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城市与土地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当前,现行的规划主要是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主导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导的城乡规划、发展改革部门主导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环境保护部门主导的生态功能区规划。各类规划编制部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虽然注重广泛征求意见,但毕竟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致使一些规划出现不相符甚至相互“打架”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相关部门能够搜集到更广泛的基础数据,也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解决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国土空间规划;有效途径
1导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创新国土空间规划方式,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科学化。将大数据与自然资源调查、年度更新变更调查和有关专项调查相结合,并协调矛盾,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的底数、底盘和底图。文章主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大数据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大数据,一般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特点有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等。在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口和资源等各类要素,其背后也就拥有海量的数据。如何记录、存储、分析这些数据,必须依靠大数据。这些大数据也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基础支持。国土空间规划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2.1国土空间规划产生大数据
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所有政府出台的文件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所以,国土空间规划在发布后,能够有效的指导人们的各项活动。假如某地确定在某个区域规划建设一座新城,那么在短时间内将聚集大量的资金、项目、人才。在人们各项活动的背后,是海量的数据。比如,有的城市对早高峰的道路通行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某条主干道路上东西向车流量较大、行驶缓慢,而南北向行驶相对顺畅;晚高峰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就可以依次适当调整信号灯时长,优化道路资源配置,提高整体通行效率。所有这些数据的来源,都与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关系。
2.2大数据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由于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数据主体多种多样,这也就造成了数据的价值密度不高,要想使这些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更好利用,有必要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据资源体系。在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后,规范好各类数据的形式和采集要求,就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搜集到足够的基础数据,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最直接、最科学的依据。
3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有效途径
3.1利用大数据实现国土规划编制
较之于传统的规划编制数据和方法,大数据的多样性、动态性等特点已被证明适用从宏观到微观层次揭示人的空间活动模式和规律。围绕数据驱动视角下空间规划编制重点关注的弹性和效率两大核心问题,借助以互联网LBS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构建大数据在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框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互联网LBS数据选取了来自腾讯位置大数据网站的人口迁徙数据和人口热力数据。前者反映了城市之间每日人口流动数量及其流向,宏观尺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科学分析区域人口流动格局和趋势,可为资源配置、指标分解预留调整空间,提升空间规划编制的弹性;后者能通过地块范围内的人口热力程度反算出人口集聚规模,微观尺度的应用价值反映在精准评估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可从动态监测、优化布局等方面增强空间规划编制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空间规划可通过增强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实现土地利用与产业、人口和环境变化的协调统一发展。中国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但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因此,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格局特征及其趋势,能够有效检验互联网人口迁徙大数据对于提升空间规划弹性的作用,有助于科学制定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规划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新时期空间规划编制也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由重视面积、数量约束转向注重开发强度和利用方式约束。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现行规划的评价手段仍较为单一,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约束性的效率指标仅包括“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且只能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整体性评价。此外,土地二次调查地类并未深入城乡建设用地内部图斑,导致微观视角下的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评估缺乏精准数据来源。因此,将人口热力数据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实际居住情况评估,通过动态监测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及其沿路外延扩张空间布局,可为增强空间规划编制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3.2利用“多规合一”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优化
为应对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早在4年前,国家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实施“多规合一”,实质是加强了顶层设计,有利于强化国土总体空间规划,有利于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有利于完善空间规划标准,所以,国家四部委这一通知发布后,得到了试点城市和试点城市以外其他许多地方的响应。从试点城市的成效来看,“多规合一”已经不是简单地将各类规划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规划,而是针对这一区域或者这座城市的整体空间,统一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一本规划”,在总体空间安排上注重集约节约,在各类资源配置上按照经济、合理、有序的原则,在实施各项国土管理中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并强化监督。
3.3加强大数据、大规划的深度融合,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发掘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联系,将大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深度耦合,通过数据技术来简化、优化和深化传统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建立大数据与国土规划相耦合的分析、规划预测等模型;在数据获取源头上加强数据的分类整合,建立面向规划国土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分类规划,促进规划与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保证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提升引入大数据后的规划领域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强化信息技术与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扩大国土规划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确保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当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相关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当更加清醒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采取更好形式采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共
参考文献:
[1]金群,李宁,孟成,刘刚.省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8,39(02):46-49.
[2]王映月,杜娜.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34-37+40.
[3]袁源,王亚华,周鑫鑫,张小林.大数据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弹性和效率理念探索及其实践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1):9-16+23.
[4]黄征学,宋建军,滕飞.关于加快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09):42-46.
论文作者:毛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空间规划论文; 数据论文; 国土论文; 人口论文; 科学论文; 城市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