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与阅读指导的整合_致女儿的信论文

思维训练与阅读指导的整合_致女儿的信论文

将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指导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训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7月3日,在福建沙县举办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笔者执教了人教版初三上册中的《致女儿的信》一文。在课后评议环节,老师们对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做法大加赞赏。

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洪宗礼先生曾有这样的论述:“想”是一个总开关,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训练,一定是受“想”来控制的。由此可见,“想”也即思维的作用有多么重要。

下面,就《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谈谈我是如何将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指导中的。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是围绕“爱情”“故事”“父亲”三个关键词展开的。为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关键词,我分别提出了“爱情是什么”“童话故事美妙在哪里”“这是怎样一个父亲”这三个问题。它们是理解这篇文章的三个切入点——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我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的。

爱情是什么——训练思维的概括能力

在《致女儿的信》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书信的形式与女儿谈爱情。那么,作为“女儿”(即学生),首先就要明白“爱情是什么”。

问题抛出后,我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然后画下来读一读。

回答中,学生抓住了这样一些句子:

1.(上帝)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2.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3.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第1、第3和第4句,都可以视为是对爱情的理解。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这三句话做增删改动,再规范地用“爱情是________”这一句式来说一说。学生们这样陈述道:

A.爱情是人类无与伦比的美和无比巨大的力量。

B.爱情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C.爱情就是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那么,如何处理第2句即“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呢?我让学生套用“爱情是________”这一句式将这句话的内容说了两遍后,学生马上就判断出这句话是不可以回答“爱情是什么”这一问题的。

评析了学生的第一轮回答,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刚才,同学们是以摘句的形式来回答‘爱情是什么’的,下面我们改从文章中找寻关键词的形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道:“爱情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然后让其把话中的第二个“爱情”换成一个近义的词,因为“爱情就是爱情……”这样的表达欠妥。于是,在讨论后又出现了这样一种概括:“爱情是情爱、忠诚、心灵的追念。”

到此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我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学生将提炼出来的几句话排出顺序,二是简要地说明一下这几句话对“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阐释角度。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童话故事的美妙在哪里——训练思维的广阔度

讨论了“爱情是什么”之后,自然就要落实作者是如何与女儿谈爱情的。

我给学生出题:祖母玛利亚讲的童话故事曾经让父亲即作者明白了爱情是什么,现在作者“我”又将这个故事讲给女儿听。这个童话故事很美妙,其妙处很多,你能发现几处呢?

三分钟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

一位男同学说:妙在上帝的态度前后有对比,在对比中说明了人间的爱情具有连上帝都能征服的力量。

一位女同学说:这个故事开始说连上帝都不知道人间的爱情是什么东西,上帝后来也是思索着离开了人间的——这就说明,人类比上帝还厉害。

我禁不住夸赞起了这位女同学:“说得多好!这位同学的话可以视为故事中哪句话的注脚?”

几位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文中对人间爱情的三次描写都是大致一致的:“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对于这样的重复,我追问道:“能不能再列举一些呢?”

有同学开始插话了:

比如,上帝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上帝来到人间的三个场景都是在大地上。

“同学们太善于发现了!”我在赞叹后,向学生做了简要的讲解:“童话故事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故事情节层递式反复’,这样的反复很神奇,很美妙,它强化了故事的节奏感,突出了情节,人物的个性特点也会在这样的反复中凸现出来。”

“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爱情是什么’的答案总是由大天使加夫里拉说出的。”

我追问:“什么原因呢?”

这个同学被我难住了,很久回答不上来。我又问别的同学,也是很久没人回答。见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启发的时机到了,我说:“上帝虽有智慧但他不常来人间,所以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人类也解释不了自己的情感。而大天使既有上帝的智慧,又体察到了人间的真情,所以他能回答。”

从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认同了我的说法,但我仍然提醒道:“老师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而已,至于是否是这样,你们还可以再思考。”

最后,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智慧是多么丰富啊!故事的美妙之处,就这样在你说我说中,被你们分析得清清楚楚了。这就是发散思维。对一个事物,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以后,我们在对待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像这样多角度地去思考。”

这是怎样一位父亲——训练思维的深刻度

在探讨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后,教学转入对最后一个问题即“从这封信中你读到怎样一位父亲”的探讨。

我说:“同学们,我们仅仅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这是很不够的。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深入接触过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只能通过这封信去了解他。那么,我们从这封信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位父亲呢?”

没有多长时间,一位学生就举手了:“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女儿敢向爸爸问‘什么是爱情’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说明这位爸爸和蔼可亲。”

“我从‘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和‘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两个句子中看出,父亲是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的。”

“这是一位非常爱女儿的父亲。我是从‘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这句话看出来的。”

为了将探究引向深入,我在“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小石头”:“同学们,这位父亲和蔼可亲,很爱女儿,一直关注着女儿的成长,这些都对。但是,天下所有父母似乎都是如此哦。那么,作为教育家的‘我’,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女儿的呢?”

“这位父亲对女儿很尊重。‘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这句话和写信与女儿交流的方式,都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尊重。”

“非常好!”我赞叹道,“还有补充吗?”

见很长时间没有学生回答,我启发道:“这封信的题目,也可以叫做‘给女儿的信’——‘致’就是‘给’的意思,但‘给’是上对下、老对幼,给人的感觉有一点不够平等,而‘致’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有着明显的平等与尊重的意味儿。好,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蔼可亲,看到了他的平等尊重。那么,苏霍姆林斯基仅仅是如此吗?不要忘记,他可是一位教育家哦。”

教室里沉默了许久。

我不得不开始搭梯架桥了:“我现在开始提示,你们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有了答案,可以马上举手回答……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他对自己的女儿不仅充满爱,而且相当尊重……也许,现在许多家长都能如此……比如弄清‘爱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你的父亲会怎么做呢?……(一个学生插话:很聪明!)回答的意思接近于答案,但是,‘聪明’这个词用在一位教育家的身上合适吗?”

一位学生答:“智慧!”

我把“智慧”一词写在黑板上,转身竖了一个大拇指:“大家说说理由。”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道:

他用一个童话故事来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非常有智慧。

他用写信的方式来与女儿交流,很有智慧。

他在信中给女儿提出了很多建议,并将祖母讲给自己听的故事再讲给女儿听,这让人觉得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智慧,这说明他很智慧。

我总结道:“同学们,我们对‘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问题的理解,从和蔼可亲上升到平等尊重,再上升到充满智慧,这就是思维活动由浅到深的变化。明白了吗?”

以上三个环节,显性目的都指向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这封信,但隐性目的则指向学生的思维训练,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标签:;  

思维训练与阅读指导的整合_致女儿的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