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同伴论文,成人论文,幼儿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关键词依恋关系, Q分类 , 同伴交往能力
1引言
儿童依恋理论自60年代发展起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1〕。如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理论所述,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也就是说,儿童与其直接监护人(通常是母亲)依恋关系的特质对儿童的社会性及情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儿童与其他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
依恋关系的特质,用儿童依恋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概念来界定,可区分为安全性高(secure)和安全性低(insecure)两种。与母亲依恋关系安全性高的儿童通常把母亲当做自己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点,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而安全性低的儿童通常对母亲没有信心,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传统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不同成人建立的依恋关系具有相似性,而这一相似性是由母子依恋关系的特质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幼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那么他与父亲或其他监护人也容易建立具有相同特质的依恋关系。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人员对鲍尔比的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了多重依恋关系(multiple-attachment)的假设。简单来讲,他们认为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里(如家庭、学校)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如父母、老师)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2-5〕。由于各种依恋关系产生的环境不同,它们之间也就不必具有一致性〔3,6,7〕。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种多重依恋关系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尚不足以支持这一理论假定。
近年来西方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的特质和由此而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可以预测儿童与同伴和其他人的社会交往方式〔8-11〕。安全性低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预测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困难〔9〕或六岁儿童在学校的行为问题〔8〕。在多重依恋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还表明,当师生依恋关系的特质也被用来预测儿童在校社会交往能力时,其预测性高于亲子依恋关系〔12〕。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儿童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时间较长,师生关系会成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建立同伴关系的模式,并认为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能够对安全性低的亲子关系起到补偿的作用〔3〕。
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是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是:(1)幼儿是否会与母亲和老师形成不同特质的依恋关系;(2)幼儿依恋关系的特质(安全性)是否会受到幼儿早期入托经验的影响;(3)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是否与幼儿在园的同伴交往能力有关联;(4)师生依恋关系是否会比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更强的预测性。
2方法
2.1样本的选择
被试共有来自北京同一公立幼儿园中班的 78 名幼儿(女 38 名,男 40 名)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年龄分布在四岁四个月至五岁两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标准差为 3.1),均为独生子女。确定幼儿样本之后,征得所有幼儿母亲的同意,邀请她们也来参加本研究。幼儿的教师自然成为本研究的教师被试。
2.1.1 幼儿样本基本情况 78 名被试儿童来自北京某一幼儿园的三个中班,其中一个班是全托(23名),另外两个班是混合班(共有15名全托、40名日托)。日托的儿童比全托的儿童平均年龄大两个月。全托儿童第一次入园平均年龄比日托儿童早4.6个月(统计上不显著); 第一次入园后每周在园时间较长(t=2.38,p<0.02);更换园所次数较多(t=2.51,p<0.014)。日托和全托两个组在家长年龄、教育程 度、年收入、和家庭人口等条件上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在上述所有因素上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2.1.2 教师样本基本情况 三个班共有12名教师参加了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三个班之间在教师平均年龄、平均教学年限,以及平均职业教育程度等条件上没有显著差别。
2.2
测量工具
2.2.1
儿童依恋性的测量 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及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关于翻译与修订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已另文发表〔1〕。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 (p < 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回译版的再测信度是r=0.91(p<0.01) 。 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与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
2.2.2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测量
用来测量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工具是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测量。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包括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和同伴评分(peer rating)两部分,由主试人员与每名幼儿单独谈话完成,谈话时向幼儿呈现同班小朋友的 2 寸彩照,供其提名和评分。教师评分与同伴评分的内容基本相同,即根据幼儿的攻击性、助人、以及受同伴喜爱的程度给分,由每个教师分别填写问卷完成。
2.2.3 幼儿一般家庭情况和早期入托情况的调查
每一位幼儿的母亲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家庭人口、住房、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幼儿早期入托经验,如第一次入托年龄、更换园所及教师次数、以及第一次入园每周在园时间等问题。
2.3
研究过程
2.3.1
测量亲子依恋性和家庭情况调查
每个幼儿的母亲都分 别被邀请到幼儿园,在主试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对孩子与自己的依恋关系作一分类评价,并填写家庭情况问卷调查表。
