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的农业与商业关系促进连锁超市的发展_农产品论文

构建新的农业与商业关系促进连锁超市的发展_农产品论文

构建新型农商关系,促进超市连锁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市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善与加强工商关系,积极开拓市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工商企业界一直努力的方向,并在社会各界早已形成共识。而建立新型的农商关系,进一步开拓市场,拓展消费领域是农商联手合作的基础,因此,建立良好的农商关系是现代农业与流通业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构建新型的农商关系,是我国连锁经营的超级市场业态形式发育与成长的前提与条件。

一、构建新型农商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建立良好的产销合作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日程上来,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工商关系,它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扩展商品流通的范围,使工商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然而建立良好的农商关系,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新型产销合作关系,它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不可低估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不仅如此,从近年来外商在国内的投资结构来看,向农业部门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且在农村中农业企业化经营已初显端倪,这一切说明了对农业产业投资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就是要发展大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粗放型低效率增长的状况,建立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新格局。它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农工、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农业经营体制。而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一个发达的流通产业,特别是发达的零售业,而发达的零售业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零售业经营连锁化是适应农业大量生产和城乡居民大量消费的流通媒介与桥梁的关键。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城乡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趋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产品,相应地需要流通产业既要实现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又要推动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步伐。连锁经营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商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对商业经营资源通过优化组合,以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流通形式。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零售商业连锁化,是时代赋予农商产业的历史使命,构筑新型的农商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产业的优势,加速两者发展进程和产业升级。

农业产业化要针对各地区自然条件、地理状况、特色产品及市场发育程度,以地区分工与协作提高地区特色农业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高效大农业。积极培育农业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和组织群体,发挥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的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企业发行上市的力度,使它们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必要的建设基金,及时将投入资金用以对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如此,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使其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及销售体系。总之,通过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形成在农业企业群体中合理的规模结构,即农业企业大中小型规模比例的构成。使农业企业的产业分布基本涵盖农、林、牧、渔产品的种养、深加工、农副产品经营批发,以及支农产品生产经营等大农业概念的各个环节。

建立农产品营销机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解决农业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由于盲目生产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缓解与改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严重脱节的状况。农产品营销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农业产前的引导和信息咨询、产中的综合管理以及产后的营销策略实施等基本功能。从市场营销理论最初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美国的农产品销售问题的角度上加以研究而逐步形成的营销理论。可见,农产品营销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仅充当了农业生产信息咨询、科学决策及销售机构的角色,而且大量的营销活动减少了农产品销售费用和降低了销售成本。通过积累大量的营销实践,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营销机构的设置,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于诸如各类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乡镇企业和村乡级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形成庞大的农业运作体系,这是构建新型农商关系的基础,亦是流通产业尤其是零售商业新生业态——超市连锁成长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的农商合作关系,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产品建立便捷畅通的分销渠道和零售网络体系,又是零售商业业态超市连锁充分成长的外部条件。因为,从零售商业新生业态超级市场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其经营形态正是满足城乡居民大量消费和农业部门大量生产的要求,且其经营的商品构成主要以食品为主,70%以上的商品与农业关系密切。因此超市连锁既解决了农产品流通及销售不畅的矛盾,又扩大了自身经营的商品种类与范围。在科技兴农与科技兴商作为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商彼此之间各自利益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需要我们加以调整,农业生产领域和商品流通领域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营风险日益加大,构建两者新型的产销合作关系,说明它们彼此之间互为依存相互间关联度日益加强。尤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它们正是从利益的两级,彼此之间精心选择合作伙伴,逐步实现利益均沾,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双向电子信息交换手段,彼此有机地形成一条能对市场的各种需求反应灵敏的供应链。因此,我们试图从流通产业特别是新兴零售方式——超市连锁的角度上,探讨建立新型的农商关系,对超市连锁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和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建立新型农商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是客观环境的需要,也是农商发展的主观要求。尽管我们的农商企业目前并未完全意识到这种合作关系的真正作用,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从理性的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农商企业合作关系,完成由无为向有为的经营观念与实践的转变,并使其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加强。

二、加快我国超市连锁成长步伐

改革开放,我国流通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先是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而进行的流通体制改革,紧接着又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三次零售革命的连锁经营和超级市场。我国流通产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经营技术与销售方式的同时,又经历了零售业态的急剧演变和连锁经营方式的运用。这其中最为显著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是超级市场业态形式及其连锁化经济最为迅速,并呈现较为旺盛的发展势头与市场潜力。究其原因,我们以为有如下方面的条件业已成熟:

1、谓超级市场(以下简称超市)是指实行自我服务的食品商店, 兼营一部分日用品,销售面积在400—2500平方米之间。 假如面积为120至400平方米,则称为小型超市;面积为2500平方米以上,则称为特大型超市。其最大特征是顾客自选商品,到出口处统一付款。顾客随意观察商品,反复地进行挑选,几乎将购物风险降为零。超市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重点是提供“菜蓝子、米袋子”产品。一是商品构成中食品占主导地位(一般在70%—80%),二是有相当一部分鲜活食品。超市主要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要。

2、椐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 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1997年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标准低于786美元为低收入国家,中国目前为860美元)在我国目前发展超市业态并采用连锁化经营,条件基本成熟,尤其在大中城市及东部地区。

