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知物、用物、惜物——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精神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惜物论文,用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绪论
科学重知识,而知识求真:真理的全方位意义则涵盖宇宙万物。知物、知人、知天,因而是科学的对象。科学精神因而也应对物、人、天都顾及到,而不应只重物而忽视人或天。当然,把物质作为首要的对象,开始作科学研究则是正常的。在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当然可以以物质为中心,不过,科学精神则非要突破物质不可,在今天,科学昌明时代,一切都讲求科学,科学精神也就延伸到人生的各个领域。知物、知人、知天的知识层次也好,用物、爱人、敬天的实践层面也好,都要用科学精神去衡量、去评判。这样来理解科学精神,也就多少进入到人文的领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这里发生了重叠的情形。
人文的意义是在天地人三才的理解中,肯定人性的顶天立地的性格,然后以人为出发点,一方面练习锐敏的头脑,另方面修持丰饶的心灵,使自己能够成为独善其身的君子,同时成为兼善天下的圣人。
因为人有灵有肉,固然可以或许应该重灵轻肉,但是,却绝不能完全不顾肉体的需要。灵肉并重,精神物质兼顾,才是人文精神全方位的意义。在这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有了交集,可以彼此了解。
本论文焦点对准“人与物”的课题,一方面深入研讨自然科学的知物、用物、宰制物的思想基础,另方面回归人文,在艺术领域中,人如何欣赏自然,欣赏物质世界,以及其中的哲学基础。前者是人性知性功能的往下探底的倾向,直至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后者是知性功能的向上攀爬的努力,直到宇宙万物顶端的存有领域。“人与物”的课题,因而是兼顾形上及形下全方位的知识。
我们这就开始进入主题。
二、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1.人类生命、生活、生存、生计的一切,都来自大地,都源自物质世界。是大地养育了人类。“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的语句,的确有其深义。大地,这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竟然是“母子关系”。母亲当然可以为子女奉献牺牲,这也正是人类用物、宰制物,发展自然科学的理由。但在另一方面,为人子女者则需要以爱还爱,回报母恩,这也就是爱物、惜物、发展环保意识的劝谕。
人类与大地的“母子相认”,固然是一大喜讯,但其机遇却并非那么欢愉,因为,此时的大地已经历尽沧桑,地球的环境早已不如昔日,自然科学曾任意破坏自然,南极的臭氧层破了个大洞,人口稠密的地区空气污染,郊区的山崩、土石流,部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威胁和损失。“母子相认”似乎是“泪眼相看”。
人类攸长的发展史中,屡次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形发生,后悔莫及之情,如是一再重复。当代的“环保意识”,原也包含了人类在自我反省中的罪恶感,以及发自内心的忏悔录。
2.从科学到伦理,原是有思想进路的合理性的。这也已经是从科学到人文的一大步。再进一步就是:从人文的伦理到人文的艺术。这也就是感受到“物我一体”(注:“物我一体”是道家自然哲学的核心理论,尤其呈现在庄子书中。)的意境。“母子连心”的生命共同体(注:“生命共同体”源自基督宗教的圣体圣事(Communion).意谓人的生命与耶稣基督的生命合成一体,这里的意义是母亲与胎儿的关系,是symbiotic,亦是”共生”,“生命共同体”。)的体认,原就是人文精神中艺术境界的把握。这种爱物惜物等于是爱己惜己的思路,真的突现了“人与物”一体的真义。当然,其间的思想进程,是透过“环保意识”,是透过内心的惭愧而形成的。在“母子相认”的同时,人类真的发现自己过去行为的冒失和不该。当然,人类尚未失去幼稚和天真,以为亡羊补牢,时又未晚,用一些爱物、惜物的意念和行为,仍然可以弥补过去的缺失,而和大地重新恢复良好的母于关系。
3.从另一角度来看,过分的用物、宰制物,也就是无限制地破坏自然、破坏环境,乃致于引起自然的反扑,各种天灾的发生,也使人觉醒到:破坏自然也就等于破坏自己。于是,保护环境也等同保护自己。
人生的内涵除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计外,还有生态。前面的生命、生活、生存、生计,自然的物质世界提供给人们所有的需求,唯有后者的生态,是人类回报自然的情事。
罪恶感是西洋基督宗教的产品,是西洋人在反省破坏自然之后的心理反应,东方人对破坏自然的心理反应,则是忧患意识;这意识一方面针对自然世界,另方面则是针对自己。不过,无论是罪恶感或是忧患意识,都会导引人对环保加以关怀,而不再任意破坏自然。
三、三重祝福的体悟
1.西洋文化虽曾接受基督宗教文明的洗礼,但由于其根源仍保有希腊罗马的精神,因而对物的占有和宰制,仍然有相当强烈的表现。也就因此,对旧约圣经的理解也一直无法摆脱这种对物的观点,反而用宰制物的观点来诠释圣经。把上帝交付给人类的责任,看成是权力的转移;上帝把照顾世界的责任交付给亚当,人们竟把它解读成:人是世界的主人,而且是所有权的主人。