2.3.2 测量师生依恋性 为了确定每个幼儿在本班四位教师中的主要依恋对象,主试人员与每个幼儿进行了单独的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幼儿回答在特定情境下,如过生日、受伤、需要帮助、分享快乐时,自己最先想到哪位老师。在回答问题时,幼儿要同时从摆在自己面前的四位老师的相片中选出被提名的那位老师。被提名次数最多的那位教师就被确定为这个幼儿的依恋对象。每个幼儿的依恋对象确定以后,被选定的教师就使用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分别对自己和这些幼儿的依恋关系作一分类评价。
2.3.3
测量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 采用同伴提名、同伴评分和教师评分测验进行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关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一致性
根据母亲和教师使用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作出的评价,每个幼儿得到了两个分数,一个是亲子依恋分数,一个是师生依恋分数。有两名幼儿因缺少教师依恋的分数而被排除,故被试数量减少到76名。
计算依恋分数的方法是求每一个幼儿的原始分数同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详见〔1〕),因此分数分布在-1.0到+1.0 之间。被试的得分越高,假定该被试幼儿与母亲或老师的依恋关系安全性越强。相关统计分析表明,被试幼儿的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之间不存在一致性( r=0.15)。在76名被试中,有 31 (41%)名幼儿的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的分数差超过 0.20以上,差别最高的达到0.95。也就是说,与母亲依恋关系安全性强的幼儿不一定与老师也有相同特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这一结果符合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
那么,这种不一致性是否与幼儿不同的入托条件(日托和全托)有关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日托和全托两组幼儿进行了相关统计对照。结果表明,日托组幼儿的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r=0.20 ,全托组幼儿的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r=0.12,统计上均不具有显著意义。使用方差分析(ANOVA)来比较这两组幼儿的得分结果也未发现日托和全托组亲子依恋关系的得分差别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意义,但女孩总体上讲比男孩的得分要高(见表1)。也就是说,女孩更容易与母亲建立安全性较强的依恋关系。然而,如表 1 所示,日托或全托对幼儿与教师的依恋关系有较大的影响,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统计资料显示日托的幼儿在师生依恋关系的得分上比全托幼儿的要高,即日托组的幼儿容易与老师建立安全性较强的依恋关系。另外,性别差异在这里又一次显示出来,两个组的女孩都比男孩在师生依恋关系上的得分要高。但性别差异与组间差异之间没发现有交互作用(见表1)。
表1 日托组和全托组幼儿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平均分数与标准差
*P<0.05 ** P<0.01下同。
a:日托与全托组差别的F值 b:性别差异的F值
c:组间差别与性别差异交互作用的F值
3.2 幼儿早期入托经验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早期入托经验在这里被定义为三个自变量:第一次入托年龄、第一次入托每周在园时间以及更换园所次数。由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的分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故可以假定这两组分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在做多重回归统计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的时候,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被分开来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步,先把上述三个自变量同步放入回归方程,以便从中求出对亲子依恋分数影响最大的变量。结果显示,用这一方法求出的回归方程不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意义(R的平方=0.08,F(3,71)=2.07, p >0.05),早期入托经验不能有效地预测亲子依恋关系。也就是说, 入托年龄的早晚、更换园所的次数、以及第一次入托的每周在园时间长短等变量与四到五岁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二步,把同样的三个自变量同步放入回归方程,以便从中求出对师生依恋分数影响最大的变量。结果显示,用这一方法求出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意义(R的平方=0.12,F(3,71)=3.09,p <0.05)。各自变量对师生依恋分数的预测量见表2。简单讲,入托早、更换园所次数少的幼儿其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得分比较高。
表2
早期入托经验对幼儿师生依恋关系评分的影响的回归分析(N =76)
变量Btea t
p
第一次入托年龄 -0.3204 -2.056 0.0434*
更换园所次数
-0.4775 -3.022 0.0035**
第一次入托每周在园时数 -0.0268 -0.146 0.8842
3.3 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在这一部分的统计中,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作为自变量被用来预测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研究假设是,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得分高的幼儿,其同伴交往能力比较强。根据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假定师生依恋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比亲子依恋关系要大。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变量包括攻击性、助人、以及受同伴喜爱程度等,由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与同伴的评分测量来决定每个幼儿在这三个变量上的得分。教师评分与同伴评分测量在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极高(p<0.001)。在把所有的分数都转换成Z分数并归类相加后,每个幼儿得到攻击性、助人、和受同伴喜爱程度的三个总分。对每一个总分分别进行多重回归检验,结果发现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与这三个社会交往能力的变量均有非常强的联系,三个回归方程在用来预测幼儿攻击性、助人、和受同伴喜爱程度等都具有极为显著的统计意义(见表3)。简单来讲,幼儿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越高,其攻击性就越低,就越喜欢帮助别人,也就越受同伴喜爱。
表3 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评分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回归分析
变量 RR的平方 F(2,73)
攻击性
0.39 0.15 6.72**
助人 0.49 0.24 11.23***
受同伴欢迎程度
0.50 0.25 12.04***
*P<0.05**P<0.01***P<0.001
但是,由回归分析提供的净相关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数据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同样强的预测性,而不是如研究假设的那样师生依恋关系比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在园的行为有更强的影响力(见表 4)。
表4
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评分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净相关分析
变量净相关值Betat p
师生依恋 -0.2659-0.2595 -2.386
0.0196*
