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传统体育“竹球”的考察与分析
阮 奎,朱波涌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就竹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和文化功能进行探讨,系统分析了当前在保护与传承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应该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整合社会力量,加强教育,培养继承人更好地传承竹球运动。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形成仫佬族人文化自觉,才能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竹球”这一民族传统项目。
关键词: 竹球;考察;特点;困境;途径
前言
仫佬族的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统称为“僚人”。三千多年前,其祖先为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岭南的广阔土地上。现在仫佬族主要聚居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的罗城县境内,有12万6千多人,占仫佬族总人口的80%,此外约有20%居住在宜州、柳城、忻城等县,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点。罗城境内有武阳江和东小江两条河流。武阳江流域面积1309平方公里。东小江流域在县境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境内流域面积873平方公里。县境中南部分布有地表河与地下河交错的地带,有的汇入东小江流入宜山县,有的直接汇入龙江。仫佬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决定其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他们从依饭节送圣的民俗活动中产生了独特的深受族人喜爱的竹球运动。竹球在1999年的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获得表演类一等奖。保护与传承好仫佬族传统体育竹球,能有效保护民族文化多元性,增强仫佬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开展竹球活动对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繁荣仫佬族传统文化,为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对竹球进行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1 仫老族竹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竹球自清朝初年到现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仫佬族“竹球”起源于仫佬族的依饭节。依饭节有一个送梁九仪式:有一位师公装扮成梁九,一手持一壶酒,一手捏着一个已经吹胀气的猪尿泡向四周走动,边走边唱。时不时向周围的族民提问有关天文、地理、自然、生产、生活等问题。每当有人答不上来,为了使场面更加热闹,“梁九”就捏着吹胀气的猪尿泡走到此人跟前用各种动作敲击其头,并念道:公的尿泡敲你头!引起众人哈哈大笑,情趣盎然,把仪式推向高潮。仪式后阶段梁九与祭祀会首互敬四杯酒后,突然迅疾将座椅往后推倒,把猪尿泡丢在地上用双脚乱踩,将猪尿泡踩炸,燃放鞭炮,表示所有灾瘴瘟疫全随踩破猪尿泡和鞭炮声被赶走,从此,族人就可以过上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农闲时仫佬族青少年模仿梁九的动作,每当大人杀猪时把猪尿泡偷出来吹胀气,当作球踢娱乐。由于猪尿泡容易破,不耐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认为族民间制作的竹桌罩结实硬朗,疏而不漏,其外形恰似半个球形,如将两个竹桌罩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圆球体。竹编工匠根据这种想法编织两个小的半球形状竹桌罩,然后用竹蔑连起来便成了“竹球”。在依饭节的庆典上族人都乐意参与“竹球”争抢比赛,一方面加强送“梁九”仪式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优胜者被视为族中“首领”,并成为下一届依饭节的主持和操办人,深受族人的崇敬,所以族人都积极参与争抢“竹球”的比赛。
2 竹球的文化价值
2.1 竹球促进仫佬族的文化传承
仫佬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无法用文字记述下来,只能通过节日庆典、宗教活动等形式来传承。竹球是通过依饭节送圣仪式演变而成,在送梁九的仪式上师公吟诵很多社会历史、天文地理、农事生产等内容,给族人传授了天象人文地理和生产知识。师公的吟唱既传授其民族生产、生活以及性方面的知识,又传播其民族信仰。这种吟诵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使仫佬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2 竹球增强仫佬族人的凝聚力
仫佬族是一个传统典型的小农经济民族,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在仫佬族内部很多家庭之间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彼此的联系并不是很密切。仫佬族在古代人数并不繁多,一个民族要想不被其他民族征服,要将一个一个散落的家庭和部族融合起来,就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民族习俗与紧密的关系网来维持,从而维护本民族的团结,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增强团结和凝聚力是必须的。竹球就是加强仫佬族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活动中共同娱乐,共同玩耍,促进了族人之间的亲密度,増强了族人内部的交流与信任,从而加强本民族的持续与和谐发展。
2.3 竹球增强仫佬族人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包括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和民族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等要素。竹球作为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仫佬族共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凝聚力。竹球是仫佬族人们常开展的一项活动,它能潜移默化影响族人的心理结构,通过参与活动来规范个体行为。竹球运动表达了族人对自身民族归属的一种心理感受,传递着潜隐于文化形态中的民族精神。族人在共同参与、共同娱乐中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了个体与个体的亲和力、个体与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加强本民族的持续与和谐发展。竹球对维系本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
