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建议——基于SWOT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77-06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紧急出资850亿美元救援美国国际集团(AIG),而久负盛名的华尔街五大投行,也在被摩根大通收购之后,随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美林(Mer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而集体消失,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向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及实体经济蔓延,造成美国、欧洲、日本经济放缓,并将更多的经济体牵涉其中。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成果综述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指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一般来讲,金融危机从发生国家影响到其他国家主要通过贸易溢出效应(Trade Spillovers Effect)①、金融溢出效应(Financial Spillovers Effect)②、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③及净传染效应(Pure Contagion Effect)④四种传导机制(安辉,2004)。但是,由于中国金融货币市场开放程度及人民币市场化程度尚不完全,金融危机通过后三种传导机制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这种影响将主要通过贸易溢出效应传导至中国。
中国在接近7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状况下,作为此次危机通过贸易溢出效应影响国内经济的主要中间环节,出口贸易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国内经济走势,出口贸易状况的改善也有助于国内经济早日复苏,所以此时针对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也就非常必要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理论界大都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金融危机对中国总体经济影响,分析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而且大都没有进行系统客观深入的探讨。(2008)基于对各行业具体案例的分析,吴自晨认为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减速,中国纺织品出口会首先遭受冲击,电子产品和玩具出口预期也会相继下调;李俊、王立(2008)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通过需求、汇率、价格及贸易政策进行传导;荆涛、耿宇婷(2008)提出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李秀芳、翟美怡(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从金融危机的影响机制及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贸易的表现和变化来分析中国出口贸易所受影响,并首次尝试通过绘制简明清晰的传导机制图,从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政策效应和预期效应等四种效应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利用最新数据对危机中中国出口贸易的表现进行相对系统客观的描述,从国家、行业及企业三个层面给出相应建议。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1所示,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2007年高达66.8%,出口贸易依存度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超过30%,对美出口贸易依存度也从2005年开始超过7%。相关研究研究显示,中国出口贸易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发展若放慢1%,中国出口贸易相应下降6%左右(王立、范昕,2008)。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贸易将遭受严重冲击,这种冲击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由于双边关系的相关度高,所以影响比较直接;间接影响则是指金融危机使得中美之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放缓,从而间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但不管是双边的直接影响,还是多边的间接影响,总体来看,此次金融危机主要过以下四种传导效应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示意图
(一)价格效应
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效应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金融危机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恰巧又与中国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趋势碰头,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目前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的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那么美元的贬值势必就导致国际能源和资源的美元价格上涨加速,进而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竞争力降低。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改善,但价格优势依然是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效应,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降低,从而导致出口增速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收入效应
美国是中国仅次于欧盟的出口目标市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国。2005-2007年连续三年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过7%。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经济衰退、信用规模收缩、国民财富缩水,使得美国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降低,消费支出减少,这直接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下滑。而且,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蔓延,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中国对其出口下降。
(三)政策效应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前景堪忧,企业纷纷裁员,失业率急剧上升。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2009年4月美国失业率高达8.9%,为1983年9月以来最高;4月当月失业人口为53.9万,为2008年10月以来最低。2008年美国平均失业率由2007年的4.6%增加至5.8%,新增失业人口260万,逼近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280万,总失业人口达到1110万。这些数据显示美国的经济和就业正面临严重衰退,而这种衰退势必会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情绪,同时也将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效仿,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将会更加频繁。
(四)预期效应
金融危机作为一场信用危机(龙昕,2008),在国际贸易领域集中体现为买方信用缺失,会大大提高对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的预期。企业在这种高风险的预期下,接单更谨慎,新市场的拓展也将放缓;而银行也将提高贷款审批门槛,压缩贷款额度,从而使出口企业的融资变得困难。这些都将给中国的出口造成负面的影响和压力。
三、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出口贸易的表现和变化
