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183;品位#183;个性——提高文科学报质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品位论文,旋律论文,质量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0)05-0115-04
高校文科学报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中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以其高品位、前瞻性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界大众。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并进,这就给高校文科学报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我们认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高学术品位,努力形成学报的个性与特色,重视学报的社会传播,是当前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刊方向
高校文科学报作为党和国家出版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应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己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也就是说,办好高校文科学报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要遵循“双百方针”,有些研究内容属于远离基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无直接关系,要求学报的所有文章都是反映现实政治内容的,并不恰当。毕竟,学报不是政治理论刊物。但是,如果认为学报是纯学术性的,可以脱离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管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学报提供的精神产品,是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在阶级社会中,它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要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否则,它就难以被社会所接受,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要求高校文科学报都办成《求是》杂志,也不能把学报办成象牙之塔中的“同仁刊物”,而要把它办成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学术刊物。
在我们的办刊实践中,非常注意安排一定的版面刊发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文章,在全国学报界较早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专栏,刊发了有关邓小平的发展观、市场经济理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反腐败理论、中央要有权威的理论等研究文章,受到《安徽日报》《安徽新闻出版报》及有关部门的好评。在此问题上,我们也曾遇到一些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一方面的文章不算学术文章,登两篇贴个标签就行了,不能多登。我们认为,这是片面的。所谓学术,就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真理,百家争鸣,首先“马家”要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高校文科学报决不能忽视对于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研究,要积极组织并优先安排版面发表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文章,这是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大问题。
弘扬主旋律,把握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还要求我们在审读稿件中注意文章的政治基调和理论导向,优先发表那些贴近两个文明建设实际,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理论成果,抵制那些以谈学术、研究文化为名,贩卖错误思想政治观点的文章。此外,对那些涉及民族、宗教、港澳台问题以及其他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定要严把政治关,从严审读,务必不要出现差错,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一方面坚持三审制,一方面根据需要将那些把握不准的文章送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把关,或做专题请示汇报,做到守土有责,帮忙不添乱,唱好主旋律,不搞噪音。
二、重视办刊策划,在形成刊物个性与特色上下功夫
一个刊物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是难以在强手如林的期刊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为此,我们首先明确自己的支点和定位,即是一家省属重点师大的学术刊物。它要立足安徽师大,主要依托安徽师大的科研力量,反映安徽省重点大学的学术水平,并要跻身于全国优秀高校学报之列,走向世界,让国际学术界能透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了解到安徽师大及安徽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其次,我们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扬长避短之路。安徽师范大学地处芜湖,远离首都和省会,由于学校的性质所决定,以文史等基础学科见长,在绝大多数学术热点、前沿问题上均不占优势。但是,地方院校有地方院校的个性,师范院校有师范院校的特点,基础学科也有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和个性也是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所不具备的。此外,我校在前沿课题、学术热点问题研究方面,从整体上不占优势,但是在个别前沿或热点问题上,也可能具备研究实力,有可能涉足并干出一些名堂。因此,我们认真分析我校科研状况,在安排版面内容时,优先反映本校优势学科和地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注意及时推出我校有发言权的有关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如美学研究、哲学诠释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徽学研究、皖南事变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等,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本刊美学研究栏目就曾为《新华文摘》有关特色栏目研究的文章所介绍。
具体地讲,我们在努力形成三个特色上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师范特色,也就是按师范院校的性质和特点办刊,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实践,为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教材、课程改革提供指导。为此,我们加强了与教育系、电教系、学前教育中心的协作,积极组编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文章,开辟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专栏,本刊的“心理发展与素质教育”栏目开办两年多来,由于面向教育第一线,理论研究与教育实验紧密结合,受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多篇文章被二次文献摘登与转载,有关课题获得省及国家教委的社科研究基金资助或课题立项,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来人来函购阅本刊。
二是地方特色,也就是要扬地利之长,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这是学报形成自身特色与个性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安徽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淮北的老庄道家文化,皖西的桐城派文化,皖南的徽派文化在历史上都很有影响。近代史上,安徽还出了陈独秀、冯玉祥、王稼祥等政治名人和胡适、苏雪林、吴组湘等一批皖籍作家,还发生了“皖南事变”、“淮海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何况我们具备地利之便。多年来,我们学报发表的徽商研究、皖南事变研究、胡适研究、陈独秀研究、捻军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国内外研究者纷纷把有关研究论文投向本刊。近年来,我们组发了清代安徽农业发展、近代安徽人口变迁,近代长江中下游中等城市商业研究以及新四军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学界反响良好。我们还将在安徽文化史研究、徽学研究方面做些努力,在反映地域文化上多做些工作。
