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高
(杨凌示范区医院耳鼻喉科 陕西 咸阳 712100)
【摘要】 目的:观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耳内镜;鼓膜置管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201-02
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喉科属于多发病,患者可出现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异常、听力下降等病理变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1]。其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有一定差异性。本文主要与常规药物疗法进行对比,探讨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3月间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2±5.5)岁,平均病程(2.5±0.7)年,主要表现:听力下降18例,耳鸣7例,耳堵塞感9例,反复鼻塞流涕1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7±6.2)岁,平均病程(2.7±0.8)年,主要表现:听力下降16例,耳鸣8例,耳堵塞感11例,反复鼻塞流涕1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⑴均经鼓气电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检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⑵成年患者;⑶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无障碍;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⑴患者有其他耳鼻喉等合并症;⑵存在手术禁忌或用药禁忌;⑶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等保守治疗,常用药物包括:⑴黏液促排剂-盐酸氨溴索片,口服,30mg/次,3次/d;⑵抗生素-阿奇霉素片,口服,第1日0.5g顿服,第2~5日0.25g顿服;⑶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龙片,口服,30~40mg/d;⑷咽鼓管吹张,使用咽鼓管吹张器促使咽鼓管通畅;⑸鼻腔收缩剂-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滴鼻,每鼻孔2~4滴/次,3~4次/d。
观察组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患者取仰卧位,患耳朝上,让鼓膜呈水平位,常规消毒、麻醉,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放射状切口,将鼓室内积液吸出并送培养,地塞米松5mg加上4000IU的α-糜蛋白酶0.5ml进行鼓室冲洗。使用专用置管器将大小合适的T型管置入,T形翼卡于鼓膜内,将位置调整适宜。
1.3 疗效评价
治愈指患者听力恢复正常,无耳堵塞感等临床症状;显效指患者听力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指听力改善,纯音测听示气导听力提高>20dB,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指疗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耳鼻喉科多发病,其发病因素可能包括:①由于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肿瘤的影响下使咽鼓管咽口受压,发生阻塞现象;②发病前感冒、受凉史,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而诱发;③先天性的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功能较差,纤毛运动障碍,咽鼓管表面的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咽鼓管开放阻力加大;④变态反应造成咽鼓管粘连、水肿,咽鼓管发生阻塞,中耳负压[2]。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听力下降,耳痛、耳鸣(一般较轻微),耳胀闷、闭塞感,摇头听见水声,反复鼻塞流涕等;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慢性病例鼓膜呈灰蓝或乳白色,鼓膜活动受限等。本病保守治疗所用药物如鼻腔收缩剂,主要用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但容易引起药物依赖,要注意疗程不宜过长,老年人用药后需注意观察血压变化;黏液促排剂能够促进鼓室内积液排出,有助于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常用盐酸氨溴索等药物;糖皮质激素对于无禁忌证患者可短期内口服,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副反应,鼻用糖皮质激素可采用,因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较口服更安全;急性期患者可短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常用阿奇霉素、头孢类等;咽鼓管吹张有促使咽鼓管通畅的作用,有时还可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等药物,提高疗效。本研究中,采取上述保守治疗的对照组,总体疗效为73.3%,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本病传统手术方式包括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切开置管术等,以往一般是在头灯或额镜下进行,鼓膜显露较差,给手术操作增加了难度,若有不慎,可能引起中耳不可逆损伤[3]。耳内镜的推广应用是将创伤轻、恢复快、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的微创观念引入了耳科,耳内镜直接插入外耳道直达近鼓膜处,在直视下行鼓室置管,具有物像清晰的优点,有助于准确掌握鼓室积液情况,避免对中耳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鼓膜切口的位置也更容易把握,切口的大小更容易控制。置管前往中耳腔注入药物,能帮助溶解纤维蛋白原,使耳咽管内表面的活性物质增加,利于鼓室内液体分解排出。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总有效率达到96.7%,证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何际全.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65-166.
[2]魏晓萍.153例微波加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0):2618-2619.
[3]韦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文献综述[J].蛇志,2010,22(1):45-47.
论文作者:魏燕高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鼓膜论文; 中耳炎论文; 患者论文; 鼓室论文; 咽鼓管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