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的特点与文献情报机构的对策_情报机构论文

电子科技的特点与文献情报机构的对策_情报机构论文

e-Science的特点及文献情报机构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情报机构论文,应对措施论文,Scienc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e-Science作为一种全新的科研协作模式,其着眼点便是“关键科学领域的全球性合作,以及实现这种全球性合作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它通过开发和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构建一个具有开放共享的、安全可控制的、分布协同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平台,让科学家能够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更高效地从事科学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关e-Scienc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数据的采集、获取、保存和分析问题;

*数字环境下被研究对象的建模和仿真问题;

*动态的、分布式的、虚拟的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工作模式问题;

*网格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计算力等资源的共享等问题。

e-Science的发展带来科研环境的改变,并同时改变科研活动的方式,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科研平台,使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能够组成“虚拟的”、“协同的”研究组织,实现仪器设备、海量的科研数据、文献信息等各种资源的共享。自然,e-Science除了在科研机构之间实现设备及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外,还需要共享在资料和数据上占据优势的文献情报机构的资源。随着网格技术的成熟并不断地推广实施,文献情报机构不仅可以主动参与到e-Science环境中,为科研协作提供文献资源与设备的共享,更可以在e-Science发展的初期,凭借自身在情报收集与分析方面的优势,给e-Science环境下的决策机构和科研机构提供情报与决策支持。

1、e-Science的发展特点

2002年5月,比利时布鲁塞尔由欧洲委员会及泛欧洲千兆研究和教育网络(GéANT/DANTE)共同主办的全球研究网络峰会上,针对全球性的e-Science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有关学者认为,e-Science具有以下特征:[1] (1)依赖性:这种依赖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技术上,e-Science涉及到一种依托网络来实现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社区——网格,没有网格技术的支撑,e-Science简直不可想象;另一方面,设备上,也就是基础设施上,构成网格的基础是,一些昂贵的而且通常都是独一无二的仪器或者是所产生的数据量可达到terabytes字节(TB,1terabytes=1000 Gigabytes,1000G)或petabytes(1 petabytes=100万GB,即1000T)的分布式传感器联合体。通过使用这些分布在世界范围内并由网络联接起来的计算、存储和可视化设施,网格技术才可以被应用到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利用上。通常人们将上述各方面统称为全球赛伯基础设施。(2)共享性:e-Science的数字化数据不仅可在大学校园内供科研人员共享,更可以让科研人员在各城市之间、各州之间、全国范围内以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共享。(3)国际性:e-Science将变得完全面向国际,而没有任何的壁垒。

国内流行的一种提法是“e-Science将改变我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有学者认为[2],e-Science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开放式的科学研究。e-Science的一个典型特征目标就是全球性、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也就是说,整个科学研究活动将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当然这种开放式注重的是信息交流,它必须在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下才能开展;(2)科学研究中共享的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共享包括了信息化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既可能有高性能计算机,还可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还可能就是科学仪器本身。由于共享是以网络为依托的,所以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变成一种实时性的共享,更使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3)协同式的科学研究。在e-Science环境中,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之间可以方便地开展协同工作,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同时,这些协同工作环境是相当真实的,能够给科学家们在工作中交流和沟通提供方便,使科学家能够真正高效率地进行工作。

2、文献情报机构的切入点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也即将上马。十一五期间,e-Science的建设也即将启动。在这一关键时刻,面对e-Science这一打破传统研究模式的新趋势,我国文献情报机构需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支持我国e-Science研究和建设机构的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我国的科研发展规划提供相关的决策支持。

文献情报机构可以将切入的角度选定为:密切联系我国e-Science的研究和建设机构;对其提供情报支持;对我国e-Science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咨询;为我国e-Science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为国家“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和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2.1 调研国内外e-Science的发展现状

广泛调查国内外在e-Science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研究的侧重点、特点、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实际价值、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

2.2 分析典型的e-Science项目

分析国内外典型e-Science战略规划与计划,如英国的e-Science计划、荷兰的e-Science园,探寻其设计理念、建设模式、关键技术、已有成果、战略规划等方面。

2.3 研究支持e-Science的技术架构和关键技术

探索支持e-Science环境的各技术基础,如网格技术、Web Service技术、网格中间件技术、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分析它们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它们在e-Science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e-Science的运行;同时进一步分析e-Science的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关键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建立所需的基础设施。

2.4 e-Science环境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

探讨组成e-Science的各种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e-Science如何有效的支持科学研究,剖析e-Science环境中支持科学研究的各个系统(如文献情报服务系统、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等)的结构、组成、使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5 对e-Science环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探讨e-Science的建设的管理机制与体制,如何从宏观上规划,微观上实施。分析e-Science的具体运行机制,如何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政策与之相匹配。