3 现代竹球的活动方式
虽然施工现场有了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约束,但是很多时候因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事情繁杂和施工进度影响,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奖惩机制执行,让很多施工人员存在了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约束自己。奖惩制度的不完善、不执行,往往让奖惩制度成了摆设,给安全管理体系带来了难题。
本研究以江苏省第九届园博会——苏州太湖园博会为例,设计出江苏省第九届苏州太湖园博会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预调查,修改完善问卷的选项设置及语句表达,使问卷结构更科学合理、语句更简洁清晰易懂,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于2018年6—7月对有参观游览经历的当地居民及游客进行线上及线下正式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为90%。
3.1 场地
3.3.3 运动员将球击出界外,由对方发界外球,比赛重新开始。
1.4.1 防疫设施 场区周围应设有3m以上的防疫隔离墙,管理区、生产区及每栋羊舍的入口处应设有消毒通道。场区内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在场区空旷地带种植无毒无害的绿色植物。羊场应配备药浴池。药浴池应建成长方形,以1只种羊能通过而不能转身为宜,药浴池出口端应设滴流台。
3.2 器材
3.2.1 竹蔑编制的球1只,直径30cm。
3.2.5 红绸带4条,各2m长,比赛时将双方运动员对应系成4组,让其牵扯抢球、动球和投球。
3.2.3 竹桌2只,长、宽各40cm,高80cm,作“篮”架用。比赛时将竹罩分别颠倒搁在竹桌上即成两个竹球“篮”。
林孟站起来,把我推到椅子前,让我在刚才的椅子上坐下,他继续和萍萍讨论分家的事,他说:“衣服原先属于谁的,就由谁带走。家具也是这样,一人一半,当然这需要合理分配,不能把床和桌子劈成两半……这所房子就不分了,结婚以前这房子是属于你的,所以这房子应该归你。”
所有试验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各个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
3.2.2 竹蔑编制的直径为60cm桌罩2只,竹餐桌2张,将竹餐桌倒置于赛场对角线的两端,把桌罩放在餐桌上作“篮”用。
3.3 技术方法
3.3.1 双方两人一条红绸带分别系在腰上,可以用手牵扯红绸带以牵制对方,但不能抓对方的腰带,更不能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运动员身上任何部位。违者作违例处理,违例时判由对方发球。
3.3.5 比赛时间: 全场8分钟,不换场。
[6][7][8][9][10][26][36][37][38][44][45][46][49][50][51][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0、221、195、530、528、500、499、499、499、500、500、192、162、501、532、501页。
用于各队8名运动员的比赛或表演的场地为14m×14m正方地面。而用于一般活动则大小不拘,由参赛人数多少而定。
3.3.4 得分: 运动员投进一球,由记分员在“篮”架固定位置上插一面小旗作标志,然后由裁判员指令在赛场中央重新继续比赛。比赛结束统计小旗的数量,得旗多者为胜。
竹球运动是分别将竹餐桌倒放在一定的距离的两端上,然后把竹罩倒放在竹餐桌上为“篮”,用“竹球”投“篮”,投中一次得一分。参与活动的双方不分男女老少,但双方的人数必须“对等”,竹球经过300多年的演变,由当初个人争抢发展为当今群体竞技活动方式。
3.3.2 比赛中可用手抓、脚踢、头顶、肩撞等动作传球投篮。
4 仫佬族竹球运动的特点
竹球具有明显的仫佬族民族特点:(1)竹球运动的竞技性。现代竹球有完善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和比赛器材。竹球运动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有较强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挑战性。(2)竹球运动是一项有对抗,但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竹球在比赛中用一根红绸带系在双方队员的腰上连在一起,队员可以通过牵扯红绸带牵制对方,抑制住对方的行动,这种对抗只能拉扯红绸带限制对方技术的发挥,不能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队员身上任何部位。通过相互抑制的对抗,提高了比赛的难度和观赏性。(3)鲜明的操控与被操控性。进攻者与防守者通过一根绸带连在一起,双方相互牵制,在红绸带的牵拉中对抗地做走、跑、拉、抢、传、投动作,进攻与防守瞬间转换,我进你退,我退你进,在操控对方时也被对方操控。竹球运动只有充分利用技巧牵制对方,同时克服对方的牵制,才能更好的去完成进攻争取得分。(4)竹球比赛参赛人数灵活性。参赛队员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人数相等,即可分组对抗。(5)竹球比赛时间限制性而比赛场地的灵活性。用竹球投篮,采用一球一分制,约定的时间到,比赛结束,得分多者为胜。比赛场地可大可小,根据参与的人数而定。
3.2.4 记分用的不同颜色的小旗各若干面。投中1球得1分,裁判员便在“篮”架上插上一面旗,最后得旗多者为胜。
5 仫佬族竹球运动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5.1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使竹球编织技术失传
仫佬族居住的自然环境雨水充足,温度适宜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屋子周围的竹子长得特别茂盛。仫佬族人通过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把竹子编制成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竹器,并且这种编制技术一代代流传下来。手工编织竹器是古代仫佬族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通过手工编织各种竹器贩卖成了仫佬族家庭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仫佬族在生产实践中接受了现代的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使得传统的生产工具被先进的生产工具所取代。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当下生产生活中使用竹器越来越少,靠手工编织竹器贩卖增加经济收入的路径变越来越窄了。在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仫佬族的年轻人不会手工编织竹器了,大部分青少年不知道竹球是什么项目,更不懂竹球这种非生活性的编织技术,就竹球而言家庭传承基本上没有。
