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浩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李家完全小学 266613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来到一座寺庙内,看见观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猜疑,问佛印禅师:“观音菩萨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佛印说:“她是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的确,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在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的方法再巧、情感再挚、措施再好……但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一、由简到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都要求有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观察的基本技能,知道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个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再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去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再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达到了提高学生观察力的目的。
二、利用直观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如在教学 “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三、改变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实践、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疼爱,致使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动手能力很差,所以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纸、固体胶、刻刀、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叫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所认识的图形,由此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作为教师,应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共同劳动。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指导,特别是发现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有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评选,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鼓励,从而使学生在劳动中产生快乐,继而激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于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呵护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展示由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组成的图形,上底25厘米,下底15厘米,高10厘米,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①(25+15)×10;②(25+15)×10÷2×2。方法一,学生大部分说行不通,少部分人在思考或同意是对的;方法二,同学们都认为是正确的。面对这种情况,学生急切地希望老师能表态。此时教师可以分别请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计算的学生进行自辩与互辩,促使学生在自我分析和对照比较中达成知识的主动生成,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论文作者:刘敬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学生论文; 长方体论文; 猴子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香蕉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