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有效语文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本文列举了当今语文课堂上有效对话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对引导生本对话进行了有效探索,丰富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164-02
在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取情感体验非常重要。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1、当前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的问题
1.1听的多说的少。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文本时总是教师自己讲的多,惟恐学生不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在多次启而不发后,教师往往以告知的形式,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无可奈何地给学生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算是了事。较为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懵懵懂懂,只有极少数学生发言,还往往言不对题。
1.2读的少思的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指导,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在没有理解文本背景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或默读,只停留在学习生字词,掌握本文说了什么事和人,写了哪些景的浅层面。没有有效地对文本的重点句、中心句进行反复读、重点读的剖析。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不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1.3方法少实效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知识积累比较狭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其次,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再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心中无数。学生的内心体验也就大打折扣。
2、原因分析
2.1理解偏跛。不理解前面提到的对话的含义,认为在课堂上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不是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想展示的是教师的独特理解,在教师引导下的精彩。只注重教学对话的自己预设,不关注学生可贵的自主阅读状态。
2.2想法错误。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认为我让学生读课文了,而且也读了很多遍,这不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吗?这种想法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其可怕的,是一种责任的推脱。殊不知是教师本身驾驭文本和课堂的能力出现了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方法简单,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沿用自己的老教法,设计几个问题,答不出来,就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老套简单,也引领不出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3、采取的对策
3.1注重展示作者背景。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背景资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就能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认真审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
3.2注重制造阅读期待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3注重引导质疑解疑。笛卡儿说,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就注重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3.4注重运用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在教学《半截蜡烛》,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能"零距离"地亲密接触。
3.5注重重点圈划批注。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
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论文作者:黎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生与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期待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