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你的小爱迪生_亲子成长论文

打造你家的小爱迪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迪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案展示

和儿子一起学科学

◎美丽朋友

孩子的小嘴里总会冒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为什么”,有时会把您问得张口结舌。一开始,会为孩子的聪明感到高兴,时间一长可能就不耐烦了。面对孩子的“为什么”不知您会怎么做,看看我和儿子一起学科学的经历吧!

玻璃和塑料

儿子的为什么:儿子小时候,总对桌上的玻璃杯感兴趣,大人稍不留神,他就会摸摸它或敲敲它,我知道儿子小脑袋里又有为什么了,虽然他还不会表达。

我的做法:我把孩子抱到楼顶,拿来一个玻璃杯和一个旧塑料奶瓶。我让儿子用手随意地摸,用筷子随意地轻轻敲,甚至还在地上随意地滚动,让儿子感受它们的质感、听它们发出的声音、看到它们滚动的距离。我们还把沙子放在杯子和奶瓶里摇晃,又用石子代替了沙子摇晃,让儿子听声音上的不同。最后我让儿子站在安全的地方,我把杯子和奶瓶摔在地上,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碎了,奶瓶发出的声音不同而且没碎。我又用钳子夹着杯子碎片和奶瓶放在火上烧,奶瓶着火了。做这些“游戏”时,儿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在旁边不停地告诉他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比如:声音不一样。还拿玻璃碎片轻轻扎他,让他感觉到疼。告诉他杯子是玻璃做的,奶瓶是塑料做的,不一样。杯子会烂,碎片扎到很痛,杯子很危险不要动它!

儿子一年年长大,我们每年都要做这个试验,而且每年的做法都不同,儿子自己也发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他的“为什么”也多起来。儿子6岁时我让他自己设计“玩法”;自己提出为什么;自己在书上、电脑上找出答案。

视觉暂留

儿子的为什么:儿子一岁多时,已基本能理解我说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一天,他刚看完动画片,我对他说:“妈妈也给你变一个动画片,好吗?”儿子兴奋地叫:“好!”我拿出一种5厘米见方、1厘米多厚的小本子,手把手和他在每一页的右侧画出模样、大小相同的简单小人,只是每个小人手臂的位置不同。画好后,我一手紧握本子左侧、一手快速翻动本子,小人的手臂上下摆动起来。我趁机告诉儿子:“这是视觉暂留”,其他没给他做太多解释。儿子拿着这个本子玩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那时还不懂什么是视觉暂留,但记住了这四个字。以后,每年我都和儿子制造一次这个“视觉暂留”的动画片。儿子将近5岁又玩起这个游戏时,他开始问我:“妈妈,什么是视觉暂留?”

我的做法:我特意带儿子去新华书店找了一本简单的介绍眼睛结构、眼睛如何视物的书。我边读边给他解释,虽然他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大致意思明白了。儿子6岁的一天,他拿着自己做的手工给我看:在一支长铅笔的顶部,两张一样大小的圆纸背对着粘在一起,纸的正面画着一只小鸟,背面画着一个鸟笼。他得意地问我:“妈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鸟飞进背面的鸟笼里?”我故意装出想不出来的表情。儿子得意了,他说:“我能!你看好了!”他迅速转动手里的铅笔,小鸟飞进了笼子!然后认真地对我解释:“这也是视觉暂留的一种现象!明白吗?”我向儿子竖起大拇指,使劲点头:“明白了!”

案例反馈

格叶子Q_Q:文中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非常好!边动手边问为什么,问多了孩子的思维就带动起来了。面对内向不善提问的孩子,或答不上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我觉得同孩子交流,多用问句会好过用肯定句,提问相当于建议而不是命令!我的孩子就比较内向,今后一定要改改教育方式,先自己多问问,孩子肯定也能带动起来。

伊林娜:在引导孩子时,我建议家长可以装傻,就是自己像孩子一样问为什么,其实就是给孩子开放性的答案,而不是封闭性的,那样不利于往下引导。如果孩子提问,可以用举例或是“我觉得是……但是不知道对不对……你觉得呢?”这种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不一定要给出精确的答案,但是也不要误导,可以过后再查资料。我认为小一些的孩子不应该过早告诉他那些术语、概念,只要充分体会就好。

静听:我认为当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提问时,家长可以把知道的告诉他,不知道的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找答案。家长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月满西楼: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伺机而教,这样的教育孩子最容易接受。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和他做实验,比如凹凸镜在太阳下聚焦点着纸的实验,以此培养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孩子做起来特别开心!

专家点评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长期农耕生产带来的儒道文化,西方的游牧生产带来的希伯来文化、希腊城邦文化,使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总起来说,西方——偏重于研究自然;中国——偏重于研究人或人的生命。

当然,推动人类进步发展有两大原则,缺一不可:真理原则——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价值原则——必须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应该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价值教育。

但应该承认在中国文化中严重地、长期地缺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论证。对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也相当薄弱。

现在,可喜地看到“美丽朋友”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应该向她学习的是:

一、重视科学教育。满足孩子好奇、探究的要求,在家庭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小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

二、不停留在传递科学知识层面,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自体验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亲自去发现和理解世界的奥秘。

三、在亲子互动中,时时刻刻注意突出孩子的自主性,通过“带、扶、放”的策略,使孩子真正成为探索科学的主人。

四、循序渐进,结合日常生活、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科学教育。

标签:;  ;  ;  ;  

建造你的小爱迪生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