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贯穿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应该重点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生态文明体系的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完善体系和机制的土地和空间开发、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现代化的新模式的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土地复垦作为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作用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整治;实施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以自然规律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也对土地改良提出了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原则
1.生态功能提升原则。我国耕地资源稀缺,耕地垦殖率很高,尤其是人口集中地区。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严重,耕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为19%,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地的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尤其严重。而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在提供粮食、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同时,还发挥了绿地、生态涵养、景观等生态功能。因此,土地整治必须要强化土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尤其是在生态用地缺乏的产业集聚区、城市周边。通过土地整治,尤其是生态优化型土地整治时,在完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同时,要尤其注重耕地土壤质量的提升和绿地、生态涵养、景观灯生态功能的提升。
2.生态功能恢复原则。通过生态修复型土地整治,开展损毁和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在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的同时,也是通过土地整治修复国土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因此,土地整治要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开展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用途,促进废弃和损毁建设用地的改造、盘活,恢复成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强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功能恢复相结合,优化景观建设,使复垦后的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
3.生态优先原则。我国目前耕地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生态优化型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有限,生态修复型土地整治难度较大,河流滩涂、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重建型土地整治成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对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风沙、盐碱等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而对于东部地区,后备资源主要是滩涂、苇地等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敏感。由于大部分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多是在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因此,土地整治要尤其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做好生态重建,严格控制在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进行耕地开发。生态重建必须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
二、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改良的实施路径
1.强化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理念。(1)加强生态过程研究。加强生态过程研究,重点是防治土壤侵蚀、面源污染和防灾避灾研究。防治土壤侵蚀一直是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面源污染和土壤侵蚀问题极其严重,通过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优化控制污染、防治侵蚀是需要重点研究的。Diebel通过系统模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控制为目标的土地整治能够使硝酸盐输出量减少约30%-50%。洪水灾害和暴雨等极端气候易对土地整治区造成重大影响,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通过对防灾减灾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灾害影响。(2)重视景观特征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景观是被人所感知的区域中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等要素所形成的特定地域风貌或特征,是人与自然活动或相互作用的结果,欧盟颁布的《欧洲景观公约》从法律上认可了景观的价值,认识、依据、维护这种景观特征已成为欧洲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建立景观特征分类、描述和提升的评价方法,按照山水格局保护和恢复、景观特征维系和提升以及历史遗迹保护和恢复等原则,研究不同景观特征类型的土地整治区域景观重建、修复、提升、保护等措施。
2.提高规划设计水平。(1)优化规划设计模式。开展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时,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定优先整治区域、适度整治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缓生态影响,在此基础上,融入景观生态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把生态、景观和耕地保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开展土地整治的区域性规划和项目规划,强调整合土地利用布局和调整、生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景观提升、水土安全等。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确定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结合土地整治区和整治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评价规划设计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影响分析,比较筛选最优方案。(2)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与国外的土地整治技术相比,我国土地整治还需进一步强化的土地整治技术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生物生境修复技术、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景观风貌提升技术、水体生态景观技术和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保护技术等。通过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土地整治能够更好地运用景观设计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
3.提升项目整治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土地整治的目标,在不同地区,根据地形、地貌,社会文化等实际状况,结合生态文明理念,运用生态景观技术提升土地整治技术,在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强调生态建设,落实生态安全预防和减缓措施。优化湿地、河流等生态斑块或廊道的整体格局。
4.建立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性的工程,土地整治对区域环境影响同样是持续性的,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机制,便于及时掌握土地整治后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修正,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研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整治研究,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热点之一。而生态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的制度政策评价方面的文献较少;规划设计及优化路径分析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规划模式探讨以及具体项目的实施路径研究;大部分内容集中于生态效益评价以及生态影响研究,包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价、生态风险、生态适宜性等的影响评价。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周边环境造成强烈的扰动,会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以及保护措施的研究较为少见,应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安全,加强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研究,加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伦理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探讨土地整治模式及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整治前后变化的对比研究。重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国土整治研究工作,提高这些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挥国土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措施,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土地整治工作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行长期研究,不断发展和推广,才能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韩萍.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土地整治研究.2017.
[2]姜华栋,探讨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土地整治研究.2017.
论文作者:张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耕地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景观论文; 土壤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