三是时代特色,学报只有把学术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才能具有时代感,得到社会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学报应该多发表那些感应时代风云的,有见解、有生气的好文章,力戒“学院气”,积极从学术研究角度参与现实生活,增强学报的现实性和活力,提高学报的可读性,扩大学报的传播面和社会影响。实践证明,我们刊发的一些探索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比如,新时期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问题、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等,都受到了学术界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注意,也多次为二次文献反映。此外,近几年,我们每年都组织一些跨世纪学术思考方面的文章,回顾二十世纪学术探讨的得与失,展望二十一世纪学术研究的走向,增强学报的时代特色,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三、树立精品意识,抓好期刊编排的规范化和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任务。高校文科学报作为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担负着积累、传播学术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论导向、广泛的信息传播,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等功能。它必须做到在内容上高品位、高质量,在形式上符合标准、规范,才够得上是出版精品。毋庸讳言,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这一点在学报界早有共识,问题在于,在种种人事关系牵涉下,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能否抵制在学报用稿上的不正之风,并且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审稿发稿制度。我们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质量低劣稿件的发表。
1.重视策划,抓好选题,办好核心栏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大学学报,可以说“一年之计在于秋”,我们一般于每年11月召开编委会和各种座谈会,对下一年学报的重点栏目和主干文章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各专业编委和专家介绍的下一年度重大学术活动和事件,由编辑部进行统一协调,专业编辑去做重点发动和组稿。对全年学报发稿有一个长计划、短安排,做到期期有核心栏目,栏栏有主干文章,形成刊物特定的框架。在选题上优先考虑那些立足于填补学术空白、拓展新研究领域、超前性研究、现实价值大的研究成果,向重点学科、科研基金项目倾斜。
2.精心审读、认真编校、层层把好质量关。
提高办刊质量,首先要把好文稿的入口关。我们要求专业责编在对来稿进行审读时,侧重从文稿的政治基调、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三方面来把握。对一些编辑部吃不准的文稿约请专业编委或校内外专家复审。对一些跨学科的文稿,则由编辑部集体讨论研究,确定能否刊用,如何修改。每期发稿篇目及栏目、目次安排均通过编前会议集体研究,最后由主编集中大家的意见,做出决定。一般对于每期各学科发稿数量、内外稿比例、核心栏目,各责编心中有数,在提交编前会议前就有所考虑,这就为主编集稿定稿,综合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拟发稿件,我们一般要求各责编在发稿前要精心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既要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和行文风格,又要去芜存精,改正错误,弥补遗漏,使之符合刊物发表的要求,以尽可能的完善形式面世。近些年来,图书报刊文字编校上的问题不少,大学学报在这方面也不那么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求学报编辑人员克服重视文稿学术内容审读,轻视文字编校的通病,以高度的责任心把好文字编校关。首先是要做到发稿的“齐、清、定”,避免在校样上大改大动。其次是要尽可能地让作者看一次校样。因为,学报文章一般专业性强,编辑难以面面俱到,样样精通。作者本人校一次,可避免文字录入过程中所发生的常识性的错误,也可减少掉字掉行的现象。同时,作者也可通过看校样了解编辑加工是否有违于自己的观点和文风,及时向编辑提出,防止编辑侵犯自己的著作权。再次,是要坚持责编二、三校;发稿执行编辑统校,看胶片样;主编重点抽校,学报印好后,还要再作一次编校质量事后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利于下一期学报编校质量的提高。提高学报编校质量,需要学报编辑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期刊编排规范、汉字规范化运用、标点符号的规范化使用等编辑业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校对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维护学术刊物的信誉和权威性。
3.提高刊物编排规范化水平和印制包装质量,扩大学报的社会传播面。
由于信息传输电子化进程的加速,要求刊物编排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计算机和有关媒体对刊物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因特网上进行检索、查看。因此,我们鼓励作者网络投稿或软盘投稿,编辑上机编稿,运用现代化编辑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按有关国家标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有关编排规范改进学报的编排。比如,设置中英文对照的目次、版权标识、摘要、关键词,在篇首页标注中图法分类号、作者简介、稿件收到日期,标识文章编号、文献标识码、期刊基本参数等。
学报的印制包装近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重视,确实,高档次的学术刊物也应该伴之以高档次的包装和印刷,使其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传播效应。同时,学报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它的社会影响。
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普遍短缺,本刊作为一家省属大学学报更是如此。为此,我们一是通过走向市场,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筹集办刊经费,并把有限的财力用之于提高刊物印制质量上。我们专门约请美工人员精心设计封面和广告,封面设计以校景彩色照片为背景,采用157克进口铜版彩印,既具有学术期刊的品位,又体现了学校特点、时代色彩,朴素大方,使学报的外观装潢设计大为改善,受到校内外读者的好评。我们还将学报开本改为大16开,向国际版型过渡,也扩大了学报的载文量。
在学报的发行方面,我们想了不少办法,首先是在校内加强宣传,我们通过向学生开办一些学术讲座,刊发一些大学生的文章,吸引了一些学生读者。其次,我们在全国独此一家开设了“本校作者论文选登”、“本校作者论文选介”栏目,还在封二、封三刊登学位点和重点学科介绍,校园学术动态,定期在校报上刊登学报目录,发挥了学报作为校园学术通报和对外科研窗口的作用,也扩大了校内各院系对学报的订阅数。校外读者及上级有关部门通过阅读学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安徽师大的科研状况。再次,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期刊展览扩大本刊在国内的影响;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并通过其题录摘要网络数据库(TAND)由中国教育科研网向INTERNET网上用户提供在线服务;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通过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介绍本刊概况,争取国外订户。我们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扩大了学报的传播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一家省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决定了它在读者面、发行量上不能与非学术刊物竞争:主办单位的状况,决定了它在刊物级别、经费投入、优质稿件来源上,在全国学术理论类刊物中也不占优势。但是,由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强化了精品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重视办刊策划,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立足安徽师大,辐射全省、全国,开始找到一条办好省属重点师大学报的路子,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特色。1992-1997年,三次被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安徽省社科类优秀期刊”,1992-1996年平均摘转率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第35位,其中,1996年二次文献摘转率达45%,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第32位,安徽省属高校第一位,1999年入选“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世纪之交,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千帆待发,百舸争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要想在全国8100多种刊物中争创一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机遇,勇于进取,争取在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新贡献,登上新台阶。
标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