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业品市场开拓与竞争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品论文,市场开拓论文,竞争力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确保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经济目标, 就需要工业的增加值至少要达到11%以上。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态势下,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的市场竞争态势
从我国国内的工业品市场看,在总量上基本已经形成买方市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而且,无论是投资品市场,还是消费品市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宏观总量控制到位,货币投放适度,都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由于经济发展过热过快而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近期看,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工业品市场一直维持较为清淡的局面,相当一部分产品因供过于求出现积压。
当然,工业品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产品的结构问题。服装、皮鞋、针织品、VCD等消费工业品积压比较严重。家电类产品中, 质量可靠的名牌产品一直畅销不衰,而质量没有保证的产品,即使降低也仍然滞销。投资类工业品中,一般的通用机加工设备较多,专用设备和精密仪器较少。钢材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市场需要的型材、管材、冷扎薄板供应不足,而大量的粗钢,线材供过于求。
国内市场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相当多外资企业的产品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在电子产品、皮革制品、服装和文体用品制造业中,三资企业的产出比例已经远远超过我国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而处于第一位,分别占行业总产出的53.8%、 48%、44%、44%。 功能市场的竞争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国际竞争的态势。
从国际市场来看,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5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827亿美元,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在我国的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超过1550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85%;机电产品已占出口的32.5%,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类的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国际市场的情况看,亚洲的金融危机已经持续将近一年,波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香港、台湾、新加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虽然没有受到这场风暴潮的直接袭击,但是,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首先影响到我们的出口。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其出口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和我国大致相同,就直接构成了对我国产品出口的有力竞争和威胁。
最近一个时期,日元又有了大幅度贬值,虽然美日联手进行了干预,日元仍然跌破了140元。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我们要顶住人民币不贬值的压力,在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变的前提下,又要完成345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产品市场竞争态势是相当严峻的。
二、对目标与措施的简要评析
面对目前严峻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态势,中国仍然提出了保持国民经济增长8%的目标。应该说,这是一个既积极,又稳妥, 既鼓舞人心,又自我加压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亚洲和世界的经济稳定,又郑重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庄严承诺。那么,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又要维持国民经济8%的高增长率, 这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矛盾呢?客观地说,困难是有的,矛盾是存在的。
为了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增加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住宅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第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实行工商联手,扩大农村生产资料供应,增加适合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产品生产和供应。第三,扩大技术改造规模。通过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一方面扩大内需,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国内的市场需要。第四,增加出口。尤其是要增加轻工、纺织、机电产品、化工和煤炭产品的出口。为促进纺织品的出口,国家已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9%提高到11%。最近又进一步放宽了出口退税的品种, 提高了出口退税率。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市场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需求管理”。应该说,这是目前我国短期宏观调控的最优解。
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搞不好还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致使经济再次过热,结构继续失衡,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并无裨益。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1997年为36%。因此,如果不能保证我国产品的海外市场的有效扩展,不能保证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率达到10%以上,那么,8%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难以保证的。
而从亚洲国家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汇率变化,使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从客观上直接构成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威胁。在开放的环境中,单纯依靠需求管理显然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增长 8.2%,比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出口方面的压力也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一季度出口401亿美元, 增长速度较1997年全年20.9%的增幅大大降低(超过8个百分点)。长期以来, 亚洲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1997年我国对亚洲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60%。一季度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速只有4.2%,其中对日本出口65.2 亿美元,下降2.5%;对韩国出口13.1亿美元,下降24.5%;对东盟9国出口23.2亿美元,下降7.8%。面对这样不利的形势, 国内出口企业如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仅仅依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和短期宏观调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三、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才是治本之策
我们认为:面对东南亚货币贬值,在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变的前提下,要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必须标本兼治,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治本之策。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和我国大致相同,他们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必将对我国产品的海外市场形成有力的竞争和极大的威胁。而且,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样是激烈甚至是残酷的。扩大内需也同样需要本国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质量、品牌、产品结构和市场营销。这需要我们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深化改革、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我国产品在价格、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1.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在产品竞争力诸要素中,最具竞争力的要素是产品的价格。我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首先凭借的是价格优势。特别是在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中,我国的产品就是靠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并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服装和家用电器是最大的两类产品。而针织服装的出口价格,平均每件只有1.59美元。在出口的家电产品中,电风扇是最大户,平均每台不足8美元。但是, 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同东南亚各国的结构基本相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已无优势可言。
在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要找回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只有努力降低成本。虽然成本降低的潜在余地并不大,但是通过挖潜改造,加强管理,仍然可以使我国现有出口产品的成本下降5-10个百分点。
一是努力降低直接生产成本。这个环节上原材料的成本下调余地不大,但是,出口企业的在岗富余人员可以压缩。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产成品率和优质品率,相对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我国百元产值的能耗率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8倍,降低消耗是降低直接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方面,出口企业确实应当认真学习邯钢经验。
二是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有不少企业管理环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表现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管理环节人多事情就多,人头费、差旅费、吃喝招待费大大增加。这方面压缩成本的空间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三是财务成本也可以适当降低。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流动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由于目前的银行利率普遍下调,企业的财务成本就可以适当降低。此外,人民币不贬值,还可以保证企业不增加汇兑损失。
四是努力降低销售成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外贸体制打破以后,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体制并未建立起来。有了外贸经营自主权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原有的外贸企业需要重新寻找国内的供货厂商,结果使得外贸的销售成本大为增加。当然这很明显的是一种“体制成本”。我们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建立新的工贸关系和代理关系,降低销售成本,减少销售代理环节,压缩销售费用,我国产品仍然可以降低销售价格,提高价格竞争力。
2.塑造高品质和高附加价值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成本降低的空间是有限的,质量提高的空间是无限的。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说,在于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过去中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形象就是低质低价产品,近几年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价格也有所提升。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的功能和市场适应性,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如果我国产品的质价比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指数相对于1985年质量指数的价格变动指数,只是在服装、棉纱、棉布、羽绒制品、鞋帽、平板玻璃、钢材、缝纫机、自行车类中是上升的,而在各种机电类产品中则是明显下降的。因此,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我们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等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创国际名牌,提高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我国的产品虽然质量不错,但是,由于不是名牌产品,不仅卖不上价格,市场占有率也比较低。同样的产品,如果是为外商加工的产品,或者是由外商代理的产品,仅仅因为贴上人家的商标,价格就可以成倍或数倍地翻番。我国的茅台酒和青岛啤酒,虽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产量太小,不能有效地占领国际市场。海尔提出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国内销售、国外销售和国外投资生产各占三分之一,应该说是创国际名牌的战略举措。在资产重组、企业并购方面,国家应当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创立国际名牌,提高我国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创国际名牌不仅需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实现规模经济,而且需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品牌的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4.加快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组合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与东南亚各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才能有效提高我国产品的组合竞争力。面对东南亚的竞争,我们在轻纺产品竞争力优势下降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在原煤、钢材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深度。多出口精煤和优质钢材。机电产品的出口应注意向两头发展,多出口小家电和大型成套设备。对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应加快国际市场的行情调查,摸准方向,才能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
5.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
产品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最终都体现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把握每一个环节。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提高营销能力和售后服务质量,是提高竞争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有相当多的出口产品,因为没有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和网络,只能为外商加工订货,或者委托外商代理销售,结果根本卖不上价钱。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提高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和售后服务质量。为此,需要我国的工贸企业,在互相遵从市场原则的前提下,重新实现工贸联姻。通过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壮大企业规模,充实国际市场的营销力量,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是朝夕之功,然而又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这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