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院药剂科 重庆 400011)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发生的122例中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度将其划分为三组,即重度组25例、中度组46例与轻度组51例。观察对比不同中西药联合应用剂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组122例患者中,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80%,高于西药固体制剂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00%、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00%与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固体制剂19.17%(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监管,合理筛选使用对象,明确使用方式,尽可能降低联合应用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西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94-02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因用药不合理或药品质量问题所致的有害反应,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本身含有杂质或使用不当时出现,而有些则是在质量检验合格、正确用量与用法的情况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且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甚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1,2]。目前,联合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中西药联合应用时更易出现。本研究对本院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探寻有效的预防措施,旨在为强化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有效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发生的122例中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度评价将其划分为三组,即重度组(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无法耐受,需要停药或采取对症处理措施)25例、中度组(症状稍重,但可以耐受,对正常工作与生活无明显影响)46例与轻度组(有症状出现,但症状较轻微)51例。重度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45.5±5.3)岁。中度组: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18~74岁(45.8±4.2)岁。轻度组: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18~73岁(45.1±4.0)岁。纳入标准:18周岁及以上。排除标准:伴有免疫系统与血液系统疾病;过敏体质;哺乳期与妊娠期女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在性别与年龄构成对比中,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由本院成立的观察小组全面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发生的中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并制定出有效性且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分析本组患者的用药方案,将中西药应用的药物类型分为以下四种,包括: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注射液、西药固体制剂联合中药固体制剂、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固体制剂、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固体制剂。观察对比不同中西药联合应用剂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与百分率(例,%)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本组122例患者中,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80%,高于西药固体制剂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与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固体制剂19.17%(χ2=14.033,14.033,15.206,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也十分普遍,虽然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也易导致多种不良反应[3]。为此,本研究对本院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3.1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合格药物出现与治疗不相关的症状、无法预见的症状等[4]。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品监督部门对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因不合格药物、用药方法消退、药物配伍禁忌等情况所致的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然而,受患者个体差异、药物联合应用、药物性质的影响,相关不良反应却无明显的改善,给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学者指出,联合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尤其是中西药联合导致的不良反应十分常见,现已成为药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22例患者中,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80%,高于西药固体制剂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00%、西药注射液联合中药固体制剂20.00%与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固体制剂19.17%(P<0.05)。结果中见,中西药注射液联合应用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究其原因可能与注射液药性强、起效快速有关,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预防措施
(1)药物说明书应提供对药品所含成分真实且全面的说明,并提示安全用药的所有信息,特别是涉及药动学、毒理、药理、适应症、相互作用与注意事项等问题,应给予详细的说明。(2)合理控制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联合使用,已批准的成药应做好特殊标志[6,7]。(3)中药注射液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殊情况使用时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8]。(4)严格规范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鉴于合并用药药物pH值变化易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书上应注明药物的pH值范围。(5)科学配伍用药,尤其是中西药注射液联合使用时,应克服药性变化,避免盲目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冯艳,犹毅.论常见中西药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7):160.
[2]施伟.中西药联合治疗心血管病的不合理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7):9.
[3]王阳,乌日根,郭春燕,等.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对消化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08):1540-1543.
[4]杨科朋,陈慕芝,谢志军,等.中西药合用治疗IgA肾病蛋白尿气阴两虚夹湿热型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03):262-263.
[5]蒲会贞,巩翠萍.我院850例中西药联合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品评价,2016,13(06):37-39.
[6]许金荣.中西药联合使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8):210-211.
[7]周伟龙,林志健,张冰,等.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的修订完善思考与建议[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7,26(11):774-777.
[8]邓潇,郑宝钧,李秀英,等.中西医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8):13459+13462.
论文作者:李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注射液论文; 药物论文; 西药论文; 制剂论文; 固体论文; 中西药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