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千良, 石张燕, 涂光忠, 孙文基[1]2005年在《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陕西产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对秦艽的脂溶及水溶部分进行分离;用UV,IR,MS,1H-,13C-NMR等技术及对照品对照进行鉴定。结果: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4个,分别是:5-羧基-3,4-二氢-1H-2-苯并吡喃-1-酮(5-carboxyl-3,4-dihydrogen-1H-2-benzopyran-1-one1),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 2),栎瘿酸(roburic acid 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4)。水溶部位4个: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 5),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e 6),獐牙菜苷(sweroside 7),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gluco-sylgentiopicroside 8)。结论: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白金花酸,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8为首次从秦艽中分得。
陈千良[2]2003年在《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秦艽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Sect.Cruciata Gaudin)植物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hpllya Pall.)的根,是陕西产地道药材,也是我国的重要传统中药之一,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 为进一步对秦艽的质量控制,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作为国家科委“十五”攻关计划中药现代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秦龙苦素一类新药开发(任务书编号2001BA701A07-07)的基础研究部分,对地道药材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本专题运用多种分离方法进行了系统分离,共获得十一个化合物,用波谱学手段(UV、IR、MS、~(13)C-NMR、~1H-NMR、HMBC、HMQC、H-H COSY等),辅以理化常数、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其中九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五个,分别为:(A1)红白金花内酯,(A2)栎瘿酸,(E)齐墩果酸和(B)、(D)两个新化合物。(B)命名为N-正二十五烷基-2-羧基-苯甲酰胺,(D)命名为红白金花酸。水溶部位四个,分别为:(S1)龙胆苦苷,(S2)獐牙菜苦苷,(S3)獐牙菜苷,(S4)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在已知化合物中,(A1)红白金花内酯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此外还对陕西产秦艽的指标性成分龙胆苦苷含量作了一系列考察,得出一定的积累变化规律,并且用高效液相方法对秦艽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陕西产秦艽药材的特征,建立了共有模板,为秦艽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陈千良, 孙文基, 涂光忠, 石张燕[3]2005年在《陕西产秦艽脂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陕西产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及其他多种色谱手段对秦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用UV、IR、MS、1H-NMR、13C-NMR等技术及与对照品对照进行鉴定。结果从脂溶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正二十五烷基-2-羧基苯甲酰胺(N-pentacosyl-2-carboxy-benzoylamide,)、5-羧基-3,4-二氢-1H-2-苯并吡喃-1-酮(5-carboxyl-3,4-dihydrogen-1H-2-benzopyran-1-one,)、红百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栎瘿酸(robur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结论、为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秦艽酰胺和红百金花酸,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白晓朝[4]2010年在《宁夏产秦艽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宁夏产秦艽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秦艽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并与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4个:秦艽酰胺(qinjiao amideⅠ)、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Ⅱ)、栎瘿酸(roburic acid,Ⅲ),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Ⅳ)。水溶部位3个化合物: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Ⅴ),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eⅥ),獐牙菜苷(swerosideⅦ)。结论:以上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宁夏产秦艽中分离得到。
郭伟娜[5]2009年在《小秦艽和秦艽根的结构与有效成分含量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和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隶属于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 L.)秦艽组(Sect.Cruciata Gaudin),均为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中药秦艽原植物。目前有关秦艽的生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小秦艽却少有研究。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运用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小秦艽和秦艽药用部位的发育和解剖结构的异同、有效成分裂环环烯醚萜苷类物质的存储部位以及不同产地不同种秦艽药原植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和HPLC指纹图谱。