健康评估实训报告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学生评价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实训报告课堂完成情况、利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重难点突出、合理分配课堂时间4个条目,每个条目的选项为好、一般、差,学生匿名填写。教学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22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5.2 仫佬族传统节庆方式的改变使竹球失去传承的根基
传统节日能让本民族的人们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仫佬族竹球的传承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仫佬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牛王诞、祭真武、祖先节、安龙节、走坡节、依饭节、挑新水节、分肉串节等等,几乎每个月都有属于仫佬族自己的节日。竹球是节庆中仫佬族人们交流感情的载体,古代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中节庆文化的凝集力大大削弱了,尤其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很多身体健壮的村民都外出打工,而留在村寨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每到传统节日老人只是进行简单的拜祭告慰祖先和神灵省略了许多仪式。由于缺乏人力很少开展竹球娱乐活动,竹球也渐渐失去了传承的文化根基。
5.3 仫佬族青少年对竹球认同不足失去传承的群众基础
文化认同是对该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把握,青少年对竹球的态度、价值认可直接影响其传承。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竹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造成仫佬族青少年对竹球的认同感下降。竹球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的标志,导致对竹球的认同感下降;此外,仫佬族青少年在处理竹球和现代竞技体育、主流文化的关系时,崇尚现代竞技体育,导致对竹球的认同感下降。竹球在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碰撞中,现代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仫佬族青少年的崇尚认同,而本民族的竹球在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下,逐渐丧失其传承的广泛群众基础。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比较认同竹球,中青年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原本在节庆中经常开展的竹球活动,已被家庭的纸牌、厅堂里的电视、桌子上的麻将所代替,竹球也就失去了其传承的群众基础。
5.4 现代文化的冲击使竹球失去传承的动力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对于仫佬族来说,只有本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才能使过去和现在紧紧在一起,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把文化当作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兴起了文化产业的热潮,在这浪潮中,竹球的传承也将受到影响。同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竹球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演变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遗忘。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各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标志着竹球又将在另一个崭新的层面上受到分裂和冲击。竹球的思维意识和价值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现代化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环境,族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他们不得不对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反思,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他们用新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现代经济体育文化的入侵给竹球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作用于仫佬族人们的心里、行为上导致人们在情感上的失重、信仰上的迷茫和行为上的偏颇,使他们处于传统和现代的边缘。仫佬族青年一代始终摆脱不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竹球的熏陶,而年青一代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外国的,很少把竹球技术传授给学生。在祖辈的熏陶中,本民族的青少年愿意传承竹球,可现实中的体育文化坏境却不能为他们实现这一愿望提供条件,这就造成竹球在青少年中断层。现代文化带给竹球变革将使仫佬族青年一代产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影响,削弱竹球传承的动力。
6 仫佬族竹球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6.1 发挥仫佬族传统节庆的传承作用
传统节庆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生产活动、纪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具有很浓的民族色彩。仫佬族传统节庆为竹球提供了保护与传承的契机。竹球和传统节庆有着共栖同生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如依饭节就是仫佬族重要的传统文化标识,为竹球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平台,竹球也为依饭节增添光彩。仫佬族传统节庆需要竹球等传统体育来丰富节庆的内容,丰富节庆的文化内涵,增加节日气氛,提升节庆文化的魅力。竹球更需要通过节庆来开展活动,增强竹球的生命力。发挥传统节庆的作用确保竹球的保护与传承。以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与竹球活动,让竹球融入了族人的日常生活,丰富仫佬族人们生活,使族人得到精神的享受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更好增进民族发展和团结。可见,在传统节庆开展竹球活动,既能使族人达到健身、娱乐、竞技的效果,也能使当地的民俗风情持续沿袭下去。
