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护理质量的提高效果。方法 选100例ICU重症患者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后, 心理指标(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为(34.25±4.78)、(28.31±4.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60±5.29)、(37.56±5.24)分, 而主观幸福感评分(69.52±7.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1±6.2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2.03±3.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1±2.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 提升护理质量, 且可增强患者主观幸福感, 并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114-01
在临床上, 需要对重症疾病患者进行监护的加强型病房, 即称之为ICU, 其是不断革新医疗器械技术、不断提升护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时代产物, 且是针对性现代护理与独特医疗管理模式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1]。已有相关研究显示, ICU患者疾病的治疗以及病情恶化等, 均会受到其自身不良心理情绪的严重影响[2]。因此本文即对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提高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ICU重症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 年齡38~85岁, 平均年龄(48.5±5.1)岁。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 年龄39~87岁, 平均年龄(49.3±6.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首先患者接受ICU临床治疗后, 当其意识恢复, 且病情改善时, 则需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 并对其基本情况如医疗保险、经济状况、治疗态度等进行充分了解, 以便根据患者基本情况, 同主治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等对治疗方案进行商讨, 最终制定出医疗费用可接受、治疗效果较佳的方案, 从而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从而提升其治疗配合度。②其次治疗期间需将疾病的相关知识、患者病情变化、治疗进展等详细讲解于患者及其家属, 同时告知其疾病的可治愈性以及需经历的进程, 这样才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指导患者家属接班的护理操作和陪护知识, 以便让患者受到人性化、舒适化的护理服务, 从而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③多数ICU重症患者由于担心自身病情, 因而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情绪, 如焦虑、抑郁等。此时护理人员则需耐心讲解心理因素与疾病发展的相互关系, 并主动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同时采取正向诱导、心理疏导等方式有效缓解患者各种不良心理情绪, 必要时可采取催眠疗法对患者加以纠正, 从而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在监护重症患者的过程中, 注意根据患者喜好适当引入话题, 且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聊天, 以便转移其注意力, 也可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可多对患者工作、儿女等话题进行交流, 避免患者单独静卧, 以防止其胡思乱想。一旦遇到患者敏感的话题, 则需及时终止, 以便形成轻松、愉悦的病房氛围。⑤注意对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做好相关手术准备, 要将院内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先进性等详细告知患者, 并做好术前指导和检查, 同时告知其手术治疗的可治愈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指标(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①采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分, 分数高低与抑郁、焦虑程度成正比。②采用主观幸福感自评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评价两组护理后主观幸福感得分, 分值高低与患者主观幸福感呈正比。③采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护理质量,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 分为满意(>85分)、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三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后心理指标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主观幸福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2.03±3.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1±2.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各大临床医院中, ICU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其具有中心监控系统, 在人员、技术、物质等配置上均属于医院最佳状态, 因而可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 一旦患者出现任何异常, 则可及时进行治疗和抢救。而ICU重症患者发病的过程中, 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即为心理因素, 其可改变患者治疗结局, 并能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特别是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急性发病患者, 心理因素对其生命健康存在直接威胁[3]。而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即通过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与患者加强交流和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等, 既能改善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 又能提升患者治愈的信心, 同时还能确保患者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达到较高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 护理后,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主观幸福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ICU重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并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因此可以看出, 心理护理对于提升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海玲.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相关影响. 中外医疗, 2017, 36(27):158-160.
[2] 朱秋云.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4):50.
[3] 刘晓冬.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 饮食保健, 2017, 4(1):115-116.
论文作者:刘心,童玉梅,梁晓婴,郑秀娥,陈小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重症论文; 质量论文; 评分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