为深入研究秦艽和小秦艽的结构发育,以及结构与有效成分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秦艽药材的优良种质资源选取、有效成分含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小秦艽根的初生结构与一般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相似,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内皮层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结构包括正常次生结构和异常次生结构,正常次生结构由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异常次生生长过程中,由于维管形成层和薄壁细胞的异常活动,使原维管柱裂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维管柱,最后这些独立的维管柱被木栓化细胞包围,主根裂分为几个支根。2秦艽根的发育也类似于一般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可分成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阶段,其初生结构和早期次生生长与小秦艽完全相同。后期的异常次生生长与小秦艽相类似,但裂分后的各裂分维管柱会形成完整的形成层环。叁年生秦艽根中存在由环状形成层包围的异常结构,四年生秦艽根中出现叁轮导管,木质部和韧皮部相间排列。3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秦艽根中的裂环环烯醚萜苷类物质主要存在于韧皮薄壁细胞和木薄壁细胞中。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法(HPLC- ESI-MS~n),对秦艽根的甲醇提取液进行研究。推测4号峰为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5号峰为獐牙菜苦苷,6号峰为龙胆苦苷。通过与标品对照,确定6号峰为龙胆苦苷。5经HPLC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种秦艽药原植物16个样品的龙胆苦苷含量,结果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标准,并且在不同种间差异较大,秦艽>麻花艽>小秦艽。且龙胆苦苷含量与地理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秦艽根中龙胆苦苷含量以陕西太白和四川川主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及东北方向减少,减少趋势沿东北方向最为明显。小秦艽也表现出类似规律。此外,秦艽根中的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在不同产地含量不同。6测定分析了7个省区9个产地秦艽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含量差异很大,平均相似度为0.990。聚类结果显示:当连接距离为2.25962时,9个秦艽样品分成3组。小秦艽HPCL指纹图谱与秦艽相比峰貌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一致性不如秦艽,平均相似度为0.971,当连接距离为1.476995时,6个产地的小秦艽聚为2支。此外,比较分析了秦艽、小秦艽和麻花艽叁个不同种的HPLC指纹图谱,秦艽的平均相似度为0.988,麻花艽为0.979,小秦艽为0.941,表明麻花艽比小秦艽更适合作为秦艽的替代品。聚类结果显示:当连接距离为1.151655时,16个样品聚为9组,不同产地秦艽药原植物基本以种为单位进行聚类。
王琳, 聂艳琼, 孙娜, 段宝忠[6]2012年在《秦艽的化学成分、分子生药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结合研究组的前期研究,综述了秦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分子生药学等方面的新进展,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曹晓燕[7]2010年在《秦艽种质资源研究》文中提出秦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中国药典(2005,一部)收录的秦艽原植物为龙胆科植物秦艽(又称大叶秦艽,以下统称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达乌里秦艽(G.dahurica Fisch.)4种。除此之外,我国甘肃、河北等地种植的黄管秦艽(G.officinalis H.Smith)以及主产四川、青海等地的管花秦艽(G.siphonantha Maxim. Ex Kusnuz.)也常作为秦艽的代用品使用。本文在广泛收集秦艽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形态学、植物化学、药理药效学等方法对上述6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性状、种子显微鉴别、AFLP分子标记、有效成分分析、HPLC指纹图谱及镇痛抗炎活性的比较,以期为秦艽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叶秦艽、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和粗茎秦艽的植物形态在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对4种秦艽的主要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描述和统计;以主要形态差异为基础,收集、整理秦艽种质资源89份。2.对大叶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等6种秦艽的种子进行了比较,并对种子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6种秦艽种子在颜色、长宽比、千粒重、种脐大小和沟纹长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利用AFLP技术对收集的8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7对AFLP引物组合从收集的89份秦艽种质中共扩增出106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67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152.57条带,所有种质具有1条共有带,即E+ACT/M+CAA-385.5.4.7对引物从40份大叶秦艽种质、21份麻花秦艽种质、13份达乌里秦艽种质和12份粗茎秦艽种质中分别扩增产生159、220、219和154个特异位点,AFLP指纹图谱的鉴别效率分别为97.5%、95.2%、100%、100%。5.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药典所收录的4种秦艽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种基本吻合。基于6种植物种间平均相似系数的聚类结果显示,黄管秦艽与达乌里秦艽聚在一起,显示其较近的亲缘关系,粗茎秦艽与其他秦艽可能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6.在40份大叶秦艽种质中,采自陕西凤县的种质其龙胆苦苷含量较高。40份大叶秦艽主要生物学特性与龙胆苦苷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根中龙胆苦苷含量和莲座叶叶形、顶端花絮密度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莲座叶的叶形越窄其龙胆苦苷含量越高,顶端花序越密龙胆苦苷含量越高;根中龙胆苦苷含量和花萼颜色、茎的颜色具有显着相关性,颜色越深龙胆苦苷含量越高。7.