6.2 激发仫佬族青少年的文化自觉
竹球能够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主要原因是它承载着仫佬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促使仫佬族民产生文化认同感。青少年是竹球的当然继承人,鼓励他们自觉参与竹球活动是保护与传承最可行的办法。竹球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激发仫佬族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自觉意识,因为竹球拥有者和传承者的认同是保护与传承成败的关键。竹球的保护与传承依靠青少年的高度自觉,只有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竹球的重要意义,并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重大责任,才能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竹球。把易于接受竹球影响的仫佬族青少年作为第一主要传承客体,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介绍竹球活动的文化价值,唤醒青少年的文化自觉,组织体育活动爱好者和擅长者定期进行竹球活动展演,确保竹球传承的长远战略,否则竹球的传承与创新就会逐渐式微,竹球湮灭的步伐也会加急。通过加强对竹球继承人的培养,解决竹球人员断层问题。通过加强对竹球的宣传,让本民族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竹球,深化他们对竹球的认识,最终使青少年形成文化自觉。仫佬族青少年是竹球传承的主体和主要的传承者,只有他们充分认识竹球的价值,才能积极主动将其传承和改进,提高竹球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竹球才能更好地得到保护与传承;只有青少年真正懂得竹球的深刻含义,才能激发他们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逐渐树立一种正确的文化观,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形成自觉保护与传承竹球的意识;只有发挥族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竹球。因此,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宣传栏、论坛、讲座开展竹球知识讲座,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竹球的丰富内涵, 使竹球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6.3 政府加大投入,改善活动环境
在竹球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竹球的保护与传承和发展就会被边缘化,就会逐渐从群众的视野中消失。竹球如果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就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主导作用,给予资金的保障,否则推广和普及工作就难以进行。只有政府介入到竹球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保护与传承才具有方向和保障。加大对竹球运动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规划运动场地和设施布局,改善活动环境,也是为竹球的传承提供了前提与可能。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竹球场地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融入,参与到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中来,提高运动场地设施覆盖率以及使用率。政府是资金的支持者,政府应出台资金补助政策,提前做好竹球运动的经费预算,将其列入财政预算行列,为修建相关的场地设施,改善活动环境,保证竹球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强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推进活动场地的改善,确保竹球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竹球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久的持续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民间力量的自发参与;在竹球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既需要政府机构起到最大的监督作用,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不断改善活动环境,促进竹球的普及。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应该建立与外部社会力量有效合作机制。政府监督并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调动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力量呼吁民众自发参与竹球活动,远比政府的强制执行更有效。地方政府通过与民间的合作,建立竹球传承代表队,定期举行表演、竞赛活动,推动竹球运动的开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确保竹球运动的有效传承。
6.4 把竹球作为当地学校体育校本教材
