,用药量也少,患者感觉比较舒适,麻醉起效更快,因此在局部麻醉方面,阿替卡因的麻醉效果要优于利多卡因。

在确定麻醉药物之后下一步就是合理选用口腔局部麻醉专用注射器,口腔麻醉注射器应当经过严格消毒,常用的注射器一般是高压注射器,注射技术不同所选用的针头长度和直径也有所不同,局部浸润麻醉应当选用30号针头,而下牙槽麻醉则需要使用小号针头以免在穿透深部致密组织时发生针头偏移。为有效控制患者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疼痛,麻醉医师应当熟练掌握以下麻醉步骤:(1)评估患者病史,判断有无禁忌症,询问患者对麻醉有无特殊要求;(2)制定麻醉计划并获取患者知情同意,告知患者麻醉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不良反应;(3)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麻醉药物和注射器;(4)暴露注射部位后应当建立支点并缓慢推进注射器;(5)麻醉完成后应当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评估本次麻醉效果,麻醉成功的判断标准为牙龈麻木,在器械刺激下无疼痛感,一般局部麻醉会在3-10min起效,因此麻醉医师应当注意此段时间内的麻醉效果评估。总之,疼痛是牙体牙髓病治疗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而疼痛的控制则依赖于麻醉方法,随着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更新换代,牙体牙髓病治疗的局部麻醉方法将更加多样化,麻醉医师需要不断更新思维观念,熟练掌握各种麻醉方法,确保每一次治疗的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佳杰,仇丽鸿.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疼痛局部麻醉控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7(2):89-92.

[2]黄芳.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治疗牙体牙髓病麻醉疗效的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6):714-715.

[3]陈灵红.不同麻醉药物对牙体、牙髓病麻醉效果的影响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12-2213.

[4]朱彦红.阿替卡因用于牙体牙髓病治疗的麻醉效果[J].中国药业,2012,21 (13):84 -85.

[5]杨美君.碧兰麻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94-95.

论文作者:丁新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牙体牙髓病治疗中控制疼痛的局部麻醉方法研究论文_丁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