利用HPLC测定了来自6个种的19批秦艽样品中龙胆苦苷、马钱酸、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等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4种成分的含量在不同样品间变化很大,其中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这两种常用替代品中龙胆苦苷的含量分别为9.63%和9.09%,均高于19批样品的平均值7.72%。19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在0.976~0.999之间,其中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的相似度均高于平均值0.991。在药典所收录秦艽的4种原植物中,粗茎秦艽和大叶秦艽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达乌里秦艽的含量最低。云南粗茎秦艽不同采收期4种环烯醚萜营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无论是2年生还是3年生栽培的粗茎秦艽,7月份龙胆苦苷的含量均为最高值。8.利用GC-MS对秦艽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3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在6种秦艽中均占有绝对优势,达到84.29-96.46%。尽管每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在6种秦艽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MANOVA分析结果显示:6种秦艽在12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上没有显着性差异。9.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秦艽中大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6种植物在Ca, K、Na、Mg等4种大量元素的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Fe、Zn、Mn、Cu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6种植物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Fe>Zn>Mn>Cu<。主产陕西的大叶秦艽中Ca、Mg、K、Zn、Mn等5种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所收录的其它3种秦艽的含量。10.镇痛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粗茎秦艽对由于腹腔注射冰醋酸引起急性腹膜炎而产生持久的疼痛刺激的镇痛效果最好,达乌里秦艽对热刺激引起的疼痛的缓解效果最好,大叶秦艽对二甲苯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最佳,而麻花秦艽对棉球诱导的慢性炎症反应的抑制率最高。MANOVA分析结果显示,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在镇痛、抗炎活性上与上述4种药典收录的秦艽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该实验从药理药效的角度支持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在镇痛抗炎方面可作为秦艽的替代品。
李金花, 曾锐, 李文涛, 黄林芳[8]2016年在《秦艽品质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秦艽品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为秦艽种植与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法测定秦艽主产区陕西、甘肃、宁夏3省20批次样品中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时收集产地的气候因子,应用SPSS软件对不同产地秦艽有效成分含量和气候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CA分析,典型相关性分析,寻找和揭示影响秦艽品质的气候因子。结果:20批样品中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的总含量都高于药典限度,其中陕西凤县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品质较好;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与温度、气压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风速呈极显着负相关;马钱苷酸与年降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獐牙菜苦苷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獐牙菜苷与气候因子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结论:陕西产秦艽品质较好,优于甘肃和宁夏产的秦艽,其中陕西凤县产的秦艽质量最佳。秦艽的质量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气压和降水量是影响秦艽品质重要的气候因子。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气压越高、降水量越大,越有利于秦艽化学成分的积累,促进活性成分含量富集。该研究为不同产地秦艽品质变异及生态适应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提高秦艽品质、进行适宜的生态区划分和保障秦艽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付云芳[9]2013年在《低能N~+注入介导秦艽基因组DNA转化酵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为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药用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G. macrophylla)中,是评价龙胆属药材的主要指标,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利胆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临床用药量的增加、多年的过渡采挖,造成了野生秦艽资源的严重匮乏。人工栽培存活率低,药材质量下降,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龙胆苦苷产量低等问题导致龙胆苦苷的供应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寻求及扩大龙胆苦苷新型药源途经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低能离子注入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低能离子注入因其独特的反应机制及诱变效应,使其在微生物、植物育种及农作物改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产量为指标对多形汉逊酵母DL-1(Hansenula polymorpha DL-1,H.polymorpha DL-1)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两阶段温度调控发酵法生产GSH。在此基础上,对N~+注入H.polymorpha DL-1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最佳的离子注入参数。