教育的滞后直接造成了专门人才的缺乏,如果对竹球的保护与传承认识不够、忽视对青少年进行竹球技术的传授,不注重发挥传承人的作用,竹球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竹球的传承需要有一定的场所,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竹球运动的重要传承场所。当竹球受到现代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体育则成为保护与传承竹球最为有效的途径:学校体育为竹球运动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平台,学校体育可以使竹球保护与传承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提升竹球的传承水平;学校体育是竹球运动最佳的普及途径,把竹球编制成当地学校的校本教材,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是使竹球运动科学和规范发展的有效措施;学校体育是保护与传承竹球的摇篮,要实现竹球长期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校积极开展竹球活动是关键。将竹球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是维持竹球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学校体育开展竹球活动能更好地推动竹球向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发展。一方面将竹球引入学校教育,将竹球进入教学计划,把竹球编写成中小学具有特色,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把竹球引入课堂,并聘请传承人深入学生传授技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竹球的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竹球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为保护与传承竹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把竹球作为拓展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计划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学校传承方式为竹球保护与传承提供、营造一个良好的持续有序的环境,使竹球的传承更科学、系统、有效。
6.5 加强竹球的推广,增强民众自觉传承竹球的意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竹球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增强竹球的保护与传承意作刻不容缓。当前,国家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号召国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健康状态。在民众中推广竹球运动,在社区和村落开展竹球活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应该根据区域优势,把竹球纳入全民健身内容,有组织地传授竹球技术,介绍竹球有关知识,在社区和村落开展活动,不断增加参与竹球活动的人数, 并在固定时间、地点开展竹球比赛,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让更多的民众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使竹球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推广竹球运动,既能强化了民众对竹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介入竹球的推广工作,政策上鼓励、支持、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竹球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竞赛资金,制定竞赛规程,开展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的比赛,这样既可促进文化传播,又可规范竹球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竹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依饭节:仫佬民族的生命轨迹[J].当代广西,2010,(2):54.
[2] 银浩.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变迁——以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3):161.
[3] 罗美玲.从宗教仪式到民族节日——仫佬族依饭节的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41.
[4]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11, 88.
[5] 李干芬.仫佬族传统节日文化[M].广西民族研究,1994,(4):77.
[6]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简介[EB/OL].2013-10-31.http://gxlc.gov.cn/html/bqnrv.html.
[7] 李永娜,袁校卫.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487-488.
A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Bamboo -ball Sports of the Mulam Ethnic Group
Ruan Kui, Zhu Boyong
Abstract: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Bamboo-ball sports--a tradition sport of the Mulam ethnic group.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opportunity i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utilized. We also need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integrate social forces,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train heirs to better pass the Bamboo-ball sports to next generations. It provide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only through the form of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of Mulam people, can this sport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bamboo-ball; fiel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56( 2019) 10-0017-4
doi: 10.19379/ j.cnki.issn.1005-0256.2019.10.008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JGA273)
第一作者简介: 阮奎 (1964-) ,男,广西博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