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设计教学路径——再谈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再谈论文,路径论文,数学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教学是教师组织的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是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动力、工具和武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并把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思维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客观知识的思维与主观认识的思维达到同步和协调.换句话说,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建构数学的活动,更是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活动.为此,教师要对所教的数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对所教的数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作出清晰的判断,对所教的内容的价值作出明确的定向,从而站在思维发展的角度和高度设计和选择数学教育的路径.真正实现让数学成为文化,让探究成为习惯,让思维成为常态的数学教学目标. 一、激活——经历逐步深入的思维过程 数学家迪恩斯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依据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依据教师的经验.因而,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向学生提供富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投入到数学探究的思维活动中去,投入到主动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 我们还是从一个概念导入的教学片断谈起. 案例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教学片断 师:我们很多同学去过北京,到过天安门,参加过升旗仪式.假设我们正在北京天安门参加升旗仪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旗杆和广场给我们以怎样的形象?(多媒体展示天安门广场图片) 生:垂直. 师:好!现在我们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旗杆在数学上表示为什么图形? 生:直线. 师:地面呢? 生:平面. 师:很好!刚才旗杆和地面给我们以垂直的形象.也就是说,直线AB与平面α就给我们以垂直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显然,该导入中,教师给出了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也指出了研究的主题,似乎已经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是我们从经历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这样的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这个问题情境过于简单,而且这样的情境并不一定非要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才能见到,可是说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于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认知上的冲突,因而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第二,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不具体明确,因而学生的探究动力不强、探究的方向也不明确,很难激励和维持学生的思维. 因此,需要改进我们的教学设计. 念头:在展示生活情境后,不如直接明确提出研究主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 这时,我们又会发现,展示生活情境显得有点多余,好像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只为有了情境,而忽视了问题.特别是数学知识体系中自然衍生的数学问题,也就缺乏了深入思考的欲望和动力.需要我们继续改进! 改进: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今天研究另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垂直.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导入的设计就创设了数学知识自然发展的情境,当前的任务与已有知识之间既有联系,但更有强烈的冲突.此时,问题被诱发了,矛盾被激发了,思维被激活了,正恰恰蕴含着学生向着新知挑战和进发的无限可能和巨大空间. 显然,基于思维发展的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无论是概念形成,还是定理的建构,还是理论的应用,都是学生经历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于是又可以作如下的改进. 再改进:如何画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你将如何画? 这时,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迅速打开了.这里的操作活动就容易内化为思维活动,学生的思考、操作,甚至包括交流,就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还原——展现知识的“过程形态” 如何让学生面对经历简约化提炼和符号化表达的“结果性”知识感到自然和亲切?努力按照前人发现和认知的过程进行“还原”,使得“结果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过程形态”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看一个教学设计的案例. 案例2 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1.定位(这是一节数学概念建构课). 2.目的(建构平面的概念). (1)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问题1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整体的、直观的认识,简单的几何体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构成的.今天开始,我们将对点、线、面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讨论. 评价 学生虽然不知道今天研究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怎样研究,但也隐约预感到今天要研究什么,只是有一种“说也说不清楚”的感觉. 问题2 你知道什么是平面?在你的心目中,平面给你以什么形象? 