亲子依变 -0.2669-0.2606 -2.396
0.0191*
师生依恋 0.3376 0.3213
3.104 0.0027**
亲子依恋 0.3349 0.3184
3.075 0.0030**
受同伴欢迎程度
师生依恋 0.3860 0.3719
3.623 0.0005***
亲子依恋 0.3230 0.2803
2.731 0.0079**
*P<0.05**P<0.01***P<0.001
4讨论
4.1 关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一致性
“多重依恋关系”理论的倡导者们提出,幼儿有可能在不同的环境里与不同的成人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理论。从理论上来讲,这个结果符合关于依恋关系产生的条件的假定。幼儿与成人,特别是与自己的主要监护人的依恋关系是根据成人对自己需求的反应方式、速度、质量等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内部行为模式。通过与成人一段时间的交往,幼儿会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成人(如母亲或老师)会对自己的哪种需求作出何种反应,从而决定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母亲和老师在幼儿的生活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一个是在家中与自己的孩子单独相处,一个是在班上与几十个幼儿同时相处,她们对同一个幼儿的反应方式、速度等必然会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可以懂得在何种环境里对成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这实际上就是依恋关系的内容。因此,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依恋关系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4.2 幼儿早期入托经验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幼儿早期入托经验对亲子依恋没有显著影响。这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比较特别,受到父母亲毫无保留的照顾和关心。尽管他们每天上幼儿园,回到家中时还是全家的中心,所以他们的亲子依恋关系没有受到入园的很大影响。
统计资料还显示,第一次入托年龄和更换园所次数对师生依恋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即入托早、更换园所次数少的幼儿与教师的依恋安全性高。这个发现符合儿童依恋关系的基本理论。西方很多研究发现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在两岁以前。从理论上讲,幼儿越早有机会与老师相处,就越容易与老师建立安全性较高的依恋关系。而建立和保持具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持续性,即幼儿与一个成人保持的关系越久,就越容易对这个成人产生依恋。不停地更换监护人不但会影响幼儿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更会造成幼儿对成人的不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师生依恋关系,其安全性必然会低。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故入托早晚等变量对亲子依恋的影响不大。
4.3 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和师生关系对幼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成人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反应基础上的,在与成人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用成人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同伴。反映到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通常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也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反馈和强化,例如受到同伴的喜爱、得到成人的夸奖等。这更有助于幼儿保持与母亲、老师良好的依恋关系。更重要的是,受到强化的良好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会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去,成为潜意识中指导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主导因素,建立起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到,对于幼儿生活中的主要看护人的家长和教师来说,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多么重要。
然而,本研究结果毕竟是有限的。美国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曾发现师生依恋关系较之亲子依恋关系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3〕,并且认为安全性高的师生依恋关系可以补偿安全性低的亲子依恋关系,改善儿童在校的社会行为[6]。但本研究没有发现同样的趋势,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相对来讲具有较低的攻击性、更乐于帮助别人、并在同班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早期入托经验与亲子依恋安全性之间未发现有显著相关,但第一次入托年龄和更换园所次数可以用来预测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之间不存在相关。以上发现均适用于日托和全托班的幼儿。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TTACHWENT QUALIT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u Fang Zou Hong (Education Department.Hood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College,U.S.A.)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10087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between preschool children'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withadults
and
their
peer
relationships. Seventy-
eightpreschoolers (38 girls,40 boys),their mothers(n=78) and theirpreschool teachers (n= 12)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Theaverage age of the children was four years and ten months.Themeasure used to assess attachment quality was the Waters andDeane's Attachment Q-set.The measures used to assess peerrelationship were peer sociometric
interviews
and
theteacher's rating.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a
strongcorrelation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maternal as well asteacher- 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peerrelationships at preschool.Children with secure attachmentrelationship with adults tend to be less aggressive,theylike to help other children,and are more popular among peers.Key words attachment,Q-sort,peer-relation.
标签:依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