2007-2009年1-7月份中国出口贸易相关数据比较显示(如表2所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出口贸易呈现出新的变化,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2008年出口贸易总体表现良好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累计出口额为14 285.5亿美元,较2007年同比增长17.3%,但增幅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1-10月,中国累计出口12024.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2009年1-7月,中国累计出口6271.0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下降22.0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1173.5亿美元,同比下降16.5%。如表2和图2所示,2008年全年四个季度较2007年的相应数据,中国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月度出口额自2008年11月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一直到2009年3月,出口贸易持续下降,中国出口贸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自2009年3月开始,中国月度出口额开始出现持续反弹,7月份更是再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显著下降
2008年加工贸易累计出口6 751.8亿美元,同比增长9.3%,较2007年下降11.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6 6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2.9%,较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2009年1-3月,加工贸易大幅下跌,同比减少23.5%;一般贸易下跌幅度也达到了18.3%;前7个月,一般贸易累计出口2821.5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加工贸易累计出口3009.9亿美元,同比下降21.5%。总体来看,加工贸易受国际市场需求收缩的影响较早,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均有不同程度滞后。
图2 2007、2008及2009年1-3月中国月度出口额同比增长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整理。
(三)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冲击较大,民营企业表现相对较好
国有企业2008年全年实现出口257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2009年1-7月出口1 034.7亿美元,同比下降29.7%。外资企业2008年累计出口7 9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回落9.8个百分点;2009年1-7月出口额为3473.0亿美元,同比下降22.5%。民营企业近年发展日盛,竞争力不断提高,2008年继续较大幅度增长,增幅为27.9%,2009年1-7月相对小幅下跌,同比减少15.5%(如表3所示)。
(四)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由升转降、受冲击明显,价格敏感度低的商品受影响较小
2008年11月,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开始由升转降,降幅分别为9.5%和4.8%,12月份扩大到15.8%和8.2%,2009年1-7月更是出现了19.8%和20.8%的大幅下跌。相比之下,农产品、塑料制品、鞋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需求弹性现对较小、对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低,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2009年1-7月下跌幅度都维持在10%以内。而2009年1季度则顺利实现0.8%的增长(如表4所示)。
(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2009年开始下滑,幅度超过对发达经济体出口
2008年全年对美出口2523.0亿美元,较2007年同比增长8.4%,增幅回落6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2928.8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回落0.6%;对日本出口1 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迅速蔓延,导致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消费和进口需求明显减少。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度分别为455.2亿美元、498.7亿美元和21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4.9%、22.1%和16.2%,下降幅度明显。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受冲击程度不甚相同,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不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开始呈现不同趋势。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同比下降43.5%,对中国台湾出口下降34.5%,对韩国出口下降29.4%,对东盟出口下降22.2%,均超过了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下降幅度(如图4所示)。
四、相关建议
(一)国家宏观层面
1.积极开展多边会谈,加强各国间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经济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单边利益倾向严重,此时,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更为迫切和紧要。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机制加强同贸易往来国家的多边协商,尤其要加强同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目标市场国的沟通,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避免汇率、利率人为任意波动行为。
2.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出口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中国出口的主体,其发展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保护中小企业也就保护了中国的出口。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出台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相关政策非常必要。在暂缓施行《新劳动合同法》、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笔者以为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设立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项基金等,拓宽其融资渠道;第二,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轻企业国内成本压力;第三,推动外贸行政便利化,优化外贸行政环境,提高效率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通关手续和成本。
3.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消化部分外部需求锐减导致的出口下降。接近7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国内经济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扩大内需却可以缓解这种不利影响,也有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长期持续发展。目前,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消费水平及消费内容;第二,加大对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事业的财政支持,降低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前消费;第三,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适度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但必须明确的是,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可能短期内迅速完成。
