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习练”与“演练”
戴京晞 北京悦和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摘要: 文章简述太极拳爱好者如何能在大型比赛和表演时,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太极拳韵味、展现太极拳魅力、展示自我风采。平时“习练”太极拳和比赛“演练”太极拳应该如何区别对待。
关键词: 习练;演练
现在参与太极拳学习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太极拳赛事也是越来越多,经常能在比赛中看到,有很多习练太极拳多年的拳师,在比赛中,功架也很规范,发力也很脆、整,但就是总也拿不到很好的成绩,很多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没掌握好“习练”和“演练”之间的差别。从字面上看“习练”和“演练”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是不同的展现形式。“习练”是学习、训练,是一种传统的学习太极拳的方式,大多数学拳者接触到的都是这种方式,跟着师傅按照拳理要求学习太极拳;“演练”从字面上解释是表演、训练,它除了“训练”还有“表演”,它除了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以外,还要加上表演的成分。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经历了一段太极拳的学习以后,想去参加各种太极比赛,这时,这种演练的训练方式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学习太极拳,无论“习练”还是“演练”都要学习太极拳的要领,展现太极拳的特质,都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那么“习练”和“演练”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我们先看看它们的相同点:
企业审美文化指导下的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的配合匀称还把包括企业运行的有序进行,员工的良性竞争,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自然有序的关系交流。因此,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员工上访等都是与“配合匀称”原则背道而驰的。
(三)规划落后,抗震、抗战遗迹大部分灭失。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市区24万人的伤死,是20世纪世界地震史最惨重的伤亡。唐山毁于地震,但也因抗震精神而被世人所关注,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新建的地震遗址公园距离相距较远,分布较凌乱,馆内更多地展示地震图片场景,缺乏实景和整体效果,尤其是那些留存至今的震前建筑遗迹,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更没有列入旅游参观项目。此外,唐山是冀东大暴动的发生地,当年,这一带反抗日本侵略者抗战遗迹多且集中,由于疏于管理,如日军侵华时期所建的军用机场等多处遗迹被毁,原机场周边各村仅存的几座“飞机库”周围更是杂草丛生、乱堆乱放严重。
第一点:中正安舒,虚灵顶劲,不偏不倚,含胸拔背。这是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在王中岳《太极拳论》和杨澄甫《太极十要》中都有明确提到,无论是“习练”还是“演练”,这个要求是不变的。
第五点:既然都是太极拳的训练,必然是腰为主宰,上下相随,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不动无有一动,在这一点“习练”和“演练”也是一样的,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所以太极拳每个动作中手、脚、眼、身要高度的协调统一。
第三点:展现内容:“习练”重视是实战,练习的是技术的基本要求、完成动作的途径、动作的技击原理,无论是练拳时的无人似有人,还是全身放松气血通达,练的是健身、防身、养生,主要练的是实用性,例如“习练”会讲腿不过腰,即起腿高度不要超过腰,“演练”则不同,现在演练很多起腿是越高越好,演练重视的是动作的高、难、新、美,演练的动作更加舒展,更加飘逸,从而展现出肢体美、协调美、韵律美。
第二点:编排技巧:“习练”平时按照传统套路练习,如果去参加比赛,由于时间有限制,那就简单的把传统套路进行一个简单的节选,甚至有的直接把一段套路拿来使用,不会过多考虑;“演练”则不同,它在编排时会考虑整个套路要内容充实,动作要结构合理,并且会扬长避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表现出来的更精彩、更完美。
第二点:虚实分明,在行拳过程中不要重心坐在中间,不分虚实。这一点也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太极拳除了起势和收式是无极式不分虚实,其他动作均要分虚实,重心非左即右,这样才有太极的起承转合,在这一点,“习练”和“演练”也是一致的。
“习练”和“演练”有那么多相同的,那它们又有哪些不同呢?
六十七师和十六师一部已经死守南门三天三夜。三天里,鬼子三次突入城门,三次被打出城去。仅这三天三夜,六十七师伤亡六百多人,十六师伤亡一百多,整个八十六86军累计伤亡二千二百多人。
对于大国,老子同样以强弱的辩证关系切合自身的危机意识,通过谦逊处下的方式而不是以战争兼并天下领土与百姓的形式使小国归附。 提供给小国生存空间,使别国认可并接受自身统治,达到“王天下”的实质与目的。 在整体的层面上通过切合统治者危机意识,在适当与平衡的思维和行为上达到认同与共存,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弱社会的现存威胁。 例如:
②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第161-168页.
“习练”是平时根据师父或老师的指导或拳理来自我学习或训练,而“演练”主要是在比赛、表演,在比赛时裁判员是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照各竞赛项目在功力(劲力、协调)、演练技巧(精神、节奏、风格)、编排(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标准,整体进行评判。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第一点:行拳速度:“习练”太极拳时更多的是讲究“均匀缓慢,绵绵不断”,因此它的行拳速度均匀平稳,连绵不断;而“演练”则不同,“演练”要对拳有更好的展现,它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速度,它要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风格突出,因此它的速度会快慢相间,节奏加强,韵律突出,给人一种形神兼备的美感。
第四点:无论是“习练”还是“演练”,两者在行拳时都要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随拳入境,人拳合一,不可心不在焉,心有旁物。
第三点:平稳圆活,轻灵顺畅。这一点是太极拳在打拳过程中对进退步移动的要求,身体不要因为重心的转换而有过大起伏,腿部尽量保持行桩高度。在这一点“习练”和“演练”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第四点:精神状态:“习练”讲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要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用意不用力,更重视的是意和气的培养和训练,有的太极拳习练者过于内敛,在比赛或表演时,不敢与裁判、观众交流,两眼无神,甚至有些低头;而“演练”则更重视精气神的展现,把精气神完全展示出来,敢于与裁判、观众交流,以眼传神,眼神外放,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手到眼到,精神饱满,神情专注。
第五点:拳架展示:“习练”太极拳,一般根据自己身体能力决定拳架的高低,身体条件好、下盘功力好则拳架的步伐可以大、功架可以低一些,下盘功力差、身体虚弱一点,则拳架可以高一些,重义气轻外形;“演练”则不同,它是尽量要把拳架放低,尤其比赛时,步伐尽量放大,身体尽量开展,拳架尽量放低,动作规范到位,充分展现自己的下盘功力。
正是“习练”和“演练”有这些不同点,忽略了这些不同点,使得一些习练多年的太极拳师傅,武功颇深,架子规范,但展现出来却韵味不足,平淡无味,所以比赛成绩平平。
现在学习太极拳的众多,年龄不同,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也不同,年轻人学习太极拳更倾向于防身、展示,进而参加比赛;中年人更倾向于减压、修心,感悟太极文化;年龄长者学习太极拳则主要为了锻炼、养生。这么多人的学习目的不同,需求不同,他们的习练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的。况且,每个人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那么他打出的太极拳也会不同。
打太极拳,无论是“习练”还是“演练”,重要的是要打拳者入境,这样拳才能打出情景,打出神韵,打出味道,给人以美之享受。正如陈鑫公《拳论》所述:“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媚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致此,可以观矣。”打拳至此,才算达到神形兼备的水平。
标签:习练论文; 演练论文; 北京悦和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