3、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和支出预期发生变化,1997年与1992年相比,尽管在吃、穿、用支出的比重城区镇居民分别下降6.4、1.7和0.8个百分点和农村居民分别下降了2.3、1.3 和0.3个百分点,但消费需求均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特点, 同时亦反映了我国居民对食和用商品消费逐步进入大量消费和低价格的阶段,这也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家电产品不同程度地达到普及的产物。

4、我国流通产业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尽管普遍偏低, 但商用技术已在零售业开始普及,受大众消费社会的初步影响,工农业产品趋于标准化。使超市连锁发展不同程度地应用电脑,基本实现了内部管理和收款作业的简单化和便利化。随着商品逐步向标准化、小包装化、条码化方向的发展(一般说来,商品60%—80%实现条码化)必将引入POS 系统。

根据上述情况,超市连锁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这种业态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的王牌是其商品构成中食品占主导地位以及所具备的技术条件与市场条件,并通过超市业态与连锁的有机结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三、配送中心社会化是超市连锁成长的关键

在我国超市连锁发展的初期,连锁企业自行建设独立的配送中心,显然条件还不成熟,这是因为一方面,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从我国连锁商业目前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大多数为中小型超市经营规模和有限的分店数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配送中心的建设。因此我们认为超市连锁的成长必须走建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形式规模各异的配送中心之路,这是超市连锁经营的特点及我国各方面环境所决定的。问题的解决,必须将超市连锁成长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为依托,借助农业企业群体的崛起,乡镇企业中拥有食品深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自优势,乡村级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会诸层次农业生产组织,实现农村各级组织经营资源的存量盘活,针对地区分工及特色经济,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组建农村民间流通协会,积极培育农村中介机构,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专业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现有的农业企业群体为中心,连接农村各级经营组织及农户,发挥其引导生产,开展销售及其经营的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实施对大中城市包围的地区性配送物流业或配送中心,再逐步向区域性社会化服务的配送中心转变。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日本在全国形成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并发挥其综合的经济功能,解决分散农户的农产品在批发市场中的筛选、初级加工、包装、储运等问题,尤其是蔬菜、水果、水产及肉类禽蛋进入超市的比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韩国采取建立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方式连接与流通业的固定长期贸易合作关系,除提供农产品集散与销售场地外,并提供贸易洽谈、农产品低温仓库、停车场、农产品初加工及包装等集农产品集散、批发和销售储藏为一体的现代化流通设施,这些流通中心都采取企业化经营,它们成为连结产地、农户和零售企业的流通中枢。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成,为超市连锁的充分成长,提供丰富的商品化、标准化的农产品,使超市连锁的业态形式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更规范标准零售服务产品。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农业各类经营组织的努力,因为超市连锁的大量销售是农业企业集团化经营资本积累和低成本扩张的“消化系统”。所以,农业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新品种开发、市场调研、冷藏、包装、储存、运输批发市场建设等优势,实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发展战略,建立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与农村农产品深加工、冷藏、储存、运输等性质的各类企业联手,形成对超市配送商品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其次,可采取与商家联手的形式,由商家组织开展多种促销和信息交流活动,或者由连锁超市以直接参股、入股的形式共建配送中心,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农商利益均沾的目的;最后,为扩大配送范围,寻求配送中心的远距离总经销总代理,寻找配送中心的配送网络合作伙伴,将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流通组织作为自己的分支配送中心,逐步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涵盖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物流配送体系。

建立农产品批发商物流配送中心。鉴于我国批发业目前大多困难重重和普遍不景气的状况,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及时调整经营方针,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借助我国连锁经营之东风,建立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流通中心,加大科技改革力度,实现其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和增长方式集约化、批发形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样化的新格局,形成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并融合部分生产职能的网络体系。农产品批发企业,尤其是与超市连锁经营密切的专业批发企业大多数地处城市近、郊地区或县城附近,可凭借自身在地域上得天独厚的设施设备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及信息网络优势,逐步向社会化配送中心转变,广泛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业务。

我国超市连锁经营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商业技术设施管理模式、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等等方面暂且不论,就商品构成而言,食品所占比重过低,尤其是鲜活食品,包括肉类、水产、禽蛋、蔬菜、果品等更是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超市连锁成长的步伐,过低的食用商品比率,难以发挥超市经营特色的优势,致使超市与自选商场和廉价商店相差无几,因为后者是工业品为主的零售业态。因此,我国超市连锁的成长之路,必须选择构建良好的农商关系作为其发展的方针与政策,在此基础上,实施超市连锁成长的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借助于社会化的各类农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一定数量的超市连锁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市连锁集团,使超市连锁经营步入其成熟期;第二步超市连锁企业独立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或渗透于农业生产领域,或渗透于农产品批发领域联合起来,走集约化和规模化配送中心发展的道路,这是针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两头所采取的应变措施。由此,我国的超市连锁成长才能步入正常的轨道。

综上所述,构建新型的农商合作关系,我们只是更多地从超市连锁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揭示农商关系对新生业态超市连锁成长初期的重要性。然而从两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建立农商关系并非零售业的权宜之计,而是生产与流通领域相互之间赖以生存的合作关系。因此构建良好的农商关系,不但有利于各产业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标签:;  ;  ;  ;  ;  ;  ;  

构建新的农业与商业关系促进连锁超市的发展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