2.旧约圣经创世记中(注:旧约创世记第一章。)上帝给人类的三重祝福:一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二是上帝赐给亚当一个伴侣,三是上帝把世界交给人类掌管。也就在诠释第三重祝福上,西洋人就认为人是万物的主人,而且是所有权的主人。也就因此,用物、宰制物,甚至,无限制地开发自然,破坏自然,就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的运用,竟然忽略了生态的环境和平衡,而把开发自然,作为实现人为万物之灵的必然途径。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世界的主人,是人类自豪的基础,也更促使人更无忧无惧地,任意开发自然。
3.可是,如果吾人细读圣经,而且注意文本的上下文,就不难发现,上帝托付万物给人类,并不是把所有权转让,而只是把使用权交付给人类。首先,创世记所记载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历程。而且,上帝在完成每一阶段后,都作一自我评鉴。都说“好!”(绩优!);(注: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第10节、第12节、第18节、第21节、第25节。)这表示说:上帝认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都是好的。在造了人之后,上帝说:“很好!”(特优!)(注: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第31节。)现在,上帝把好的世界托付给很好的人去掌管,其意义也就应该是,叫人好好去管理。而不是叫人去破坏它。人是万物的主人,其意涵也正是目前环保的含义。
人与物的正常关系,因而是用物、惜物、爱物。在人文精神的陶冶中,便是生命境界的“物我相忘”,以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心境。至少,人是万物的主人,其意含并不是说:人对世界有所有权,而是表明:人只有使用权。或者,更深一层去思考,人从上帝处所接受的,不但不是权利,而更是义务,更是责任。上帝因为瞧得起人类(其灵魂是上帝肖像!),才把掌管万物的责任交给人类,把“好”的世界交给“很好”的人类去掌管,其原意并不难猜测。
四、文化与文明
1.西洋“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词义是耕种。是人从大地母亲处获得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大地也从不吝啬,总是慷慨大方地给予。人与物、物与人之间,总是融洽和谐的。文化的农业社会景象,人的生命是与世界的生生不息,共存共荣的:农民们种殖五谷、桑树,饲养家畜,解决人们的食和衣的问题;他们造桥、铺路,盖房子,解决自己住和行的问题。种植、饲养,延续并发展宇宙的生命,铺路、盖房子,让人的生命有较好的延续环境。“生命”以及“生生不息”,是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这“生命”是世界和人类共同的生命,这“生生不息”是人类生命和宇宙生命共同发展的景象。文化的最初含义中,宇宙和人类是“生命共同体”。
2.西洋“文明”一词,源自拉丁文civeis(civilizatio),词义是城民。是人的群居生活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多少取代了人与物的正常关系。在文明的城市生活中,用物、宰制物的情事甚为寻常,而惜物、爱物的理念较不易落实。城市的水泥丛林,已不再有生命的气息,尤其发展到车水马龙的景象之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早已是利用和宰制,而难以找到“共生”的现象。自然科学能疏离“人与物”的正常关系,同样,人文科学也能够疏离“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农村保持“人与物”的和谐,以及共存共荣,城市的文明却疏离了“人与物”,转而注重“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文明的困境,有时不但丧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同时迷失了人际关系。
3.一个人生存在文明城市中,无论自然科学的成果,或是科学精神的培养,都不能落后,也因此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会以人为本,而落入宰制物的桎梏中。说来也觉吊诡,也就在科学昌明的城市生活中,虽说人宰制物,但事实上,到头来人们却陷入物质的需要和控制中。在文明的地区里,是物质宰制了人类,而人类没有那些物资时,根本就活不下去。人宰制物,以及物宰制人,竟是一物之二面,又同步发展。
五、结语
科学与科学精神突现了人与物的正常关系,人与人文精神则提升至人与物的关系。吾人生存在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合一和谐,自是安身立命的智慧。排除人与物之间的冲突,也能减少人间世的苦难,而缔造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因此,文明中不能缺少文化,科学文明不能没有人文精神。但是,科学与人文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与物”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自然科学,好使人类生活更为方便舒适;另方面需要人文科学,好使人与物和谐,共存共荣。“人与物”可以是“人宰制物”,亦可以是“物我相忘”。前者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后者是人文精神的提升;二者都涵盖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