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洁

新课改理念下“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洁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730050

摘 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落后现象,适应新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与文言文特点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法”。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 教学方式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顽疾,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相悖,也与新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进行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进行新课改理念下古诗文阅读训练,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汲取古诗文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学生们的灵性,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从中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古诗文文字精炼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衰,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中华文明智慧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犹如掌握了开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我们理应重视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在教师眼里难度大、考点多,是重点;在学生眼里耗时长、收效微,是难点。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遵循新课改精神,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此,教师首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对这一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导学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还需要思考并解决“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一关键问题。运用“导学法”,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法”的运用即为更好地实现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的备课要以学案的预设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何将“导学法”有效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下面具体谈谈我们的一些主要做法。

一、根据文言文教学实际,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课前注重导读训练。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

(1)要熟读课文,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反复听读(即听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跟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主掌握字音、词义等基础知识,实现认读感知课文的目的。

(2)在反复自读、合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明确节奏、掌握句读、理解句意,并进而理解感知课文内容。

(3)采用分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语感,领会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发现问题、整合问题。

2.课中强化赏读引导。经过课前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地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导学案的运用为抓手,组织学生围绕课文文体特点、作者思路、主旨结构、修辞造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写作手法等各类问题设疑提问,合作、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地研读赏析。为吸引人人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以分组形式展开合作讨论,在组内可以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也可以一人发言,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教师需要做好现场巡视指导,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给予适当地点拨,而后明确;并在学生反映问题较为集中的地方与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或者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学会举一反三。

3.课后指导阅读迁移。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经典之美,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学期教科书中有限的几篇课文,还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进行古诗文阅读迁移训练。给学生推荐一些相适应的文言文课外读物,或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这种做法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在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文言文常识,锤炼了学生深厚的国学功底。

二、为确保“导学法”的教学实效,需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要突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反馈”三个步骤。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读、先学,没有学生的先学,就不能发现未知问题,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把自主学习所得和问题在组内交流,对较典型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反馈:师生共同探究解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交流。

2.教师备课的要点在于学案的设计。“导学法”的关键是运用学案导学。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案,学案设计时要做到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是催化剂,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问题是创新的源泉,问题决定学生学习的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导学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导学过程的组织者、调控者、指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引导、诱导。教师角色和地位的改变使教学过程由“教”变“导”,由以往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三、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继续推行新课改,需要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通过“导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意识,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编写 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高亚军 主编 《学案导学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作者:刘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新课改理念下“导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