评价 这个初始问题合情合理,但和问题1不同,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地开始着手研究,但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2)问题线索,探究新知 问题3 在空间中,点、直线、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 评价 在学生的探究无法深入的时候,这个问题真是“雪中送炭”,起到导向、引领的任用,帮助学生找到研究“平面”的方向和突破口. 问题4 直线和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 评价 这个问题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平台,当学生着手解决它的时候,建构“平面”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3)尝试思考,活动发现 操作活动之前,应有问题引领.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操作,为思维而操作,教师则为思维而教学. ①直线与直线的交点→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③公理1. 在这里:①是回忆旧知,起类化的作用;②是操作活动,这里会得出没有公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三种情形. 评价 这时迫使学生反思;迫使他们深入思考下去;迫使他们认真思考“直线与平面有两个公共点”的含义. 进一步研究,会发现:③公理1的内容和含义. 进一步思考: 公理1 发现平面的外部特征是:平面是“无限大”的,平面是“平”的,平面是“没有厚度”的;直线是“无限长”的,直线是“直”的,直线是“没有粗细”的;点是“没有大小”的. 类似地研究公理2和公理3. (4)分析归纳,自主定义 (1)问题的提出 数学中绝大多数的概念,总是可以用下定义的方法来约束或者规定它的意义.如“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这里,“平面”、“直线”就是定义平行线的基本概念.显然,定义的实质就是用已知概念来解释新的概念.这样,追根寻源,层层上溯,就总会有一些概念无法用其他概念来表述,怎么办? (2)采取的对策 这里,我们就通过认定的一组公理,来揭示原始概念所具有的性质,从而来约定原始概念的意义.这就是公理化方法.方法中暴露过程,过程中彰显思想,思想中“还原”本质. (3)平面的性质 平面的基本性质就是这样一组公理.一方面刻画了平面的基本性质,另一方面又约定了平面的意义. (4)平面的概念 一个元素只要满足公理的条件,我们就称它为“平面”.平面概念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浑然天成的产物,这个概念不是“人造”而是“神造”的. 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思维的创造过程,创造性思维总是介于“理性”与“直觉”之间的徘徊过渡,具体地说来就是沟通“想象”与“认识”往复的“双车道”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会更加深刻. 三、聚焦——凸显“核心知识”的价值 核心知识是指处于知识结构中最重要,最富有“再生”和“迁移”意义,赖以支撑其他知识点的知识.要求教师具有全局的意识和战略的眼光,从宏观上对整节课聚焦设计,将数量众多的一般性知识“聚焦”、“固着”在相关的核心知识上,从而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精致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揭示隐含其中的知识背景,凸显数学核心知识对一般知识的引领和统帅价值. 课例 关于“y=Asin(ωx+φ)的图象”的教学设计. 通常设计思路是:作图观察→理性思考→得出具体的结论→概括为一般化的结论. 师:y=Asin(ωx+φ)其中A>0,ω>0,如何研究? 生:画图象研究. 师:图象是什么模样(样子)? 生:与y=sinx差不多(猜想)!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特殊化探究! 当A=1,ω=1,φ=0时,函数就是y=sinx. 那么,y=Asin(ωx+φ)与,=sinx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显然,在这里,A,ω,φ是构成影响的三个要素! 现在我们就来分别研究A,ω,φ对y=sinx的影响.为节省篇幅,我们略去后面的研究过程.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顺应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获取知识是容易的,教师的教学也是轻松的,教学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几乎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活动,也不是处于积极的主动的专注的思维状态.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核心知识”的价值,忽视了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忽视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学的宗旨. 现在,我们对上面的教学设计作一些改进. 师:我们今天开始在研究y=sinx图象的基础上,再研究y=Asin(ωx+φ)的图象,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评价 正如波利亚所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确实,类比是科学发现的灵魂,是数学发现的重要工具之一. 师:我们先回忆一下初中时研究的情形. 类似地,我们提出此问题的研究思路如下. 至此,我们已经不难发现,y=Asin(ωx+φ)的研究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可以轻松解决.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核心知识的价值.对思维发展而言,是超越了低层次的借鉴与模仿,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全面的、科学的和深层次的. 北京大学张顺燕教授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教学有三种境界,即“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在这里,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应理解为“授人以业”要求所授知识“准确”,“授人以法”要求所授知识“深刻”,“授人以道”要求所授知识“本质”.高境界的数学教学要基于思维发展,呈现数学本质.我们强调的数学本质就是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凸现核心知识的价值;数学规律的形成和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以及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教学路径的设计--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数学教学设计策略_数学论文
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教学路径的设计--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数学教学设计策略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