2.6 研究e-Science发展的保障/支撑机制

探讨e-Science的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机制、法律机制、文化环境等的各种外部保障机制,分析这些机制对e-Science发展的影响。

2.7 研究e-Science的发展模式

探讨e-Science的发展轨迹,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的若干典型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形态、研究重点、主要特征,构建e-Science的发展模式。

当然,给我国e-Science研究和建设机构提供情报服务和决策支持只是e-Science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文献情报机构的侧重点。从长远来看,随着e-Science的发展以及网格在内的各项技术的成熟,文献情报机构决不只是惟此而已。[3]

e-Science的关键技术会涉及到数据网格中间件,而数据网格中间件又包含有:(1)分布式异构数据的整合与集成;(2)网格信息服务;(3)网格安全。此外,这些关键技术还包括元数据技术与资源定位技术。很明显,分布式异构数据的整合与集成、元数据等都是文献情报机构所熟悉的词语,也是自身的研究重点。文献情报机构的建设经验与相关技术,完全可以提供给e-Science研究和建设机构借鉴,甚至是直接使用。

依托网格技术而构建起来的e-Science,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仪器共享、设备共享、知识共享、专家共享是它的最终落脚点。因此,e-Science发展到最后,文献情报机构不仅在资源方面要为e-Science这一环境服务,还要将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各种硬件设备共享出来。从这一角度上说,文献情报机构已经是e-Science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实践将证明,离开文献情报机构的支持,e-Science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在e-Science的发展初期,文献情报机构可以将重心放在情报服务与决策支持方面;而随着e-Science的不断成熟与全面推广,文献情报机构将依靠自身的设备和相关的建设经验(如网格技术可以使文献情报机构的一台台计算机也融入到e-Science的大环境中并提供给科研工作者使用),主动介入到e-Science研究与推广的内核,协助e-Science研究机构的研究,并作为e-Science大家庭的一分子。

3、文献情报机构的应对措施

在e-Science研究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献情报机构可从上述七个方面入手,收集并分析相关的信息,给与e-Science有关的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情报服务与决策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文献情报机构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3.1 妥善规划业务结构

面对e-Science时代的到来,文献情报机构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妥善规划业务结构。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在迎接e-Science到来的准备中,它逐步确定了以后的工作重点,并将主体业务结构与布局划分为三大部分。即:(1)数字化国家科学图书馆:以文献服务为重点,以“统筹规划、整体建设、协同管理、联合服务”为基本模式。(2)战略情报分析研究中心:以高附加值(分析研究与建议的含金量及技术含量)的战略情报研究为重点的全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科学发展战略情报研究基地。(3)若干重点领域的知识服务(e-Science)中心:拥有对国家和院重大研究项目提供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的发现,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等服务的支撑能力,拥有计算设备共享支撑能力。

3.2 向知识服务做重点突破

有学者指出,知识服务将是今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出路。从文献情报和信息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看,在具备了文献处理技术能力后,文献情报机构势必要继续深入对各种其他的科学资源,包括科学数据、Web资源进行存储与处理。由于e-Science环境下的数据往往是海量的。能否对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情报分析技术等进行灵活运用,成功实现从传统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突破,将是文献情报机构在e-Science环境下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3.3 注重数据标准建设

对于拥有庞大数据与文献资源的文献情报机构来说,要想在e-Science这种新型的科研协作模式下拥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在数据标准的构建方面必须做到与虚拟数据网格要求相吻合,这样才能将自身在资源上的优势纳入到e-Science的三大板块(即是,高性能计算、高速网络和海量数据存储)之中,并作为海量数据存储的强劲组成部件,供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使用。

在这一点上,文献情报机构可以充分借鉴MySRB(存储资源中介)的建设经验。这是一个有关e-Science所需要的数据标准的、比较出名的网格项目。作为一个有关数据网格的组件(component),它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UCSD/SDSC)开发的一个基于web的SRB浏览和检索界面。它通过让用户访问到存储在异构资源中的文件,包括有光盘、磁带以及在不同机器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好类别的数据库,给用户共享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它还以一种安全方式实现对数据收集的管理和共享。而英国围绕“域、本体和元数据”开展的e-Science项目,在数据标准建设方面,对文献情报机构也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3.4 加强学科馆员的建设

文献情报机构现有的各种资源,势必会是e-Science资源的一个重点。有时候,由于文献情报机构缺乏专业的人员对其所拥有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科学家所检索到的资料和数据在专业化、针对性强度上不能令人满意。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文献情报机构在将资源纳入到e-Science的大环境后,必须配备有专业的学科馆员,以便对其提供给科学家的资料和数据严格进行把关,从而使科学家所查询到的资料和数据在精确度上得到保障。

标签:;  ;  ;  

电子科技的特点与文献情报机构的对策_情报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