最后,利用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介导秦艽基因组DNA转化酵母,构建产龙胆苦苷的酵母工程菌,为解析龙胆苦苷生物合成基因提供实践材料,为后续探索遗传改造微生物生产倍半萜类物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对开展药用植物基因资源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提高谷胱甘肽产量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H.polymorpha DL-1的最适生长温度、GSH合成的最佳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其分别为30℃、37℃和pH6.5;接着,通过变温调控分批发酵,确定了最佳变温条件为:45℃培养12h后将温度降低为37℃继续培养36h,采用该方法摇瓶发酵后GSH总量及GSH含量分别为416.13mg/L和103.15mg/g,比恒温培养(37℃)分别提高了69.6%和55.4%;最后,通过5L发酵罐扩大培养,生物量(Dry Cell Weight,DCW)和GSH产量分别达42.35g/L和927.68mg/L。表明变温调控方法可用于提高H.polymorpha DL-1发酵生产GSH的产量。(2)分别以注入后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及产龙胆苦苷能力为依据,确定了N~+注入转化H.polymorpha DL-1的最佳参数为:注入能量,25keV;剂量,2.5×10~(16)ion/cm2,10-3真空条件下,脉冲注入10s,间隔10s。用上述条件处理后,H.polymorpha DL-1的正突变率为38%,通过ZnCl2抗性筛选获得了一株GSH突变菌株,摇瓶变温发酵后DCW达6.24g/L,相对于原始菌株提高了9.09%;GSH产量为337.16mg/L,比原始菌株提高1.56倍;继代培养八代GSH产量变化不显着。将该菌命名为Hansenula polymorpha18(HP18),已申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日期为:2012年9月29日;保藏号为:CGMCC.NO.6642。(3)建立了产龙胆苦苷酵母工程菌的快速筛选方法。首先采用颜色反应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采用TLC及RP-HPLC法进行定量检测,具体如下:a颜色反应酸水解反应(10%H2SO4)、Molish及Fehling试验;2%CuSO4、Weiggering反应及香草醛试验;20%NaOH和盐酸-镁粉反应。b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胆苦苷含量的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柱(250mm×4.6mm,5μm);紫外检测器:Waters2487;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在室温下测定,检测波长:270nm;进样量:20μl;流速:1.0ml/min。在该色谱条件下检测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24%,RSD=1.16%,精密度试验RSD=2.2%,龙胆苦苷的保留时间tR=12.3min。(4)采用GD2611-01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秦艽基因组DNA,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1%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DNA纯度为OD260/OD280=1.8±0.02,浓度约为1μg/μl,无蛋白质、RNA、多糖等杂质。(5)低能N~+注入介导秦艽基因组DNA转化H.polymorpha DL-1,存活率低,通过颜色反应进行初筛,呈阳性的菌株30株,占随机挑选总数的3.98%;经摇瓶复筛及RP-HPLC法分析获得一株产龙胆苦苷的酵母工程菌,编号为DL10049。(6)酵母工程菌DL10049用无机培养基摇瓶发酵72h龙胆苦苷产量为2.588mg/L,生物量为2.4g/L;YPD培养基摇瓶发酵72h龙胆苦苷产量为2.208mg/L,生物量为4.6g/L。(7)将工程菌DL10049继代培养6代,RP-HPLC法测定发酵液中龙胆苦苷含量,每代菌龙胆苦苷产量均有小幅降低,第六代相比于第二代降低了30.9%,说明该菌株稳定性差。
赵兵, 赵婷, 高昂, 倪士峰, 田怡涛[10]2012年在《3种秦艽药材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秦艽药材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试管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3种秦艽药材水煎液对大肠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水提物强于各自的醇提物,其中大叶秦艽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25g/mL;3种秦艽药材醇提物和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而醇提物强于各自的水提物,同样以大叶秦艽最强,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 g/mL和0.5 g/mL;3种秦艽药材醇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水提物作用较弱,其中麻花秦艽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0625 g/mL。结论 3种秦艽药材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为合理使用该类药材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J]. 陈千良, 石张燕, 涂光忠, 孙文基.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2]. 陕西产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D]. 陈千良. 西北大学. 2003
[3]. 陕西产秦艽脂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 陈千良, 孙文基, 涂光忠, 石张燕. 中草药. 2005
[4]. 宁夏产秦艽化学成分研究[J]. 白晓朝. 科技信息. 2010
[5]. 小秦艽和秦艽根的结构与有效成分含量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D]. 郭伟娜. 西北大学. 2009
[6]. 秦艽的化学成分、分子生药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J]. 王琳, 聂艳琼, 孙娜, 段宝忠.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7]. 秦艽种质资源研究[D]. 曹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8]. 秦艽品质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J]. 李金花, 曾锐, 李文涛, 黄林芳. 世界中医药. 2016
[9]. 低能N~+注入介导秦艽基因组DNA转化酵母的研究[D]. 付云芳. 陕西科技大学. 2013
[10]. 3种秦艽药材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比较[J]. 赵兵, 赵婷, 高昂, 倪士峰, 田怡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标签:中药学论文; 秦艽论文; 化学成分论文; 提取分离论文; 结构鉴定论文; 龙胆苦苷论文; 积累变化论文; 质量论文; 指纹图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