4.正确处理好外贸长期健康发展和短期恢复的关系。我们在努力“保出口、保增长”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短期出口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的前提是不能损害其长期的发展和升级。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忽视环境成本等方式来完成的。这种人为压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使得中国相当多的出口企业没有自主研发、创新、产业升级的动力,由此形成的出口贸易缺乏竞争力,因此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即便人民币对美元短期汇率趋于稳定,但长期的升值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而对于出口企业的扶持,应选择具有发展潜力、产品附加值高、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我们甚至可以忽视短期的增长,但一定不能停止出口贸易的长期结构调整。
(二)行业中观层面
1.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出口企业团结,共同应对危机。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与国际市场信息联系、商务谈判的沟通者和桥梁,国内应该团结行业内企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共同走向国际市场;国外应该积极、及时地获取和传递相关行业和市场的最新信息,并代表国内企业处理一些超出单个企业的应对能力的事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出口贸易的渠道,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避免形成出口企业间的相互压价、恶性竞争、超量出口,也可以有效减轻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和贸易摩擦。
2.加强同金融保险等信用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规避收汇和信用风险。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担保,争取对出口企业贷款额度的增加和还款期限的适当延长,给出口企业减轻压力;并向企业介绍和推广各种出口保险工具,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三)企业微观层面
1.保持出口贸易的信心,乐观谨慎应对危机。金融危机面前,信心的缺失对企业来说是严重的打击,甚至比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更可能导致企业状态的低迷甚至退出市场。广大出口企业应当坚信,虽然危机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这段时间终将过去,而危机一旦过去,必将是企业更好的发展契机;更何况,危机没有到来时,企业都忙于业务扩张,对企业自身存在的制约长远发展的因素无暇顾及,危机到来业务的减少反而给企业提供一个反思以往发展制定长远规划的时机,磨刀不误砍柴工;再者,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利于企业的政策措施,缓解了企业的部分压力;国内经济相比其他经济体受影响较小,还有很大的国内市场等待开发,前景广阔。
2.灵活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地规避汇率及信用风险。长远来看,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为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受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这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汇率风险。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国外进口商信用也在下降,加大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与美国企业的信用纠纷额度达到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王子先,2009)。因此,出口企业必须重视而且要灵活运用即期结算、货币多样化结算、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将汇率波动和国外进口商信用下降导致的风险降到最低。
3.化压力为动力,加强创新和品牌建设、主动进行产品和价值链升级。金融危机的扩散给企业带来了冲击,使企业陷入危局,却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应该化压力为动力,抓紧时间弥补自身缺陷,为危机过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做好准备。一是要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缩减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过渡;二是要逐步积累人才和经验,由单纯的加工制造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要注重创新和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培育自己的品牌,彻底走出低端货没档次的产品定位。
4.内外兼顾,加快实施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此次金融危机中,目标市场单一的专业外向型企业遭遇灭顶之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们的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之外的市场,如东盟、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分散出口市场,避免受到少数几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内部需求潜力巨大,又正值国家大力提倡拉动内需,所以,可以适时考虑部分出口转内销,缓解国际经济波动的压力。
5.结合国际形势和企业自身状况,适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对外直接投资是规避贸易保护壁垒的一种有效措施。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可以在综合考虑国际形势和企业自身状况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到目标市场国进行“绿地投资”,直接设厂;或是与进口国同类产业寻求建立伙伴关系,加强合作;还可以收购国外相应的企业和销售渠道,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品牌和销售网络,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总之,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冲击,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国外贸出口自今年3月份开始,月度出口额环比一直处于总体向好的趋势,出口贸易正逐渐反弹恢复。希望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能让广大出口企业在新的动力和机遇中成长,希望企业在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下,保持信心、主动寻求各方合作、整合国内外资源,为危机过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为更优的产业结构和更强的国际竞争力集聚力量。
注释:
①贸易溢出效应,指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的货币危机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恶化了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宏观基本面,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国家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
②金融溢出效应,指一国投机性冲击导致的货币危机可能造成其流动性不足,这就迫使金融中介清算其在其它市场上的资产,从而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导致另一个(或几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引发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抽逃行为。
③季风效应,是由Masson(1998)最早提出的,指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主要商品价格等重大经济指标发生变化,通过经济全球化渠道,使新兴市场经济遭受冲击,引发货币危机或资本的流进流出。
④净传染效应,指当一个国家发生遭受冲击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引起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而导致的非接触性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