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530401
摘要:农村是储存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财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国家越发重视新型农村建设,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快,经历了空间格局、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等变化。但是发展与危机同时存在,农村因现代化居民住宅大量建设,历史遗产保护不当甚至是遭受破坏,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农村特色民风民俗断代遗失等等问题,在建设上呈现“千村一面”的危机,且农村由于基础设施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千村一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消失的速度越发迅速,也相对隐秘。保持农村原本的文化特色既有着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农村居民文化认同感的人文需求,也有着发展农村绿色产业、缓解农村人口流失问题的现实需求。在保护农村文化特色的问题中,农村建设规划者应该承担起加强农村特色保护的重任,在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应着力于农村特色的保留、传承与发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特色保护;规划引导;农村建设规划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和社会生产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中,“千村一貌”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由于现代化的快速建设,农村特色正在缓慢消亡。农村是我国保存民俗遗产的重要宝库,我国农村中既有古树、古建筑、古迹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地方方言、戏剧剧种和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因为农村对外消息传播渠道少,地方财政支出有限,基层城乡建设人员对乡村规划的格局有限等等问题,我国的农村正在面临严重的乡村文化遗产流失、断代,现代化建设村村雷同的问题。在“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两山思想指导下,我国多个地方的农村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发展出了一条以农村特色为支撑,辅以农村文化、风情旅游、农家产业的旅游发展战略。要将旅游发展作为核心产业来进行,各地农村特色的保持和政府对农村特色保护的规划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农村特色保护的意义
农村特色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对于民俗民风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大量农村分布于山区、丘陵,由于交通不发达等多种原因,各地的农村“隔山不同语,十里不同风”的特色也并不少见。保护农村特色即是保持地区文化多样性,避免地区文化同质化的需求,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我国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中大部分以记忆、口耳相传等方式传承,一旦产生遗失,就有可能产生永久性的文化断层。保护农村特色的独特性,就是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
农村特色的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软指标。我国一向重视“三农”问题,重视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如今我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已经摆脱了温饱的困扰。但是除了物质文化上的需求,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呼声。文化是一个村的精神缩影,农村居民的观念和意识都在改变革新,增加农村文化给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软指标[2]。
农村特色的保护为破解农村留守问题提供新思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纵深发展,农村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攻坚的重要战场。我国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带来了农村高学历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增加,加之城乡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等问题,农村的空心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人都有安土重迁的精神,增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增加文化基础建设,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血脉情怀和乡土情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浓厚的地方文化作为特色,发展农村旅游业,创造农村就业岗位,让农村居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当地特色实现创收,是解决农村“十室九空”问题的关键[3]。
二、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新农村的建设,建设者的规划和领导起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建设者在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失当、规范失范、盲目借鉴,都会引发以下不利于农村特色保护的问题。
首先最为严重的,是村庄规划缺少地方文化特色。在农村规划中,盲目以现代大都市为范本进行建设,无视农村本身具有意趣的古道、建筑,拆除、改建,破坏了原本农村的地方文化特色。不顾农村古树古迹、历史遗存和文化财产,任意搬迁、毁坏,在农村建造公寓楼、大营房,不仅破坏农村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原本自然和谐的布局,也使得农村面貌千篇一律。
其次农村的建设全盘西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农村规划建设不顾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核,盲目选取西方为建设范本,以西式房屋、西式基建设施替代传统农村建筑,出现在农村里的“洋公园”、“洋居所”令人啼笑皆非。
最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极为严重,且绝大部分情况下,生态保护的失位造成的损失通常是不可逆的,自然需要长时间修复,并且极易产生“开发-破坏-收入降低-再开发-再破坏”的恶性循环。地方规划者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或者地方环保宣传不到位,都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农村建设者该如何引导农村的规划
要破解如何引导规划新农村建设的难题,离不开上层建筑中先进思想的指导作用,也离不开结合本地农村特色因地制宜的实践行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指导思想
一切服务的落脚点都应该是满足人民的需求,村民始终是规划中的核心和主题,在规划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做到倾听村民意愿,尊重村民需求,保障村民自主选择的权力,忧村民之忧,重村民之重。同时规划者也要引导广大村民加入到建设自己家园的行动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对于村民的意见和要求,要公开、透明、透彻地进行答复和回应,根据村内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整合和重组,重点保护农村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4]。
(二)制定农村特色的规划战略
在农村规划中要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战略方针,方针既要考虑到当地的农村形态、农业农产、地质风貌等等“硬条件”,也要考虑到民俗文化、村风村貌、历史文化等“软条件”。战略应符合新时代对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标准,缩短城乡发展的距离,又要根据农村本身特色来制定,这需要规划者对农村有着全面、透彻的理解,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精准、科学地把握。
(三)规范引导的体系章程
农村特色的保护不应该只停留在思想和实践方面,更应该制定完善的章程、规划体系和法律法规,为农村特色保护制定规范,使前情工作合理合法,使后续工作有法可依。要将引导工作上升到法规层面,必须制定符合农村特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公开透明资金流向,规范建筑用地、公共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基建的建设,增加村民参与建设和民主监督的热情。规范农村保护规划的体制章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慢慢完善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规划者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规划团队应积极学习相关的空间排布、遗址保护、建筑特色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团队的服务水平[5]。
(四)重视地方特色产业的建设
要实现农村特色保护的可持续循环,最重要的应当重视经济的建设。全国各地农村各有不同风貌,可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各不相同,应重视地方产业特色,重视农村引导规划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改变以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重视旅游业、特色农产养殖业等农村大热产业,借鉴学习其他地方经验,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五)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资源是农村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引导农村特色保护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生态保护意识,在规划中时刻以环境优先为警钟,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挖山填水等破坏性的开发,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8 (02):241-242.
[2]张颖.产业转型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3 (26):118-119.
[3]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3(24):11-11.
[4]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7(02):64-71+83.
[5]刘老石.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J].开放时代,2016(04):40+47-49.
论文作者:梁珍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农村论文; 特色论文; 文化论文; 村民论文; 地方论文; 新农村论文; 我国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